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真理

來源: christian2007 2011-03-14 02:28:5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96 bytes)

 

真理就是上帝


上帝是存在的,所以真理就隻能夠與上帝相關(而不是相聯係)。但是我們要如何證明這種真理的存在性,或者如何敘述真理的存在性的實在依據呢?如果我們僅僅是從邏輯來論證的話,我們也無法從內在性或外在性來得到這種真理的合法性。因為竟然思想能夠“設想”(暫時這麽說吧)出一個無法“證明”(按照邏輯來說)的上帝來,這似乎說明思想是超越邏輯的。也就是說,當思想與個體自身的存在相聯係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觀照”(從深層領悟來說)出“上帝”的存在性。同樣一個思想,竟然能夠區分出“證明”與“觀照”的不同特質或方法,那麽這說明,思想從來就不是“邏輯”能夠【獨占】的深層意識。後現代所反對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在現代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中,往往卻是當作“真理”的代名詞。真理與邏輯的聯係,說明了不是先驗的,乃是和人的本質力量相關——也就是說,是人的本質力量“決定”了真理與邏輯的符號聯係的內在形式;雖然這種內在形式可以從外在性得到“再現”。如果說人的本質力量的論述形式恰恰就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精神內核,那麽我們可以說:是社會的內在發展“決定”了真理的邏輯意義或其形式。這種“決定”可以看作是“對象化”,“內化”,“外化”等不同意義。這就要看我們如何看待社會與真理建構之間的曆史聯係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社會學:社會生產的物質關係,決定了真理的邏輯意義。因為社會的生產形式是從占有物質關係為基礎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對象化”的曆史意義——而占有物質生產,就意味著占有精神生產。因為所謂的對象化就是意味著:在改造物質的同時,也改造自身的精神和心理,以至於物質與精神統一在人的本質力量的結構性當中。也就是說,對象化就是結構化社會的異化的發生就在於在生產過程中將“占有”的意義轉換成某種變質的精神關係;以至於將對象化的媒介作用變成人性中的基本性的曆史含義。例如我們用錢買東西;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錢隻不過是“中介”;但是由於社會生產的作用下,金錢反而成為了生活的基礎——這種轉換的精神關係就是所謂的【異化】。也就是說,異化首先是從生產關係開始的。因為它就表現在我剛才說的:占有物質生產,就意味著占有精神生產——這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合謀作用。占有物質就意味著人性上的占有;人類的心理結構的發生就從占有物質生產關係開始“內化”的。這種內化的結果就是精神上的占有——而精神上的占有,從生產的本質意義來說就是“強化”了人類心理結構的再生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的精神表現都是從“占有物質”開始的。對象化的結果不但驗證了人的本質力量,也驗證了集體的精神力量。人類對真理的認識就是從占有物質開始的。人類之所以一直將神明“形象化”,就是因為在社會的占有物質的心理關係的影響下,不得不將某種看不見的東西“物質化”;使之能夠成為某種心靈的對象化的外在驗證。也就是說,神像就正好“證明”了人心中的物質化表現。神的形象化就意味著人心想占有某種精神力量。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麽人類在崇拜神明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祈求自身的物質力量的發展——人對壽命,財富,傳宗接代,成功的追求,實際上就是“證明”了人在“透過”神明來“占有”某種的物質性(不論是作為象征也好,還是作為某種可見的財富也好);正如人透過物質生產來追求精神生產一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神”的確就像某些哲學家所說的:都是人類心理的投射。因為“投射”與“占有”是同一種本質的不同說法罷了。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實際上在對象化的曆史過程中就是從“占有”開始進行的有意圖的心理聯係。


同樣,真理與邏輯的各種聯係也是從占有話語開始的。邏輯的發明與話語的生產是聯係在一起的。因為在一切的物質生產關係中,人不得不用話語來維持或證明這種物質(生產)關係的合法性——這就是話語產生的曆史性的社會根基。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麽教科書說:語言就是交流的工具的具體原因了。邏輯中的各種規則,也就是社會上的說話規則的某種外在形式。至於為什麽思想要服從邏輯的規則,就是因為社會在占有物質關係中建立了一套“精神秩序”;以至於人的思想服從邏輯,正好“對應”了人服從社會秩序的心理表現。也就是說:邏輯,規則,秩序,說話的意義——它們之間根本就是物質化的不同形式表現罷了;是從社會占有物質關係所“外化”(也是“內化”)的精神建構。這種建構性本來就是在曆史性當中,它根植於人的心理結構當中。於是,占有邏輯就是意味著占有思想——這是社會統治人的高明手段。因為占有人的思想就是占有了人(不僅僅是秩序罷了)。從此社會的統治形式就取得了物質性的合法關係及其地位。


