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盛世

恐怖的盛世

張宏傑 蒙古族,1972年生,1994年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就職於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作家協會理事,遼寧文學院合同製作家。曾獲遼寧文學獎、東方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等多個文學獎項,出版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麵孔》、《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等多部著作。
  
  一
  
  傳統社會中,永遠有那麽一類讀書人,身無分文,心憂天下。雖然終生不售,他們卻總不甘心放棄“獻身政治”、“致君堯舜”的宏大理想,因為聖人告訴他們,這是士人活著的唯一目的。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五日早晨,廣西布政使朱椿出門想去桂林城外一遊。官轎剛剛出胡同,路邊搶出一位老者,顫巍巍跪在路邊,手中高舉一冊文書。朱椿心中膩煩,看來又遇到一位告狀的,真是官身不自由!
  及至隨從把文書遞到他手裏,才發現並非如此。文書封麵上題著兩個字“策書”,原來是一份政策建言書。打開一看,端楷正書,字跡娟秀,內容有五條:一、請朝廷進一步減免錢糧,減輕底層人民負擔;二、建議各地添設社義倉,以救濟貧民;三、革除鹽商盜案連坐;四、禁止種煙,以利人民健康;五、裁減寺僧,減輕社會負擔。
  文章層次清楚,文字明晰,是一份有數據、有分析、有辦法的政策建議書。與一般的書生建言不同,這份報告還有許多定量分析。比如在論述廣西的種煙之害時,吳英說:“今種煙之家,十居其半。大家種煙一二萬株,小家亦不減三千。每萬株費人工十或七八,灰糞二三百擔,麩料糞水在外……總種植煙苗始末之工費以圖耕稼、種植雜糧,實可以活天下大半之人。”
  一個老知識分子關心家國的拳拳之意躍然紙上。
  看完了策書,朱椿臉紅頭漲,神色大變。他命身邊的幾個隨從:“立刻把老頭拿住捆上,絕對不許逃脫!”
  遊興已經一掃而光,朱椿立刻轉轎回府,把老人帶過來細細審問。老人一看方伯大人沒有如期待的那樣把他延為上賓,熱情款待,反而疾言厲色,如對大敵,一時不知所措,跪在地上原原本本從頭道來。原來這個老頭名叫吳英,是廣西平南縣人,讀了一輩子書,隻考上了一個秀才。如今六十歲了,身體多病,眼看著朝不保夕,不甘心就這樣死去,便想把自己對國家和皇帝的忠愛之情化為這一紙策書,對社會有所貢獻,也算不枉到人世來了一趟吧。
  朱椿連夜給廣西巡撫寫了一個匯報,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政治案件。其罪有二,一是普通讀書人膽敢批評國家的政策,二是行文中犯了聖諱。原來,這篇策書中“聖上遵太後之遺命,命免各省稅糧,其德非不弘也,……聖上有萬斛之弘恩,貧民不能盡沾其升鬥”一段,兩次用了皇帝名字中的弘字,沒有避諱。
  第二天,這樁案子就轉給了廣西巡撫姚成烈。姚成烈放下手中所有事情,全力處理此案。他命人兵分兩路,一路趕往吳英在省城的投宿地鼓樓街的塗鼎茂客店,逮捕客店老板和小二,搜查吳英的隨身行李,看有沒有其他字紙文書。另一路趕赴吳英老家平南縣,抄家捕人,把吳家搜了個底朝天,把吳英所有直係親屬二十多人都捆綁來省城,連夜進行審訊,對所有人都動了大刑,當場打殘廢了兩個人。審訊的重點是這份策書後麵還有沒有同謀。
  審訊的結果非常簡單:這確是吳英“實思獻策,冀得功名,並非怨望詆毀”,自己一個人閉門所寫,與其他任何人沒有關係。
  確信已經審得了實情,姚成烈立刻寫了一份奏折,向皇帝匯報了此案。他提出如下處理方案:
  一、秀才吳英生逢聖世,……不知安分,妄遞策書……其中竟然冒犯皇帝的聖諱,並且有批評指責朝政之處,殊屬喪心病狂,案情重大,未便稍寬。應以“大逆”罪,淩遲處死。
  二、吳英的兩個兒子吳簡才、吳經才,親弟弟吳超,親侄子吳逢才、吳棟才,均已經年滿十六歲,請按照“緣坐”律,斬立決,先行刺字。
  三、吳英的繼妻全氏、妾蒙氏,兒媳婦彭氏、馬氏以及未成年的幼子懋才、張才,還有幼孫亞宣、亞二、亞兒,幼侄偉才、觀奇、亞三,都發配給功臣之家為奴。
  這道奏折以六百裏加急的速度被送往北京。萬裏迢迢到了北京,已經是九月份了。九月底,乾隆皇帝在和大學士九卿等人反複多次認真研究了這樁大案後,做出了如下決定:
  第一、第三條如廣西巡撫所擬,即處以吳英淩遲,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發配為奴。但皇帝仁慈,改第二條吳英弟弟及子侄之“斬立決”為斬監候,秋後處決。(事見《清代文字獄檔》)
  
