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帖子裏提到了唐末、五代十國、直至北宋的戰亂,我在規劃的《偷窺大理國》(不好意思,當了太監)裏麵也提到了這一段曆史。
大理國的前身南詔其曆史年代基本與唐朝相始終,南詔之後也象中土的五代十國一樣經曆了一個老大輪流做的時期,直到段思平建立大理國。
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趙匡胤總結多年的戰亂得出的結論是不能讓優秀部將擁兵太多,於是有了杯酒釋兵權,為宋朝的軍力麵菜埋下伏筆,也為周圍少數民族的崛起打開方便之門;但同樣麵對多年戰亂及政權更迭,段思平總結出的結論是:誰水平高誰來當老大,你水平不行趕快退位讓賢,這樣至少還能保全身家。所以在大理國的幾百年曆史中,禪讓避位的事層出不窮。
開國之君何以總結出這兩種決然不同的國策留與後世,我本來以為還是文化基礎不同,但順著這個思路下去,勢必走到抑儒揚佛的路上去。所以我TM寫不下去了,加上也確實閑時不足,開脆揮刀自宮當了太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