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我同年的樂土

來源: puchuan 2010-10-19 06:51:3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8526 bytes)

天橋我童年的樂土


 


我生在甲申年(1944), 屬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代. 提起我的童年, 總是離不開天橋. 每當提起天橋, 又總會有一種眷戀之感在我心中油然生起. 天橋曾給過我莫大的歡欣, 天橋曾開啟了我對人生的情趣。當然, 天橋也給了我難於割舍的土氣。從中國到美國,經過多所大學的熏陶感染,我的言談舉止居然還是同那些蹬三輪的,拉排子車的天橋眾生大同小異。我從小就欣賞他們的率直與粗獷,我從小就埋下了對他們的那種素樸的情誼。


 


天橋這塊地方本沒有橋,它隻是一個大約500米見方的街區。東以前門外大街為


界,北臨永安路,南接北緯路 (南橫街)。裏麵縱橫有幾條巷子和幾塊用作圍場的空地。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 壅塞著四,五個劇場,兩個影院,還有幾個唱大鼓或演皮影的茶館。此外就是那些零羅分布的撂地攤了。不外乎說相聲的,耍雜技的,摔跤的,變戲法的,等等。除此之外,自然少不了那些飯館和小吃店, 供應著炒疙得兒, 燴餅,切糕,爆肚,油茶。喝的有 酸梅湯, 大碗茶。


 


守在街口附近,門朝南的是中華電影院, 另一個是新民電影院, 它在天橋的裏麵。門票一毛,循環場,進去以後可以接著看,不過,一天內隻放一部片子。


記得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帶我去看過一個電影, 米丘林。看完電影後,我的腦中總是浮現著那些果樹,幻想著我將來要是能栽培出梨蘋果,給大家吃,多好。回想起來,那時,我已經初具可塑性了。還 有一次是同我農村來的老叔一起去的,看的是智取華山。 我和我父親還在新民電影院還看過一個英國電影,三頭凶龍。


 


天橋後麵有條南北暢通的商業街。其中有不少門臉, 有五金雜貨,還有鞋鋪,等等。娛樂區集中在商業街的東側。然而,延商業街中段朝西北方向,有條通往永安路的斜街,街旁也有三兩個地攤。天橋這個不大的地方曾羅列著好幾座劇場。天樂演京劇, 萬盛軒, 小小, 和小桃園演評劇。 在天橋南側,北緯路的路南, 坐落著丹桂劇場,專演河北梆子。在這裏演出過的評劇有寶蓮燈劈山救母,小女婿,藝海深仇,麻風女,柳樹井, 鳳還巢, 鋦碗丁, 趙連璧借糧, 天河配,人麵桃花,杜十娘,畫皮等。在這幾個劇場演過的藝人有鴻巧蘭, 竹麗霞, 孫少魯,曹金福等。竹擅長苦戲,據說還是纏足。孫是位老太太,卻喜歡演戴胡子的員外。那時,劇場裏有賣糖果瓜子的,賣煙卷的,還有沏茶倒水的。顯然,比起今天的大劇院,秩序差多了。然而,到那裏去圖的是樂, 亂一點又有何妨呢。由於出生太晚,我沒能趕上那扔手巾板的熱烈場麵,後來,還是從侯寶林大師的相聲(關公戰秦瓊)中聽說過。遺憾的是我在小時從未聽過河北梆子,其實,梆子高亢激越,也不失為珍貴劇種。


 


幼年曾隨大人看過多次評戲,但當年齡稍長以後,便覺得評戲裏大多是男男女女搞對象的對兒戲,於是逐漸失去了興趣, 轉而愛好京劇。 像失空斬, 群英會,整出戲裏都沒有一個女的。陽剛之氣稍微見短的要算周瑜了,不過他畢竟還是個千軍萬馬的統帥。一個小男孩的排斥異性的心理,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經曆了樣板戲壟斷充斥的年代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梅先生在霸王別姬裏的那段西皮南梆子,雍容華貴,字字珠璣。 那唱腔,那過門,娓娓動聽, 餘音繞梁, 令人頓覺清爽。後來,又喜歡上貴妃醉酒裏的那段二黃四平調,如詩如畫,如夢如醉。


