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少數民族舞蹈流行的背後:漢舞的死亡
http://www.hanminzu.com/bbs/viewthread.php?tid=195494&extra=page%3D5
當今中國的各類盛典之上,少數民族舞蹈和外來舞蹈幾乎占據了大半江山:新疆舞、藏族舞、拍著生殖崇拜的木鼓跳的原始舞蹈,成了慶典的“例行程序”。此外,就是來自拉丁美洲的舞蹈、來自歐美的街舞,種種“胡旋之舞”不一而足,這些舞蹈占據了以漢族人口為主的中國大舞台,且全體國民“木知木覺”。擁有數千年燦爛文化、擁有十多億人口的龐大民族,居然沒有自己的傳統舞蹈,確是世界舞蹈史上一大奇觀。
這時有人會說,你亂講!陝北的秧歌、京劇裏的諸多動作,不都是傳統舞蹈?
我所說的漢族傳統舞蹈,和這些完全不是一回事。
17世紀中期滿族入關後,漢族傳統舞蹈被徹底斬斷。此後不論是京劇還是秧歌,都是原有的漢族樂舞體係死亡後,自行出現的沒有傳承的舞蹈類型。如果對比一下莫高窟壁畫中北魏至盛唐的那些舞蹈圖畫,你就知道現代的所謂“傳統舞蹈”與漢族飄逸雅致、神魂激蕩的古代舞蹈的差距所在。
其實,不僅是舞蹈,當今的黃梅戲、京韻大鼓等所謂的中國地方戲曲、傳統音樂,也都是傳統音樂死亡後派生出來的庸俗之音。西方古典音樂誕生時間比漢族傳統音樂晚許多,但畢竟有近千年的傳承體係,中間未被斬斷,中國的所謂“民族音樂”與之相比,顯得缺乏人文積澱,難以登上大雅之堂。這也是我國任何盛大慶典都難以出現莊嚴肅穆的殿堂效果的主要原因。
其實,漢族傳統舞樂,曾經有極嚴密的樂理、禮儀體係,曾經成為中原王朝傲視四夷的文化瑰寶之一。曾幾何時,漢樂舞與中原的瓷器、絲綢、書法等一起,是眾多落後民族仰視的文明碩果,但這一切,已隨著元以來的戎狄之亂而喪失殆盡了。
漢族舞蹈和少數民族舞蹈的涇渭分明,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窺之一二。
大唐建國後,北方邊患那是相當的厲害。李世民派出淩煙閣猛將們東征西討,不出幾年就滅了東突厥,把曾經不可一世頡利可汗捉回長安。到633年(貞觀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淵和唐太宗宴請群臣,李淵讓頡利可汗起舞助興,又讓南方的蠻族領袖馮智戴詠詩,氣氛異常熱烈,李淵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頡利可汗的舞蹈,就是屬於少數民族舞蹈,他經過這一奇恥大辱,不久就氣得一命嗚呼了。
而安祿山初到長安後,也曾靠胡舞取悅唐玄宗和楊貴妃,據說安祿山雖然體胖腹大,但胡旋舞跳得非常好,轉動起來像個大肉球。他在玄宗和貴妃麵前跳舞,完全有取樂的意思。當時的華夏族高級統治者,是把胡舞看作娛樂的低等樂舞的,在國家正式的慶典中,也就是“大雅之堂”上,胡舞是作為娛樂花邊出現的,最正式的慶典中,擔任骨幹的是漢族舞蹈。
大唐建國之初,曾經根據李世民的神武事跡,編製了《秦王破陣樂》。港台劇中曾經把乾隆皇帝描繪成武功高手,但在現實中,二十四史記載的武功最高的皇帝,可能非李世民莫屬。在隋末起兵後,秦王李世民經常帶領數十鐵騎突入敵陣,來回穿梭卻毫發無傷,對對方士氣構成重大打擊。李世民的弓箭技術非常高超,也是漢族政權皇帝中少見的。當然,他的神奇事跡,也與重多武功更高的將領輔佐關係巨大。以鄂公尉遲恭為例,《說唐》中對他的描寫有些“近於妖”,但他的槊法在現實中是一流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與對方單騎對挑時,不但不會被刺中,還很輕易就能奪下對方的長槍。《隋唐嘉話》記載,李元吉的槊法高超,但他與尉遲恭對練過一次,尉遲恭說:“雖然是對練,但您即使使用真槍刃我也沒問題”。李元吉聽了很怒,挺槊就刺,但尉遲恭在馬上盤旋騰躍,就是沒著一下,還輕易奪了元吉的槍杆。李世民曾誇獎尉遲恭“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眾而無奈我何。”上麵扯遠了,但秦王破陣樂,的確是根據李世民的事跡改編的慶典群舞。貞觀初 (627),唐太宗詔魏徵等增撰歌詞7首,呂才協律度曲,訂為《秦王破陣樂》。貞觀七年,李世民親製《破陣舞圖》,對舞蹈進行加工: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往來刺擊,以像戰陣之形。舞凡3變,每變為4陣,計12陣,與歌節相應。令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一說 128)人,披甲持戟,執纛演習,定名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員及“蠻夷酋長”,於玄武門外奏之。擂大鼓,聲震百裏,氣壯山河。後用馬軍 2000人,引隊入場,尤為壯觀(《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唐會要》卷三十二等)。