人的思想既然是受到物質關係的局限,這就說明:物質性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人在對物質性的占有上,充分地表達了人性中的自私或短缺。因為人如果沒有占有物質,就不會進行社會的物質生產關係。再加上我們的生產關係是以交換關係為依歸的——這就說明,占有,生產,交換:這三者是一體的,是從人性深處引發出來的社會生產。因為當人從勞動上占有對象來建構社會的時候,這說明社會上的物質生產關係追根揭底都是與“人性”相聯係的。是人性導致了社會分工的曆史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因為當人占有對象的時候,他的勞動就反映了曆史與生活的斷裂。這是由於他的勞動不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生產,乃是為了占有自然界以至於改造世界。從那時候開始,生產就獨立於人的需要而進行自我生產著。於是曆史的開端就在於:當精神想要改造物質的時候,就決定了物質必然改造著自身的精神形式。我們可從造神運動看出:神像就是在勞動力的生產關係的影響下,將自我的精神方式進行物質化的結果——也就是說,人的精神遲早會依附在物質性的層次上而失去自我


但是基督信仰的真理就不同了。因為這個真理並不是一開始就從社會的物質生產關係而外化出來的。基督信仰的真理一開始就是從上帝的啟示而來。所謂的啟示就意味著:人不可能從自身的社會建構中獲得關於上帝的任何知識;因為短暫的人不可能與永恒有關聯——但是永恒卻能夠進入短暫來“開啟”人類被封閉了的智慧。——在短暫之中,人的智慧永遠隻能夠用於自己的欲望而生;也就是說,短暫的智慧就是被封閉了的智慧——這種智慧一開始就是作為認識上帝的“開端”而來。於是,當上帝說:他是個靈的時候,就說明了:上帝的存在不能夠從(社會)思想來達到,隻能夠依靠心靈來認識。為什麽呢?因為社會一開始就是從占有對象(自然和人)開始的;但是真理作為“靈”卻不能夠被人所占有的。——一般人一直執著於要證明上帝的存在;那是因為他們想要從內心深處“占有”上帝,正如自己同時占有物質和精神形式一樣——真理的靈與人的靈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邏輯上就不能夠當作同一的東西來解釋;更是不能夠從同一個空間或結構的不同層次來“證明”。如果語言是被社會所塑造的,那麽我們就不能夠在自己的心理活動的內部中用社會語言來“解構”上帝的語言:因為我們根本不是上帝。但是,在人的心靈深處,卻能夠“觀照”出上帝的意思。這種觀照主要是被動的(從社會習慣來看);但是從深層次上卻是說明:人與上帝的互動。之所以能夠觀照出,乃是由於人的靈與社會語言不一樣。人的靈中的言語乃是一種“天性”——基督信仰所說的人的信心就是從這個“天性”中出發的。這個天性能夠讓人在“領悟”中“順服地”歸向上帝;但是並不是在思想中達到人神合一的境界。畢竟這種境界,隻是作為占有物質的社會意識而投射或內化到自己的精神狀態中。也就是說,境界實際上是“物化”的自我表現。它以思想的形式來“遮蔽”人的存在性,也壟斷了上帝的永恒性。


真理既然是個靈,那麽他就超越於人的存在而自我存在著。人的存在相對於這個自我存在者來說,是一種被創造的存在。被創造的存在就不是自我存在者,他必須與自我存在者相聯係才能夠在自身的生命中“觀照”出上帝的存在性。於是這種聯係是最高的聯係——但是同時也是作為最基本的存在而在自我存在者之中存在著。也就是說,最高的聯係就是存在的開端,而不是作為存在的自我結果而自我展現著。因為這種存在者並不是黑格爾式的意識與存在的統一。黑格爾的統一論是在對象化中自我演繹著;但是真理的存在與人的存在始終是作為【二元化】而自我相互聯係著。——這就是存在的開端的真實意義所在。真理的靈既然是超越物質性,也必然超越於人的精神性及其思想性;但是這種超越性並不是以自身的超越為基礎的,乃是與“不同存在者”作為生命意義上的聯係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存在自身的不同構成性質決定了存在的超越性;正如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因為他們之間的存在構成不同,所以即使無法在完整的生命以自身的形式聯係著;但是他們仍然在“生態上”自我相互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互著未必就是聯係著(從這個詞本身的對象化意義來說)。上帝與人的關係也是在“生態上”相互著,但不是作為統治形式而自我同一化地聯係著。這種生態性本身就是作為“靈的生態關係”來自我相互著。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主題:真理
  • 主題:批判的再批判——談存在的心理學(下半部)
  • 主題:批判的再批判——談存在的心理學
  • 主題:信仰的自我心理學
  • 主題:社會學的心理學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