 


天樂劇場位於通向北緯路的一條小巷的東側, 是我去的次數最多的劇院。有好幾次,我同父親一起去的。門票三毛, 並不算貴.  固定在天樂演出的是鳴華京劇團. 鳴字取自梁益鳴, 華字取自張寶華. 這兩位藝術家和張寶榮乃是弟兄三人.  梁專工老生, 尊馬派, 遺憾的是未能成為馬連良的入室弟子.  他主演過的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


在群英會中,他飾魯肅, 張寶榮飾孔明,到借東風時,他又出演孔明。這和電影群英會不大一樣,其中,馬連良飾孔明一竿子到底,而譚富英則飾演魯肅。 此外,還上演過四進士,鐵蓮花,生死牌, 法門寺, 蘇武牧羊,楊家將等。慶幸的是在出國前, 我曾經從收音機錄製過一段梁先生唱的打豆謠。身在異國, 偶爾聽起, 頓覺親切。頭幾句馬派味道很濃, 但到後來,嗓音略嫌纖細發悶,比不得馬先生寬厚洪亮, 落落大方。這也許是馬派獨特難學而又後繼乏人的緣故吧。


 


武生主角張寶華演過猴戲,如鬧天宮。他在不上大軸時,也為其兄長來場帽戲,如在殺四門中演秦懷玉。團裏還有個多麵手,王益祿, 他既可以在古城會中演關羽(紅淨),又可以在群英會裏串周瑜(小生), 可算是團中的一塊瑰寶。該團旦,淨角色稍顯薄弱,未見有能擔綱挑梁者。旦角如張金秋, 刀馬旦如解麗秋,她與王森林合演過紅霓關。其他的武戲還有石秀探莊,界牌關,伐子都等。我喜歡天樂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離家近, 二是門票便宜。在大劇院裏演出的固然都是名角兒,但畢竟太貴,隻好望洋興歎了。而花上兩三毛錢去趟天樂,既可過一大把戲癮,還能學上三句兩句。到了快上中學的時候,去天橋的次數就少了。天樂劇場留給我腦中的最後的印象就是除四害的時候了。那大概是195758年的夏天, 全國人民總動員,不分晝夜,追殺麻雀。到了後半夜,我不知為什麽鬼使神差地走到了天橋。遠處傳來急急風般的鼓聲,頗有擂鼓抗金兵的陣勢。走到裏麵,才知道這鼓是由天樂的人在劇場房頂上敲的, 難怪如此專業。可憐這些小小的麻雀, 無處棲身,於筋疲力盡之後,一片片地墜地而亡。


 


比劇場低一個層次的要數那幾家曲藝館了。不外乎西河大鼓,河南墜子單弦等。有的還演皮影戲, 或流行歌曲,我聽過的歌有王大媽愛和平。這幾家曲藝館,我鮮有光顧,知之甚微。再往下數,就是那些地攤了,玩意兒雜耍,無處不在。印象深的有頂壇子的山東許, 耍大刀的劉雨林,摔跤的寶三, 大變活人的辛穩立。 餘下的還有雜技,戲法,京劇清唱。這些地攤都是開放式的,觀眾來去自由,圍成一圈。 練上幾趟, 就拿個小笸簍, 轉著圈要錢。 多少不限。沒錢的站腳助威也行。場麵大的要數飛飛飛的中幡了,四周用布帳圍著,進去要買票。這個簡單的原因使我從未看過裏麵的表演。直到21世紀,才有幸從電視劇裏觀賞到耍中幡的壯觀場麵,沒想到 這一拖竟是50年。


 


