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畢星星發表在炎黃春秋2010年第9期的《“不須放屁”難倒全國人民》。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關於“不須放屁”的文章了。
《念奴嬌•鳥兒問答》的原詞是這樣的:
鯤鵬展翅,九萬裏,翻動扶搖羊角。
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
怎麽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
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七六年一月號)
“文革”時期,意識形態的位置至高無上。每當毛主席發表講話,不管白天黑夜,全國上下敲鑼打鼓,上街遊行,以示慶祝。就是鄉下,也在劫難逃,照樣在高音喇叭裏的催促下走上街頭。
第一次聽到質疑“不須放屁”的還是在上大學的課堂上。“文革”期間大學關了門子,恢複高考是在1977年。當時不論上文科還是理科,政治課都還是重點課。政治課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科學主義。有一次上政治經濟學時老師不知怎麽就講到了這首《鳥兒問答》的詞。這位老師說他喜歡毛主席的詩詞。但怎麽也想不通為什麽“不須放屁”也能入詞。這樣不大雅觀。但他欲說又止。隻能說明他既想說又害怕。的確,在當時的政治環境,給他戴上個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還是極有可能的。
第一次看到論理“不須放屁”的文字是用開玩笑的形式出現的。已忘了在什麽地方看到的。說他同意毛主席的看法。土豆燒熟了又加上了牛肉。剛要吃飯,突然有人放了屁。這飯還怎麽吃。
這次畢星星發表在炎黃春秋的文章用了4500字闡述這個“放屁”議題。文中把當時的社會背景作了相細的交待。這裏隻把其中的一小段作了些刪繁就簡介紹給大家。
中國文學傳統中,有“詞乃豔科”之說。凡作詩填詞,是件極具風雅的事情。屎尿屁之類髒字大都不入詩詞。文人墨客偶爾打油一回,不過私下逗趣,登不上大雅之堂。這次可是偉大領袖的詞堂兒皇之地登在國內所有大報的頭版頭條,還要寫出頌揚文章,確實難為了人們。
雖然這“不須放屁”難煞了他的寫作組,比他們更為難還有。那就是歌舞團。
那個時代,除了移植樣板戲,歌舞團沒有什麽能審查通過的作品。好容易有了主席的詩詞,歌舞團當然躍躍欲試。可是也難在了“不須放屁”。唱歌要有板有眼。把放屁普成音樂,拍成舞蹈,跳出旋律,實在為難。不過逼到絕路上就會出聰明人,不久各地歌舞團都有頌歌獻上。
對付“不須放屁”,大致有三種方法:
1.朗頌法。全詩都用合唱,到“不須放屁”時,音樂停止。一人站出來,類似領唱,一邊揮臂指斥,一邊高聲朗罵:不---須---放---屁”。前三字拉長,“屁”要短促有利,噴吐而出,顯示對修正主義的無比憤慨。
2.抑揚法。這種方法要求較高。隻有中央樂團用過。“朗頌法”無論如何還在回避,沒有唱出主席的詞來。小樂團可推說自己水平低,不敢輕慢主席詩詞,中央樂團當然不行。你是中國水平,你不行誰行?中央樂團隻好硬著頭皮知難而上。中央樂團的演唱當然是正二八經普了曲的。演唱時強調“不須”。在“不須”之後拖長尾音,旋律略為上揚,然後突降,“放屁”低唱,輕唱,短促。全國隻有一家中央樂團,能夠正麵突破,它也必須正麵突破,否則《鳥兒問答》將不能演唱。
3.其他團體還有些小創造。比如混聲交響“不須放屁”之後,再來女聲反複幾次“不須放屁-不須放屁-不須放屁”,顯示鄙視蔑視。
傾全國之功夫,博一人之胡鬧,也算那個時候的舉國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