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極是,這不能代表中國媽媽的教育,其實虎媽育兒的方式很個人,雖非絕無代表性,但更多中國媽媽,應不是這麼教孩子。有謂「嚴父慈母」,才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角色分配。
中國傳統教育觀的得失,分析得要,批評中肯,但願為人父母者讀後能有所反省和新領悟。但請原諒,有一點商榷處,想趁這機會順便說一說。
填鴨教育,不好簡單入賬儒家。孔子施教,首要因材,所以看他講個仁,說法多多,因視學生的資稟,性格,應機給予點撥,就算今日要由《論語》整理出統一有條貫說仁的教學大綱也不容易,蓋仁之體悟修為,因人而異。孔子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學生先有真疑難,才予啟迪,待他先有要說的意思但無以言表,才助之抒發,學生未能舉出一例再進而反思多例,把問題融匯貫通,就暫時等一等,不好再重複教下去,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學習方麵,貴其自覺,找到學習的樂趣,是為學之第一,故《論語》首篇〈學而〉,先講學習,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即使到了宋明的書院製度,辦學不為科舉,書院設於山林,多是由隱居的鴻學宿儒主持,名洞主或山長,歸隱不仕的意味重,學生離開城市入學,以便能潛心讀書。教學除由教師講課外,非常重視辯難問學,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同時強調學生自學,注意指導學生讀書與自修。明末「洞學科舉」的現象才顯著,書院官學化漸成趨勢。即使如此,清代的書院也不隻有考課為主的書院一種,性理之學的書院和經學訓詁的書院仍不少,尤其是在早、中期。專為考課功名而讀書的現象,是明末到清,才日漸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