50年代,小學校的生活節奏比起當今的孩子們要慢了許多。一來那時的家長們大多沒有望子成龍的奢望,孩子大了,能耍門手藝,養家糊口,便是修成正果了。而那時的老師們哪,雖然也兢兢業業,但沒有把學生輸送到重點中學的指標,作業留得很少。孩子們的肩上幾乎沒有壓力,放學會家,寫寫畫畫, 20分鍾的時間,就可交差打發了。那些天真而土氣的孩子們,竟然不知曉什麽清華,北大,更無論哈佛,劍橋。 然而,倒也落得個輕鬆愉快,不亦樂乎。我家離天橋隻有三站地遠,於是,憑借著這天時與地利,我便成了天橋的常客。小小的天橋,密密麻麻遍布著有120個景點。 常常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像趕廟會一樣。這裏的大部分玩意兒雖然不免低俗, 難登大雅之堂,但對那些勞苦一天而又囊中羞澀的老少爺們兒來說, 卻也算得上花團錦簇,一片樂土了。


 


山東許個頭兒不高,麵色黝黑。身旁放著幾個大小不同的壇子。 表演時,兩腿分開略微前屈,右手抓著壇子邊緣,身子略往前躬。 上下提拉幾次,然後向上一拋, 仰著臉,伸開雙臂,讓壇子輕輕落到前額偏上的頭頂。每次開場之前,他都用粉筆在地上豎著寫幾個字,‘山東出水牛‘。不過,每個字都沒有中間的一豎。把這缺豎的五個字寫完後,他又把筆放回到‘山‘字兒的中間,劃上長長的一豎直貫牛字。當我學了點物理知識,回過頭來再想他這一大豎時, 頗有敬慕之感。我估摸著山東許大概沒受過高等教育,但他那時已經自發地建立了對稱性的概念,盡管這軸對稱因為牛字上的一撇而失於完備. 漢語的字形多以帶偏旁為特征, 左右對稱的不多,山東許能把這幾個字拚在一塊兒,並且還能有個完整的意思,也算是別出心裁了。


 


辛穩立當時約在50上下,他的場地上擺著幾個大木箱子,用來大變活人。 他上來先吹上一通,如何把他的家人變過來,再變過去。作為一個小朋友,對他的藝技,十分好奇,總想親眼看他變上一回, 但從未如願。 好不容易碰到一次機會,他要請幾個觀眾鑽進箱子裏麵,把人變沒。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如何能錯過, 便自告奮勇,鑽到箱子裏麵, 心裏捉摸著會被變到一個什麽地方呢。在黑箱子裏,隻聽見他拿根棍子,用力地敲打著箱子,震耳欲聾。 至於他說些什麽, 則全無所知。過了10幾分鍾,他把箱子打開,於是活人又被‘變’出來了。從那以後,每當有人提及‘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時,我都會深有感觸,畢竟有切身體驗。


 


變戲法的攤子十分簡陋。 表演者坐在一個小凳子上,地上鋪著一塊藍布。藍布上放著幾個小碗和小紅珠子,外加一塊方巾, 這便是道具。 隻見他一會兒把小球挾在手中,一會兒又把小球放到碗下,變來變去,讓觀眾猜不出小球到底在哪裏。和今日中國雜技團的節目相比,用眼下時尚的語言來說,這可稱作是小兒科了。在雜技攤,表演的人要多一些。 在柔術節目裏,,一個小姑娘,頭向後背彎曲,雙膝跪地,讓頭從雙腿中間鑽過。表演平衡的略分雙腿,站在一塊木板之上,木板下麵有一個橫放的園木,可以左右滾動。再有就是手握幾條1米見長的枝條,上端各頂著一個盤子,表演者的技巧在於讓這些盤子不停地旋轉而不使之脫落。餘者還有車技,不過限於場地,表演人數不多,談不上壯觀。


 


