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北京曆史上令人眼花繚亂的60個稱謂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越來越近了,現在街頭巷尾熱議的都是這個話題,那我也來摻合幾句吧,聊一下曆史上關於北京的稱謂問題~
北京作為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宏偉的古建築、優美的園林。北京古跡之多、山水之勝、園林之美,在國際上久負盛名。它集中了許多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各種名稱加在一起約有60多個,可能是世界上名稱最多的城市。
在70萬年以前,北京地區就生活著猿人,史學家稱之為“北京人”。在這之後的五帝時期,傳說黃帝曾率領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琢鹿(今北京附近)打敗了九黎部落,殺死了他們的酋長蚩尤,並建立了部邑。到了黃帝的第三代,額項曾到幽陵祭祖,幽陵或幽州即今北京地區的總稱,到帝堯時期正式建立幽都,幽都即為古代的北京。
公元前約1122年,武王在這個時候滅掉了商朝。其後,周天子又封帝堯的後代於薊,封周宗室召公於北燕,這時北京地區已經開始出現城池。及至後來,燕吞並了薊,並以薊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此即為燕國,其範圍不僅包括今天的北京,還包括現在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而其都城薊,恰好就屬於今天的北京地域範圍。所以,從西周到春秋時代,北京一直都被稱作薊城。關於“薊”的名稱,傳說與當時在北京地區廣泛生長一種叫作“薊”的草本植物有關。如今這種野草雖早已不多見,但其名稱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在這之後,改朝換代的事情在北京地區的版圖上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著,如風吹雲開般那麽自然,又那麽無情,所以對北京的稱呼也因統治者的不同而作著不同的變化,稱“薊城”者有之,稱“燕京”者亦有之,直到晉朝,北京才被稱為幽州,現存最早的寺院潭拓寺即始建於此時。
後晉時期,石敬唐將幽雲十六州(即北京地區)割給了契丹,第二年契丹統治者(遼)就將其改稱為南京(陪都),又稱燕京。後來,北宋的統治者花費每年五十萬歲幣又外加一百萬貫的代價將北京贖回,改名為燕山府。不到兩年,金又攻占了燕山府,複名南京;在這之後,金海陵王遷都燕京,將其命名為中都,這是北京作為首都的開始。
當金人風花雪月、醉生夢死的時候,蒙古軍隊在英武的成吉思汗率領下席卷蒙古大草原,隨後長驅南下、統一中原。為了顯示萬象更新的大開局,元將金人對北京“中都”的稱呼拋棄,而改稱大都,同時將自己的都城也遷至大都。到了公元1285年,元大都城基本建成。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朱元璋做了天子,當然一切推倒重來,因為“大都”這個稱呼出自敵人之口,似乎帶了晦氣,也被舍棄不用,於是“北平府”(其治所在今天北京的大興和房山一帶)就成了明朝君民對北京的稱呼,當然,這裏麵也透露出明人對北方邊境安寧的期望。在這之後不久,明天子似乎覺得把北京城叫成北平府有些小家子氣,於是北平便升格為北京。從那時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北京與北平都是被交替用來稱呼北京城的。
公元1406年,明天子朱棣在殺侄奪權成功後,覺得南京多為舊臣遺老不利自己統治的穩固,而北京又是自己的老窩,於是下詔升都北京。第二年,明始建北京城池、宮殿及壇廟等係列建築設施。十三年以後,北京城營終於建完工。所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為那時所建。
北京城建好以後,朱棣不顧舊臣遺老的強烈反對,便迫不及待地把都城遷到北京去了。北京這個稱呼,不知什麽原因,在大清帝國時期沒有作任何的變動,一直沿用了下來,直到公元1912年,清宣統帝宣布退位亦是如此。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被日本人陰謀炸死。同時,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全權接收北京事務。閻錫山進駐北京後,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1937年,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後,北京又改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政協會議全體決議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為北京,並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從此,北京這座古城的曆史便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