  二
  
  在傳統社會,底層知識分子上書當道乃是常事。中國早期曆史上出現過許多“片言可致卿相”的傳奇。蘇秦、張儀僅憑一張利嘴,博得相國之印;東方朔以三千簡上書漢武帝,入仕為郎官。事實上,唐代以前,向朝廷建言獻策,乃至獻歌功頌德的文藝作品(比如杜甫所獻《三大禮賦》),是知識分子進身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曆朝曆代都有無數進身無路而自認有奇才異能的讀書人懷抱“策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的夢想,紛紛毛遂自薦,滿懷熱情地向朝廷獻書、獻策、獻詩、獻賦。其目的無非兩種,一種是出於社會責任心,揭露疾苦,為民請命。另一種是賣弄文筆,逞露才華,希圖“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
  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初,也曾經“廣開言路”,每年都會有一些千奇百怪的獻策報送到皇帝禦前。這些出自底層知識分子的作品多數村鄙不經、粗陋無文,皇帝不過一笑置之,從未因此而開罪於人。但乾隆十六年起,皇帝卻一反常態,突然大開殺戒。乾隆十六年八月,山西省一個精神有點不正常的人名叫王肇基,到官府投獻了一副詩聯,以祝賀皇太後壽誕。用王肇基自己的話說,“恭祝皇太後萬壽,不過盡我小民之心,欲討皇上喜歡……”“實係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故將心裏想著的事寫成一篇”。詩聯後麵還附有一小段議論,雖然詞句顛三倒四,大致可以看出是評論時政之意。地方官將此案匯報給皇帝,乾隆命將他“立斃杖下,俾愚眾知其所炯戒。”這是有清一代將獻文獻策者處以死刑之首例。
  從這起事件之後,因獻策獲罪的文字獄就連綿不絕。在這些獻文獻策案中,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樣一起:
  乾隆四十一年,皇帝出京恭謁泰陵。護衛巡視禦道的時候,發現一個年輕人鬼頭鬼腦地逡巡在禦道邊,身上還揣著什麽東西。護衛拿住此人,送官審問。
  此人姓馮名起炎,山西臨汾人,今年三十一歲,是個秀才。原來他是想麵見皇帝,獻給皇帝一本自己所寫的書。書的內容是以《易》解《詩》,水平不高。但獻書的動機卻出人意料:居然是為了愛情。
  原來馮起炎家境貧困,難以娶妻,卻暗暗相中了自己張三姨母家和杜五姨母的兩位分別叫“小女”和“小鳳”的表妹。暗戀已久,想效仿娥皇女英之故事,把兩位佳人都娶到家中為妻。在案卷中,他是這樣交待的:“臣……名曰馮起炎,字南州,嚐到臣張三姨母家,見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辦此。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歲,……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見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辦此。此女名小鳳,年十三歲,雖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時。”自己家庭貧窮,科舉又不順,此願當然難遂。不過此人平日酷愛佳人才子之書,乃是一名文學青年,頭腦中充滿羅曼蒂克的幻想。在種種辦法都想不通後,他腦筋急轉彎,想逞露才華,獻書皇帝。說不定皇帝一見,就驚呼他為奇才。然後他趁機把心中夙願向皇帝傾訴,皇帝一高興,就會賜他銀冠玉帶,命他奉旨成婚。
  在挨了許多板子要被送進大牢之前,馮起炎還期待著皇帝會可憐他的一片癡情,償了他的夙願,請官審案官員轉告皇帝:“若以陛下之力,差幹員一人,選快馬一匹,克日長驅到臨邑”,去為他說媒,“則此事諧矣。……二事諧,則臣之願畢矣。”
  想必乾隆皇帝登基四十一年來,還沒有遇到過如此可笑之事。在開懷大笑並且把這個笑話轉告給後宮寵妃之後,皇帝表現出了難得的慈祥和善良。當然,說慈祥,不是說皇帝真的派人去給馮秀才娶小女和小鳳,而是少見地沒有取他的腦袋。起炎先生幸運地保留了性命,以“癡心迷妄”、“欲瀆聖聰”之罪,“刺字發遣”,發配到黑龍江的冰天雪地裏,“給披甲人為奴”,在北大荒裏終老了此身。