說到跤場,離不開寶三。寶三當時有50上下,個兒不高,身材敦實, 鹹默寡言,頗有長著風度。他是班主, 很少表演, 但他總披件褡褳。 據說。他是從關外來的,和我的一位郭姓同學是親戚。寶三的一個得力助手叫滿寶珍, 大概是滿族人。他雖然身材消瘦,但精神抖擻,剛健有力。他有時會摔上幾跤。下邊有幾個小徒弟,均在20歲以下, 大部分時間都是由他們表演的, 一次約在10分鍾左右。兩個人先、繞著場子連跳帶走地繞上幾圈,雙臂成弧形張開,上下甩動,雙腳依次前踢,同時身子左右擺動, 就像陳佩斯在那關於胡椒麵的小品裏比劃的那樣。然後,兩個人躬著身子,相互抓到一起。招數有潑腳,背胯等。跤場的觀眾比較多,賞錢的也不少,時常還有人叫好助威。有一次,我見到曲藝三團的雙簧表演家孫寶才,穿戴齊整,也來看跤,出手的是一元紙幣,頗為慷慨大方。這大概也是當時藝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同情與支持吧, 畢竟同在江湖上走動嘛。有時,為了活躍場麵,他們也開些玩笑。比如說,又一次,甲不小心碰了乙的胳膊肘,乙抗議著說,你碰了我的麻筋了,甲便回道,你媽還有‘筋兒‘哪, 於是,觀眾哄然一笑。 依今天的準則,有些玩笑是應當注上‘兒童不宜的‘,但一個孩子偶爾聽上幾次,亦未必就會誤入歧途,玩笑終歸還是玩笑嘛。如同偶然吃上幾粒發黴的花生米,未必就會得上癌症一樣。


 


對我印象最深的還得說是小傻子的京劇清唱了。當時,天橋後街也有個京劇攤,一個唱花臉的男子和幾個女藝人。他們通常說得多唱的少,我很少去光顧。而小傻子的地攤則是實打實地一段接一段地唱下去,美不勝收。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家庭劇組。 小傻子比我大上一歲左右,虎頭虎腦,麵色白皙,以唱老生為主。 他姐姐唱老旦。 他父親戴個深度黑框的眼鏡,手裏拿把被鬆香煙熏得黑糊糊的京胡,除了擔負著伴奏的職責外, 嘴裏還不時叫著鑼鼓點, 間或,還要拉上一段牌子譜,象小開門,夜深沉節節高。 他母親也不閑著,前後左右不停地張羅, 有時也湊上幾口。小傻子唱過的戲有甘露寺,借東風,捉放曹, 文昭關,轅門斬子,逍遙津等。他姐唱過的有打龍袍,釣金龜。小傻子拿手的唱段,要算高派的逍遙津了。他雙眉緊鎖,目帶傷悲。從二黃導板, 轉回龍腔,原板,到慢三眼,接連用十幾個排比句‘欺寡人好一似‘,哭訴著大政治家與大文學家曹孟德欺君罔上的罪狀。 把漢獻帝喪失祖業的沉痛與哀傷傾吐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有時為了不冷場,一家人開個不分長幼的玩笑。從那時起,我知道了上場不分大小的原則。當然,這在我家裏不試用。後來,條件好轉,又請了個老者加上京二胡伴奏。觀看小傻子演出畢竟比去天樂劇場便宜。有錢時扔個5分,沒錢時也不必臉紅。在某種意義上,小傻子是我的老師。我要學那一段戲,先到新華書店買個劇本 ,那時候,書都很便宜。事先背好唱詞,然後再到小傻子的攤上去學曲譜。 有時也從收音機裏去學。如此居然學會了借東風,空城計等唱段。遺憾的是那會兒不大時興求名人簽字,竟然連我師傅姓甚名誰家住哪裏都不知道,每每提及,又隻能以乳名相稱,按儒家法規,真是有失體統。小傻子當時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小小年紀,就能登台演出, 獨當一麵,養家糊口。我要有他那兩下子,該多好,我爸爸每天都可以喝上二兩酒,就上一碟開花豆了。後來,我幾次要去報考戲曲學校,我爸爸就是不同意,怕壞了祖墳的風水。 於萬般無奈之後,隻好自歎與梨園界無緣了。不知為什麽,小傻子 後來又反串黑頭,加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嗓子逐漸啞了起來。 回想起來,我當時能夠無憂無慮地到學校去讀書,甚至在後來有機會去接受高等教育,比當時的小傻子要幸福多了。而他哪,卻失去了應有的歡樂童年和求學上進的時機, 恐怕他後來連戲也未必能唱得成。因此,我又為他感到莫大的惋惜。


