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本來,我以為早就淡忘了這首上輩人反複唱的,曾經一字一句教我唱的歌。好像很遙遠,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是最近我突然想起,而且依然能從頭唱到尾,原腔原調,原汁原味。
自從七十九年前,九一八事變始,日本侵華正式啟動,中國便被烙上了深入骨髓的恥辱金印。恥辱不在於總是戰敗,而是麵對暴力欺侮,不抵抗不掙紮,甚至不呐喊!如果我是張學良,也會至死不再踏上大陸的五色土,尤其是黑土地。他一生丟人無數,唯有這點,我深表佩服,“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曆史沒有給“少帥”洗刷恥辱的機會。
日本人也沒有改變一直追打我們的習慣,他們開船圈島,出動艦艇圍堵在中國領海作業的中國漁船,而我們還是蕭規曹隨,保持中華涵養。台灣怕螳螂捕蟬,大陸這隻黃雀在後。大陸則瞻前顧後,羽扇綸巾,溫文爾雅。
不獨日本、印度,東南亞小國也沒把中國放在眼裏,個個手臂伸得老長。
當年,麵對東海、南海被相鄰國家逐步蠶食瓜分的形勢,老鄧指出,有兩點解決辦法,一是武力收複;一是擱置爭議。擱置毫無疑問是權宜之計,最終還是要武力解決。老鄧不愧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眼光獨到。除了這兩種解決辦法,還有其他途徑能夠收複失地嗎?
不知是垂垂老矣,豪氣不再,還是身邊沒有劉帥一類輔佐,心中沒底,老鄧選擇了擱置。
如果其他國家也采取一致行動,共同擱置,那倒不失為一種理想的國際關係。可惜,別人看破了中國擱置背後的盤算。在誇獎中國明智理性的同時,照舊我行我素,照舊占島嶼,樹井架,搶資源。
一廂情願的擱置給外國造成了可乘之機,別人有敢出拳的蠻霸,我們隻有抗擊打的皮肉。
現在,對老鄧留下的兩個錦囊,人們隻談擱置,似乎捧為唯一妙計;對武力收複卻絕口不提,仿佛成了禁忌。這是“三年無改”的孝道,還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抑或甘心,甚至情願?
“九一八,九一八,從哪個悲慘的時候……”我們還是不抵抗,不掙紮。哦,進步也是有的,雖說知道說出來不會怎樣,起碼會喊兩嗓子了,大約不會再簽《何梅協定》之類了。
老蔣氣定神閑,按部就班,續將軍到中山陵自殺死諫。結果西湖歌舞依舊輕盈,氣得續將軍投了延安。
領導說抓緊辦,意思是不辦。群眾急得吐血要自辦,領導說先辦了你。說不定哪天群眾失望得奔了西安。
“我的頭發都等白了!” 元帥外長今何在?
北望中原,仰天長嘯,擱置到什麽時候是頭兒?等到半壁海疆一直縮水,連“王師”的航母也轉不開的時候?
“那年,那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其實有限)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