  
  三
  
  除了這類“逞才獲咎”型文字獄案外,乾隆朝還有一種文字獄,更為令人難解。那就是“瘋子文字獄”。
  乾隆十八年,一個麵黃肌瘦、衣衫破舊的人來到山東孔府,叩門投書,自稱是孔家的親戚。此人自稱浙江人,叫丁文彬,說前日上帝臨凡托夢,把孔府衍聖公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了他,他今天來做上門女婿。他自稱不是平凡人,別看窮,可是學富五車,寫了許多文章,“皆天命之文,性命之學”,請衍聖公過目。孔府將此事報官,審得此人實係一精神病患者,從小父母雙亡,年紀老大還沒有成親,因此精神越來越不正常,時常聽到一個小人,自稱上帝,在他耳邊說話,指點他改寫《洪範》和《春秋》,並且說已經命他當了天子,管理天下之人,用年號為“天元”,並且偷偷把自己的哥哥封為夏文公、族叔封為太宰。當然,這些事都是他心裏做事,寫在紙上,那些被封的“當事人”並不知道。
  山東巡撫楊應琚在奏折中對丁的得病原因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分析:“臣考察其情形,丁文彬乃是一至貧極賤之人,一旦識了幾個字,就自認為身懷奇才異能,無出其右。因而妄想富貴美色,癡心目識,結為幻影,審不可破”,他說,“聽其所言,不論何人俱知其妄。”
  楊應琚的分析很有道理,符合現代心理學的補償原理。當然,他進行深入分析,是為了證明丁氏並沒有其他黨羽,不是真正的逆案,而不是為了寬恕丁文彬本人。這位深知乾隆心理的大臣建議皇帝把丁文彬殺掉。
  乾隆皇帝也認為此人是個瘋子無疑。楊的奏折中提到丁氏身體不好,經過大刑,已經奄奄一息。皇帝對此非常重視。他掐指一算,這個案子按正常程序,經三法司會審,再行文到山東,先後要近一個月時間,即使再加急,也要旬餘。如果丁文彬這期間死在獄中,可就太便宜他了。於是他立刻傳諭楊應琚,根據丁的身體情況,自行決定丁的行刑日期,如果丁氏確實病危,即可將其提前淩遲處死。
  楊應琚受命之下,當即親赴大獄察看丁文彬的健康情況。他發現丁氏說話時語少氣短,精神極度萎靡,恐怕支撐不了幾天,於是立刻命令濟南知府等當天布置法場。乾隆十八年六月十四日午時,丁文彬被駕上囚車,押赴法場,在萬頭攢動中被綁上木樁,接受千刀萬剮,在身上的肉一片片被割下來之時,他口中尚且喃喃有詞,念叨上帝的恩諭。
  除了丁文彬被處死之外,其兄丁文耀、兩個年滿十六歲的侄子丁士麟、丁士賢雖然並不知情,也被處以斬監候,秋後處決。不滿十六歲的兩個侄子被配給功臣家為奴。
  據不完全統計,乾隆一朝,類似丁文彬這樣的“瘋子文字獄”多達二十一起。前麵提到的王肇基,也是一個精神不正常之人,所獻詩聯詞句不通,思維顛倒,連乾隆都認為“竟是瘋人而已”。然而這些瘋人沒有一個逃過了皇帝的法網。其中七起案件中,瘋子被淩遲處死,瘋子的親屬也被連坐,或者處以斬監候,或者被賞給功臣人家為奴隸。另外十四起被從輕處理,不過即使從輕,也基本都是“斬立決”或者“立斃杖下”。
  
  四
  
  乾隆朝另一類超出了普通讀者理解能力的文字獄是“圖碑類”文字獄。
  乾隆三十三年八月,福建的一個小販李浩來到浙江省販賣圖文碑記,被浙江瑞安“城管”也就是差役搜查,繳獲了他所販賣的《結盟圖》、《懲匪安良圖》、《孔明碑記》,報給縣令。其實販賣這些東西,就像販賣財神像一樣普遍,並不存在什麽風險,因為這些東西無非是民間勸人向善的宣傳品。《結盟圖》是勸世人遵聖守法的,《懲匪安良圖》勸壞人棄惡向善,那《孔明碑記》中除了一句“兩兩相爭不見天”略覺刺耳之外,也不過是一些荒誕不經的預言,並沒有什麽犯上作亂之意。據李浩稱,這孔明碑記的來頭可不小。據說這一年二月二十八日,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風雨過後,廣東東山寺院裏出現了一塊石碑,碑文是諸葛亮所題,內容是預測未來吉凶之事。百姓都說是諸葛亮顯靈,因而紛紛傳抄。
  按理,販賣勸善文字之事本不值一問。然而官員們都知道在乾隆朝既然案子事涉文字,就要寧左勿右,否則皇帝怪罪下來吃不消。於是經巡撫、總督,直接報到皇帝那裏。皇帝果然對這件事十分重視,批示“知道了,從重定擬,不可姑息”。
  掌握了皇帝意圖,地方官立刻興起大案,追查數省,牽連多人。在辦案過程中,皇帝還特意囑咐,“決不能叫一個罪犯漏網或者自殺”,可見其草木皆兵之心態。
  這個案子的最後處理結果,在檔案中並沒有記載。但是以乾隆處理文字獄的一貫手法,我們不難想像又有許多家族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五
  
