《我的水鄉》說了好大的水庫,好多的魚,但總不能費老大事造一水庫隻為養魚吧?水庫首先是為灌溉,其次是發電,然後才是養魚通航觀光什麽的。嶺南丘陵起伏,要讓灌溉渠高水遠流而盡收灌溉之利,渡槽是必不可少的。
渡槽有輕型的薄殼渡槽,那專為輸水的。重結構的渡槽則兼作橋梁,從我家,也就是父母執教的學校,到鎮上的集市,經過一條小河,河上就架有這樣一座渡槽橋。高,寬莫若一米,平底,槽內水深不足一尺,可淌水而行。可我們是男孩子呀,丟不起那人,我們從來都是在半尺寬的槽沿上走過,還經常帶跑的。這渡槽有30米長,最高處有20米高,第一次走槽沿還真有點緊張,後來就不當回事了,當地人更有挑擔健步如飛的。鄉裏(當時是生產大隊)曾有在槽沿上鋪木板,拉攔杆的計劃,但不知為什麽一直沒實施。奇的是我們家在那一住四年,從沒聽說有人失足受傷的。如果有神靈,願TA繼續保佑我的鄉親們。
輸水跨越地形障礙還可用虹吸管和反虹吸。我們鄉下有反虹吸,虹吸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