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數人因嚴重的代謝紊亂導致重度肥胖外,一般的體格超重(指成年人的 BMI 大於24.9;小於30.0)和輕度肥胖(BMI 大於30;小於34.9)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疾病,但可以誘發其他疾病。因此,體格超重或者輕度肥胖的人們都應當把減肥視為“當務之急”。
中國有句諺語叫“對症下藥”。對於一般體格超重和輕度肥胖的人們,找到問題的根源可以幫助減肥成功。當然,並非所有知道問題所在的人都能夠減肥成功。所有讀了減肥書的人,肯定會有相當部分的人永遠減不掉一斤半兩。即便如此,筆者的目的是讓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人們認識超重或肥胖的原因。
前麵我曾提到多食易胖的人具有“可塑性”,這在遺傳學上是優勢。我們的祖先(尤其是早期人類)生活在不安定和無規律的環境中,食物的來源是間歇的,而且無法儲藏很久。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有強大消化吸收能力和高效率儲藏能量(即脂肪)的人具有生存優勢。但是到了生活環境逐漸優裕的近代,一方麵不再需要強體力勞動,另一方麵各種食物的品種和數量越來越豐富和便宜。多食易胖終於成了健康的隱患。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瑙魯人。瑙魯是位於南太平洋中西部密克羅尼亞西群島中的島國。二十世紀前的瑙魯人生活環境非常艱苦,那裏的土壤貧脊,不適宜耕作,饑荒頻繁且相當嚴重。但由於瑙魯地處南太平洋的優勢地理,它是南來北往的海鳥的棲息地。數千萬年來海鳥們在島上累了大量的鳥糞,經過化學反應形成厚達十多米的磷酸鹽礦,它們是產生化肥的優質原料。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磷礦的發現,瑙魯開始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出口磷肥賺取大量外匯,人均年收入曾經高達到八千五百美金,使十多萬瑙魯人變得很富有。食品的豐富以及對傳統耕作和漁獵的放棄,過上了安逸生活的瑙魯人體重開始“發福”了。但是發福了的瑙魯人從此患上“富貴病”。據一九五零年代的資料顯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瑙魯人在年過五十五歲後便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見於成年人體重超重或肥胖者,筆者注),而且糖尿病成了當地最常見的死亡因素。
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的資料顯示,瑙魯成年人(指年齡大於15歲)中有百分之九十四點五至少是體格超重,其中的大多數(約占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八點五左右)屬各種程度的肥胖。在這份統計資料中,美國也有將近百分之六十七的成年人至少體格超重,而其中的一半(即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屬於肥胖。但是因為美國約三億人口,而瑙魯僅十數萬而已,因此美國的這一數據更應該引起人們的警覺。根據同一份統計資料,歐盟有近一半的成年人口至少是超重。即便是崛起中的中國,仍然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口屬於體格超重或肥胖行列。
因此這種因經濟改善而身體“發福”的趨勢、並因發福進一步導致一係列流行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的爆發正成為人類健康的新隱患。一般來說,非洲大陸、東南亞、波利尼西亞、以及一些中南美洲的土著人群和居民們特別容易受肥胖困擾。以美國為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屬於肥胖(Obesity,見上)行列,但其中非洲裔和中南美洲裔的肥胖比例遠高於歐洲裔和亞裔的肥胖比例。對此現象,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傑弗裏·弗裏德曼指出:“事實上,肥胖的遺傳特性更象是身高遺傳,其可靠性甚至超過其它許多公認的遺傳疾病”。
為了解釋部分人種多食易胖這一遺傳學現象,遺傳學家們提出了兩種與基因有關的假說。一個是“儉約基因”(Thrift Genes)假說。此假說基於不同人體對養料消化吸收和儲藏有著顯著不同的效率,認為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假定早期人類,如在舊石器時代,曾經曆嚴重且頻繁的饑荒,或者是長時期生活在饑饉和暴食交替發生的生活環境中,這樣的生態環境有利於那些消化能力強,吸收快且高效率儲藏脂肪的個體生存下來,而這樣的個體也就是具有儉約基因特性的個體。但是這一假說無法解釋一些易受肥胖困擾的原住民居住的自然環境,似乎不缺乏食物的來源。同時,假如是長期自然選擇,那麽為什麽隻有部分現代人才具備這種有多食易胖的遺傳特性呢?因為有相當部分的現代人,並不具備這一遺傳特性。
另一個假說是“基因漂移”(Drift Genes) 說。漂移說否認多食易胖是外界環境壓力下篩選的結果(這與工作緊張和壓力導致個人增加飲食和體重無關)。這一假說的根據是人類可以通過遷移、生育控製和創造力等特性克服外界環境的困難。基因漂移說假定人類體重的“上限”是由一組基因控製的,體格超重的個體會遭遇天敵消滅。但是在人類發展的某個時期,約在兩百萬年前(按此假說),“天敵”被人類共同消滅,此後體重“上限”的控製基因逐漸弱化,體重也就不受限製地向上移動。當然這個假說的弱點在於,誰是這個“天敵”呢?
總之,勤儉節約一直是生命的本質現象,人類(包括其它的哺乳類動物)都具有儉約基因。同時,生物遺傳本來就具有多樣性,並非專門為了適應不利外界環境。多樣性的存在使物種在不利環境下,如饑荒和疾病等,可以延續。在沒有更多的證據麵前,兩種假說都無法證明是否正確,以後可能還會有新的假說出現。但是不管怎麽樣,多吃易胖可以遺傳則是非常明確的。
但是討論這些話題跟減肥有什麽關係嗎?有。筆者的背景是醫學和藥理學,不是減肥專家,但是我質疑依靠運動和鍛煉減肥的做法是否適當。目前很多減肥專家們都主張,減去十磅以內體重可以通過節食輕鬆獲得,但若要減去更多的體重,則必需配合運動和鍛煉,因為這樣才不致發生體重回升現象。我的疑問是,既然這是遺傳特性造成部分人種多食易胖,這是因為對食物消化、吸收和能量儲藏能力過強造成的(特別與那些不易增加體重的人種相比較),那麽為什麽唯獨我們需要做那些效率低,且耗支大量體力和時間的運動鍛煉呢?當然,如果一個人要學阿諾·史瓦辛格那樣長的渾身都是肌肉,那麽運動和鍛煉還算是目的對頭的。可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減肥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健康和去掉身上的贅肉,適當的鍛煉隻要能避免在減肥時消耗肌肉就應當足夠了。
以筆者的經驗來看,我的這次努力堅持了近兩年時間,總共減去近四十磅(是原來體重的五分之一)。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隻是最近才開始做些小量的鍛煉。這足以證明減肥單單依靠改變飲食習慣和控製食欲感就是可以完成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