  乾隆朝的這些文字獄乍一看來實在無法理解。皇帝的處理方式,似乎隻能用“喪心病狂”四個字來形容。閱讀這些文字獄檔案,讓人不禁懷疑瘋了的到底是皇帝還是“案犯”。
  在閱讀乾隆這個人時,我最大的困惑就是這些荒唐的文字獄。對乾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人本身並不荒唐。乾隆性格理智堅毅,處事精明細致,智商情商都很高。這樣一個人,怎麽會做出如此不近人情的事來?
  其實在文字獄問題上,乾隆曾經非常通達理性,甚至還稱得上寬容大度。
  眾所周知,乾隆的父親雍正在位期間曾經製造了多起著名的文字大案,比如呂留良案、查嗣庭案、汪景祺案等。就像對父親的許多其他做法不以為然一樣,對這些文字大獄乾隆也一直腹誹不已,即位後立刻撥亂反正。雍正誅殺汪景祺,一直把汪的頭顱懸於菜市口示眾。乾隆以京師首善之區,懸掛人頭“有礙觀瞻”,命人取下掩埋。接著,他又赦免了呂留良案、查嗣庭案、汪景祺案中許多被牽連之人,放還了查嗣庭、汪景祺的親屬,一時天下讀書人如沐春風,感激涕零。
  為了刹住文字獄,乾隆還采取了一個非常有力的措施:他規定以後凡舉報文字之罪者,如果舉報失實,一律按誣告罪反坐。
  這一下,文字獄風潮一下子被刹住了。從乾隆即位到乾隆十六年,大清王朝文化領域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唯一可以稱得上文字獄的就是謝濟世私注經書案,而這個案子恰恰凸顯了乾隆的寬容。原來,謝濟世才華出眾,卻性格倔強。雍正年間,他認為朱熹所注四書有許多錯誤之處,遂自注《大學》、《中庸》,“自逞臆見,肆詆程朱”,因此被罷官治罪,發配西域。乾隆即位,召他回朝,他迂性不改,把自撰的《大學注》、《中庸疏》加以整理,又獻給乾隆。乾隆雖然寬大,但程朱理學是清王朝的意識形態正統,他怎麽允許這樣離經叛道的行為。於是“擲還原書,傳旨申斥”。謝濟世一氣之下,要求辭官回家養母。乾隆對他相當遷就,沒有讓他辭官,而是改任他為湖南糧儲道,以便他就近養母。
  不料,經曆這麽多風波,謝濟世的性格不改,居然在湖南公開印行了《大學注》、《中庸疏》。乾隆皇帝雖然生氣,但也隻是命令把書版銷毀,還特意在命令中說謝濟世其人“識見迂左則有之,至居官,朕可保其無他也。朕從不以語言文字罪人”。湖廣總督回複說他遵行皇帝旨意,隻燒毀了謝的書版,並未打擊謝濟世個人。乾隆滿意地批複說:“所辦甚妥,止可如此而已。”從“止可如此而已”幾個字來看,乾隆非常明白處理此類文字獄的界限,也就是說,出於維護意識形態正統的需要,一個王朝應該對異端思想進行必要的壓製,但不可以超出正常人情道理之外。
  正因為統治者的心態如此難得地正常,乾隆初年是清代為數不多的文化生態寬鬆時期。那些已經放下了筆的文人學士們又開始吟詩弄月、評古論今,一時間,大清文藝界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的繁榮之貌。據推測,曹雪芹的《紅樓夢》也就是在這個寬鬆時期開始寫作的。
  可以說,乾隆十六年以前的乾隆,是中國曆史上對讀書人最理解包容的統治者之一。但是,從乾隆十六年起,皇帝心態驟變。
  
