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的妙文說說“藝術教育”
對中國的教育,有一種批評的說法是“集體主義的模板”。一個天才的孩子在經過專業規規矩矩的訓練後擁有了熟練的技術,也失去了“心靈的自由”。據說陳丹青先生對此深有體察,他幾乎是怒斥坐在講台下規規矩矩學藝術的學生,請你們大膽一點,狂妄一點。其中的一個注腳是陳丹青由於對中國藝術教育製度的失望,憤而辭職。
中國的教育到底如何,另一個注腳是,上海的學生在一個全球測試中,在所有的科目都處於領先。值得高興吧。然而,隨著“虎媽”的一聲炮響,過來的仍然是一片討伐之聲。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後來人們的解釋是:“那個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中水都要重要。”
悟與技哪那個重要?曆來就很有爭論,如董其昌極為推重藝術的悟性,但也不得不認為藝術也是需要下功夫的。這沒有什麽疑義。就藝術而言,在起步階段自然是功夫重要,技到了一定的高度,悟性就成了評判高低的標尺,這是一種簡單的推斷。
學校的學生都在起步,這沒有什麽疑義。有一個法語詞匯“academie ”,是強調學院藝術的職能,這種學院藝術創立在文藝複興時期。它們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學習裸體。讓學生理解人體形態比例,這也是古典繪畫藝術的基礎。可以想象米開朗琪羅開始學畫時規規矩矩的辛苦。這種學院精神一直持續到現代藝術的開端。
健的文章很有意義,他描述米開朗琪羅的一幅人體素描:“他對人體解剖精確的把握、對人體動態的傳達,妙至毫端落落大方。。。這種簡潔線條中流露出來的精神氣質,在當代的西方藝術家那裏已經失落得一幹二淨”。
對於當代藝術的判斷,看看現在遍地開花的雙年展作品,就能知道其所言不虛。現代藝術的環境已不需要高超的技藝,也不再怎麽需要天才。99%的汗水可能已無用武之地,現代藝術家也許認為,既然愛迪生1%的靈感至關重要,那麽,99%的汗水不流也罷。
不過,然而,在本質上,仍然是由於當代藝術形式的轉變,整體社會由現實轉向虛擬,虛擬政治,虛擬經濟,當代藝術也是在藝術理論的一片“終結”之聲中,由“觀念”替代了“形式”。如果藝術是一種觀念,觀念也就像一個笑話,移動到世界任何地方的速度比聲音還快。“全球化藝術”要求藝術必須具有“跨越”空間的能力。由碟片取代畫布成就了當代藝術的舞台。
具諷刺的一個問題是,“全球化藝術是不是一種最大的集體主義”?那麽,又如何來評說中國藝術教育的“集體主義模板”呢?
健的篇文章說藝術的這種失落也非西方獨有。說到的一幅《八十七神仙卷》的圖像:“畫中八十七個神仙浩浩蕩蕩,如天風過境,威儀萬方,卻不帶一點壓迫人的感覺。同樣,此圖為一幅巨大的壁畫的草圖,隻用均勻的白描線條完成,無任何色彩的渲染和襯托。這種單純不但沒有削減作品的力度,反而使其雲橫千裏的氣度更加在一片潔白之中曆曆在目。難怪徐悲鴻日夜觀摩之後,在跋中發出我本凡夫、躬逢其盛之類的感慨。”
我們看一幅中國水墨,往往先看題字如何,如果藝術家的字寫的差強人意,對這幅畫的感覺就大打折扣。既然拿了毛筆,寫不好字,又如何能期望有神來之筆呢?因為字很能體現藝術家的功夫,即使有再多的靈感,沒有手上的功夫也是無濟於事的吧。
對中國畫和藝術史的理解,如果說悟性是繪畫的核心,則功夫始終是基礎。“識心見性”, “一超直入如來地”是對“頓悟”的推崇。悟性大多是藝術家本身來自於社會生活經驗的實踐,那裏是在學校裏能夠努力灌輸的。因此,藝術學校的職能,仍然是“academie”,老老實實的授於學生技能。中國藝術還是規規矩矩的學習中國的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泡沫的一片爆破之聲中,仍然能顯得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