又如由唐玄宗李隆基創作樂曲、楊貴妃表演的《霓裳羽衣曲》,綜合了器樂演奏、聲樂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整體的大型藝術表演。其第一部分為散序,是由器樂獨奏、輪奏、合奏組成。大詩人白居易曾有描述:“ 磬、筲、箏、笛遞相攙,擊、撅、彈、吹聲迤邐”,“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其第二部分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白居易描述曰:“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這段可能有歌。其第三部分為破,是展開發展部分,共有十二段,是無歌的長段舞蹈。白居易描述此部分時說:“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僅有楊貴妃的著名獨舞,還有雙人舞和教坊三百人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還製有舞譜,供後世不斷加工、整理、改編和演出。
在唐代,類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僅在唐詩中描述的就有《綠腰》、《柘技》、《春鶯囀》等十八首還多,而且對其中的舞蹈己經有了明確的分類:快速鋼健的稱為“健舞”,如《柘技》(楊巨源詩“大鼓當風舞《柘技》”);柔婉抒情的稱為“軟舞”,如《綠腰》(《樂府雜錄》將《綠腰》列為軟舞)等等。可見唐代樂舞的繁榮、精製和完善。
實際上,唐代漢舞是將前代舞蹈發揚廣大的一個時期。早在商周時期,漢族舞蹈就已經走出眾多民族共同的原始踴躍,開始成為與禮儀密不可分的文明之舞。如《禮記》: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
自周而唐2000年曆史中,漢族舞蹈傳承有序,不斷完善,終於在盛唐達到頂峰水平。唐代滅亡,大批藝人和樂舞作品散失在民間。宋代興起,宮廷 “儺禮”仍然保留。宋代宮廷每年按例舉行 “儺禮”活動,由教坊伶工扮成門神、將軍、判官、鍾馗、灶君、土地爺等諸神形象,戴麵具起舞。 “儺禮”帶有當時 戲曲表演成份。明清時宮廷 “大儺”一直延續,但風格比較輕鬆。在戲曲發展的影響下, “儺禮”活動,逐漸向戲曲形式發展,成為 “儺戲”。
宋代以來,城市發展,商業繁榮,行會製度興起。在這樣新生的社會土壤中,民間舞蹈如異軍突起,展示了舞蹈發展的另一景觀。宋代出現了龐大的民間舞蹈表演隊伍,叫 “舞隊” (或 “社火”)。這種表演隊伍將音樂、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技藝節目綜合一起,以遊行隊伍的形式,展出表演。這種民間舞蹈演出活動,一般在新年、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日子舉行。這時城市中已出現了專門表演場所 “勾欄” “瓦舍”。民間舞蹈活動一般在 “勾欄” “瓦舍”或廣場中表演。在民間舞蹈活動中,有不少身懷絕技、技藝高強的節目,如可在數丈高的竿上列橫木,並在橫木上吞吐煙火,裝神弄鬼,效果驚險。或緣數丈高竿而上搶金雞。當時遇到宮廷節日時,民間舞蹈藝人,特別是那些容貌好技藝高的女藝人,被召進宮中表演。宋代著名的民間舞蹈節目有:表演農家生活的小型歌舞 《村田樂》,假麵舞 蹈 《抱鑼》,滑稽舞蹈 《舞鮑老》,表現乘舟蕩漾的 《旱龍船》,表現騎馬起舞的 《竹馬兒》,諷刺滑稽舞蹈《十齋郎》,啞劇舞蹈 《耍和尚》,表現鍾馗打鬼的舞蹈 《舞 判》,表演舞旗的 《撲旗子》,表現軍陣生活的舞蹈 《蠻牌》,表現戰爭生活的舞蹈《訝鼓》,自娛即興的舞蹈 《踏歌》,另外還有 《獅子舞》 《腰鼓》等。在民間舞蹈活動中,各個 “舞隊”競相表演,賽技藝賽水平。舞蹈節目演出,可以持續一整天也演不完。在節日裏,民間藝人被組成社團表演,節日後就解散。舞蹈傳授以師徒相傳的形式,這種情形使不少民間舞蹈得以發展。
非常可惜,蒙古的南下,將漢族人口大量屠殺,社會體係完全崩潰,在痛苦流離的歲月,音樂和舞蹈難以生存。我不知道那些舞者是在怎樣的潦倒之中結束生命的。即使有一些幸存者,也在滿清的又一次屠戮中,將漢族的優雅徹底敗壞。今天留給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庸俗不堪、道德淪喪的世界。對於舞蹈這種產生於民族內心的傳統生活享受,我們今天已經體察不到它最本原的神韻。但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沒有舞蹈是不可能的,於是,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成為了漢族社會舞台生活的主角,流行舞蹈則以日爾曼民族的各類現代舞蹈為主。在舞蹈方麵,漢族已經喪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