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的哲學性——與水擊三千對話


看了作者的帖子《中國為什麽產生不了哲學與哲學家》,原本很讚同的。但是看了不明則問這位網友的批評和回複,我也基本上同意。但是我不可能在兩者之間一起讚同也一起反對。所以我就想想,我們到底要如何【詮釋】中國古代的思想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哲學課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任何人的思想都可以以哲學的心態來審問或批評——不論這種方法的結論是出於真科學或偽哲學。正如不明則問所說的,作者的文章的評論是重複了偽哲學的方法。

但是請恕我不能夠一一地展示中國古代的思想的全麵性。因為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筆墨,並不能夠完整地呈現給大家。所以我隻是從我現有的知識以及我最近所看到的觀點,【突發奇想】地說說我個人的觀點。當然雖然我是說【個人的觀點】,但是也有其獨特性以及知識性。

的確,關於何謂哲學的答案,不能夠完全從真善美的角度來說明或統一。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哲學的基本目的或最終目的,實際上就是【表現】出真善美。中國古代的思想也有其表現出真善美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述說這種真善美呢?如果我們認為所謂的哲學就是要跟智慧有關,也就是像作者所隱含的觀點:與真理較量的智慧有關,那麽我們中國人所提倡的尊師重道的精神就不能夠算是哲學意義了。但是難道哲學就是與智慧相關嗎?如果所謂的智慧就是要反抗權威提倡真理,那麽我敢說,就連西方哲學也算不了哲學——這是因為並不是反對了某一體係或觀點就是自動成為哲學或哲學家——反對構不成一個哲學誕生的必然條件。可是,如果我們從真善美的角度加多一度:【知】,那麽這四者最起碼就像哲學體係了。為什麽呢?因為science這個科學意義的英文的拉丁字,其含義並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在當時,“科學”本身就是【知識】的意思。這樣看來,我們可以比較中西方的不同:西方古人注重知識,但是中國古人卻注重【人】(更嚴格來說,就是天人關係的道的參與性)。正是因為西方古代社會特別強調個人化的知識色彩,他們才會敢於批評敢於創新。而中國古人雖然也有創新,但是都是建立在【古代權威】的基礎上【整理一番】罷了。

可是這樣的分辨僅僅從【知識】的角度來談論中國古代思想不能夠成為哲學意義的基本原因,但並不是最終的原因。為什麽呢?因為在當時,西方古代社會裏,知識與言語是相融合的。而我剛才所評論的,隻不過是按照現代知識的觀點來【詮釋】古代的“知”。這種以今論古的特點,對當時的人雖然似乎有重疊之處,但是畢竟是不尊敬和公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哲學中所謂的智慧,必然是與知識相通的。可是麻煩的地方在哪裏呢?中國古代的思想,並不僅僅在【知】,更是在【悟】與【論】——這與西方僅僅從邏輯思想來批評的做法和風格不一樣。中國人之所以無法產生哲學——從西方標準來說——僅僅在於,西方人為了客觀而可以在毫無個人情感的介入的情況下評論另一個人的體係。而中國古人的言說方式不同。他們可以通過【悟】而在個人情感毫無偏薄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個人色彩來【總結】古人的對錯。正如《詩經》裏,不僅僅是諷刺和頌揚,也參雜了以詩論詩的特色。再來看看孔子的語錄體《論語》,他這種“論”並不是理論的論,乃是個人情感的論。——不像古代以經論詩的方式一樣。中國古代這種“語錄體”可以說是開創始祖,奠定了中國曆史以來的評論文章的特點。可見,西方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西方有嚴格的實驗精神,中國古人卻沒有;但是話說回來,中國有嚴格的【悟】之個人化評論,而西方古代卻沒有這種【內涵】。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內涵大於精神吧?!因為前者除了精神風貌以外,也包含著個人的修煉和意境;這與中國古代的【內聖外王】相通。

於是,當我們談論中西方哲學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僅僅從學術以及角度的角度來批評和【詮釋】,更應該從每一種文化的思想內部去尋找他們的語言架構。因為不論是什麽觀點也好,不要因為這種觀點沒有理論色彩而貶低了它的真理性價值,也不要因為這個觀點包含了太多的情感而否認它的存在價值。因為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評論哲學意義的話,那麽老實說,隻有偉大的科學家才具備哲學的素質;而其餘的觀點隻不過是濫竽充數。這樣的哲學評論還算是哲學精神嗎?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中國古代思想的哲學性——與水擊三千對話
  • 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不管你們同不同意
  • 神在我裏麵說話
  • 性格分裂的我
  • 進化論是不易的真理嗎?
  • 所有跟帖: 

    說的太多,做的太少- 建議你去靜靜修行一段時間,找個好的mentor最重要 -自娛- 給 自娛 發送悄悄話 (174 bytes) () 10/05/2010 postreply 06:04:14

    就是,這現成的老師,還不趕緊拜! -木木真木- 給 木木真木 發送悄悄話 木木真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0 postreply 09:51: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