 


再有個值得一提的一景就是那拉洋片的了。拉洋片有點像今天的幻燈片。隻不過他把影像用分光的辦法投射到多個鏡頭上, 可供數人同時觀賞。從目鏡中看到的圖片是經過放大的。拉洋片的人一邊拉著一個連鑼帶鼓的響器,一邊唱著圖片的內容。‘在巴裏頭再看哪呀, 又一片哪‘。看一回5分錢,幾分鍾就看完了。內容有吳三桂領清兵入關,八國聯軍進北京等。後來,有個拉洋片的小販叫票馬,在這以前,他是背個口袋走街串巷換有缺損的紙幣的。大概此人姓馬,以此得了個票馬的稱號。在天橋北側,永安路旁,有不少卦攤。有一次,我拿處5分錢,向一個30多歲衣衫整齊的人去求上一卦。 不料他沒要我這5分,隻對我說回去好好念書就行了。如今,回想起來,他至少不是個欺騙小孩的人。況且,好好讀書畢竟成了我後來賴以生存的根本。


 


 


天橋之所以能跨越解放前後經久不衰,是因為有著幾個特殊的原因。一 者因其地緣,天橋東西地處宣武與崇文區之間,南北則位於前門以外,永定門以內。附近以體力勞動者居多。來來往往,頗為方便。二因收費多少不限,或者門票低廉。 窮人看得起。其三,演員與觀眾保持著零距離,氣氛生動活潑。有時,觀眾還可直接參與互動。其四,節目通俗易懂,用不著去管它什麽詠歎調還是協奏曲;也犯不上去區分大巴鬆與英國管。胡琴一起,嘴一張,這玩意兒就來了。第五則是有文有武,有說有唱,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男女兼顧,老少鹹宜。在某種意義上,天橋曾經是北京的一塊寶地,這塊寶地全國少有,世界難尋。它曾經每天為上萬的大眾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反過來又養活了一大幫民間藝術家,使其得以代代相傳,後繼有人。


 


天橋,你曾經輝煌過,你曾經榮耀過,你在北京的曆史上留下了絢麗的一頁。50年後,時過境遷。如今,電視普及,網站林立,多媒體已進入千家萬戶, 生活條件今非昔比。大人們可以花上千元去聽帕瓦咯蒂的歌劇; 花百十塊錢買張光碟,就可在臥室裏欣賞明伶大腕的表演音像。他們又怎麽還會翹起腳跟,伸著脖子去聽小傻子的清唱呢。至於今天的那些聰明伶俐的孩子們,78 歲就會彈鋼琴,跳探戈,打高爾夫,做時裝秀, 十幾歲就會被送往 加拿大去深造。天橋的那些土藝術家們縱然能練就三頭六臂的功夫,穿越時間隧道, 使出渾身解數,恐怕也無法吸引他們回首片刻了。時過境遷。 我為我童年的歡樂感到滿足,也為今天的孩子們的幸福感到驕傲。 讓我們一代一代驅動著那不斷提速的曆史車輪,跨入更加輝煌的時代,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正是:地攤圍場空悠悠,月異日新幾度秋。天橋弟子今何在,鼠標輕擊網上遊。


 

所有跟帖: 

很好的懷舊文章,大頂! -月城- 給 月城 發送悄悄話 月城 的博客首頁 (175 bytes) () 10/19/2010 postreply 09:19:00

好看,謝了。 -木木真木- 給 木木真木 發送悄悄話 木木真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9/2010 postreply 10:56: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