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imple Path——一條簡單的道路

A Simple Path
一條簡單的道路


People are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Love them anyway.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但不管怎樣,還是要愛他們。

If you do good, people will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Do good anyway.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但不管怎樣,還是要要成功。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但不管怎樣,還是要要做善事。

Honesty and frankness make you vulnerable.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誠實與坦率待人常使你受到傷害,但不管怎樣,還是要誠實與坦率。

The biggest person with the biggest ideas can be shot down by the smallest person with the smallest mind. Think big anyway.
眼光遠大的人,會被心胸狹隘的小人攻擊,但不管怎樣,還是要眼光遠大。

People favor under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人都會同情弱者,可是隻追隨贏家,但不管怎樣,還是要為弱者奮鬥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Build anyway.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建設;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if you help them. Help anyway.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幫助;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 might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ve got anyway.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大受挫折,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節錄/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希舒《巴滿牆上的標示》
原處 《 From a sign on the wall of Shinshu Bhavan, the Children's home in Calcutta 》

以下這篇是黃春生牧師所寫。

前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1995)在他的著作《讓高牆倒下吧》中,特別提到了他曾前往印度加爾各達拜訪德蕾莎修女,這整個過程令他非常感動。在當時印度的加爾各達修道院內,德蕾莎修女原本隻是一群來自歐洲的修女之一。在修道院的高牆之內,她們過著安定舒適的生活,但牆外的世界卻極其悲慘,貧窮、疾病、混亂已經不足以形容當時的情形。

1948年德蕾莎修女感受到來自上帝的呼召,要她為「最窮」的人(poorest of the poor)服務。於是,她離開了她住了二十幾年的修道院,她脫下了厚重的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所穿白色藍邊的衣服,她從此走出了高牆,走到窮人之中!德蕾莎修女的一生一直為窮人服務,1997年9月6日她與世長辭了,全球都為她的死感到哀傷。當時,中天新聞評論說∶「她的去世,使窮人的希望破滅┅┅」。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仍然有許多她的繼承者,正在為窮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用愛跨越高牆,今天的教會正是為此而存在。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跨越教會與社區的高牆,要用基督的愛來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高牆,更要通過基督的愛來架起人與上帝之間的橋。因此,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關懷生命、服務人群。

首先,我們必須除去人與人之間的「牆」。若是教會內的肢體無法彼此以基督的包容心來容納不同意見和風格的人,這就不用談跨越「高牆」至社區,更無法傳基督使人親近上帝。

清代的大書畫家鄭板橋在山東為官時,有一天接到一封家書,信中說到家中正為了築牆之事與鄰居打官司。於是,鄭板橋就作了一首詩,托人帶回。詩中寫著∶「千裏捎書隻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了這首詩之後,家人十分感動,也認同鄭板橋的看法,於是讓出了三尺的土地。鄰居看了鄭家禮讓了三尺,也自行往後退了三尺。這種禮讓成就和睦的美德,成了佳話,流傳後世,那條巷子也因此被稱為「六尺巷」!這樣的價值是具有基督信仰的美德。因此,教會內的肢體必須先彼此接納,除去肢體間的「高牆」,才能期待以基督的愛來跨越教會與社區的高牆。

第二,以基督的愛來跨越教會與社區的高牆。教會舉辦社區活動,主要是與社區建立互動、互信的基礎,但我們必須本著基督愛的態度來接待社區的朋友。當我們與社區當朋友,自然他們就會認識到基督的愛。但是,我們若無法存著基督的愛去作,就會將我們的本性的惡、計較顯露出來,而忘記「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教導。因此要警惕,不要使「愛」成為「礙」,而阻礙人認識福音。

李家同校長(1995)曾以簡單卻是深刻的語調,來形容他對印度加爾各達垂死之家的記憶∶

雖然隻有兩天,垂死之家的經驗使我永生難忘。

我忘不了加爾各答街上無家可歸的人。

我忘不了一個小男孩用杯子在陰溝裏盛水喝。

我忘不了二個小孩每晚都睡在我住的旅館門口,隻有他們兩人,最大的頂多四歲。 我忘不了垂死之家裏麵骨瘦如柴的病人。

我忘不了那位年青的病人,一有機會就希望我能握住他的手。

我忘不了人的遺體被放在一堆露天的煤渣上,野狗和烏鴉隨時會來吃他們,暴風雨也會隨時來淋濕他們。他們的眼睛望著天。

我忘不了垃圾場附近衣不敝體的窮人,他們和野狗和烏鴉沒有什麽不同,沒有人類應有的任何一絲尊嚴(《讓高牆倒下吧》,頁127-128)。

1948年時,德蕾莎修女走出住了二十年的修道院,她自己走到高牆之外,進入苦難的百姓之中,藉著她讓世人看見有太多太多的人,他們生活在貧窮痛苦中,他們渴望一雙溫暖的手。

「教會與社區之牆」,讓教會不了解社區,也讓教會外的人(非信徒)不了解基督和教會。牆內與牆外之間,因為彼此不了解,隔閡始終不能化解。若再加上教會在宣教上不當的作法與態度,就很容易將非信徒推得更遠了!

保羅說耶穌基督成了和睦的橋梁,他在十字架上廢掉了人與人之間的冤仇,又讓人與上帝和好,這一切都是因為「愛」。

今天,我們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我們要跟隨基督,成為基督的門徒,因此我們要效法基督「在十字架上廢掉了人與人之間的冤仇,又讓人與上帝和好」。因著愛,我們成為上帝的家人;因著愛,我們同心敬拜上帝;因著愛,讓我們彼此學習接納;因著愛,高牆得以除去。願教會的肢體間因著基督的愛彼此接納,因著基督的愛,教會進入社區,並以愛跨越高牆。各位姊妹、兄弟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