  六
  


  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二日,雲貴總督臣碩色向皇帝秘報,他在貴州安順府普定縣民間偶然發現了一件廣為傳抄的“奏稿”,托名為乾隆朝以敢言聞名的大臣孫嘉淦所作,不過語言鄙俗,內容不經,一看而知是偽托。其內容是攻擊當今皇上失德,犯有“五不解、十大過”。
  這“五不解、十大過”的具體文字已經無存,根據現存資料推測,一是說乾隆舉辦南巡,浪費民脂民膏,二是指責他前一段因為金川之役,濫殺官員。此外,還有可能誇大其詞地渲染皇帝日常生活的荒淫無度,說他到江南巡遊根本目的是尋求美色。最後,“它甚至對滿清王朝的合法性提出了非難”。
  我們可以想像乾隆在讀到這個報告時的心情。這對他完全是當頭一棒,沒有絲毫精神準備。
  即位之初,乾隆曾經一心一意想做一個中國人理想中的明君:開明、克己、仁慈、公正,正大光明,愛民如子。
  父親是他的前車之鑒。他親眼看著父親為了治理天下、飽暖黎民而絞盡腦汁。然而,普天下並沒有多少人稱頌父親的好處。相反,從文人學士到鄉野農夫,騰於眾口的居然全是關於父親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謠言。說他什麽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奸佞。
  乾隆很清楚,父親之所以被輿論如此苛待,主要是因為他過於察察為明,許多政策風霜嚴肅、傷人太多。他不想把皇帝做得像父親那樣笨,而是希望能像祖父康熙那樣以一個寬大仁厚的形象永垂史冊。
  應該說乾隆十六年以前,他的努力是相當成功的。這十六年間,他減輕刑法,他普免稅糧,他平反冤獄,他恩待群臣。他像太陽一樣源源不斷地釋放自己對臣民的善意和關懷。他所聽到的,幾乎都是臣民們的感激歌頌之辭。所謂“萬民歡悅、頌聲如雷,吳中有‘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之語”。這段時間是他與臣民的蜜月期。
  因此,“偽孫嘉淦奏稿案”的出現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他立命碩色追查此稿的來源,這一查之下,結果更令他震驚。
  碩色最初匯報此案時,乾隆以為這不過是少數幾個人所傳,很快就能查明來源並且銷毀,把這件事的不良影響消弭於局部。不料,一開始追查,乾隆就發現這不是貴州一省的事情,全國各地都相繼發現了這份偽稿,甚至連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都爭相傳說其中的內容。至於傳抄閱讀過的人,更是數不勝數、查不勝查,從各級官員、秀才書生到平民百姓,甚至拉腳的、磨菜刀的、要飯的、遊方和尚,都聞知稿中內容。僅四川一省幾天時間就抓獲了二百八十多個傳抄過的人,更何況全國。這樣一份明顯是荒誕無稽、對皇帝大肆汙蔑的偽稿,卻居然引起全國民眾如此巨大的興趣,他們爭相傳說,如癡如狂。而他即位以來舉行的無數善政,卻已經被人們忘在了腦後。
  他突然發現,自己居然麵臨著淪為父親同一下場的危險。
  乾隆並不了解大眾傳播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小道消息是民間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眾對於那些由官方傳播的、正麵的陳詞濫調往往毫不關心,相反對於那些負麵的,特別是刺激性、轟動性的傳聞,卻最為熱衷。傳播這些爆炸新聞時給人們帶來的超娛樂快感,是什麽評書戲曲都無法比擬的。人們談起關於皇帝秘聞、後宮豔史這些小道消息時,永遠眼睛放光、吐沫四濺、神情亢奮,似乎他們都是親眼所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從乾隆十六年到乾隆十七年兩間年,皇帝的全部注意重心都放到了這個偽稿上。他感到無比的冤枉、憤怒和委屈。他像瘋了一樣日夜關注此案,發布了無數諭旨,度過了無數不眠之夜,命令各地官員窮追不舍,務必要查出幕後真凶,千刀萬剮,以解此仇。全國各級官員都被動員起來,數千人被捕入獄,全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然而追查了一年多,網越撒越大,牽涉的人越來越多,仍然是一團亂麻,了無頭緒。眼看著這樣下去,除了把偽稿內容更廣泛傳播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乾隆隻好匆匆結案,把兩名傳抄過這個稿子的低層武官定為主謀,殺掉了事。
  這一事件給了乾隆極為嚴重的心理刺激。抓不到真凶,皇帝就把仇恨轉移到風傳此稿的百姓身上。皇帝想起了韓非子的話:對老百姓來說,最需要的是如畜生一樣不斷地加以鞭策,而不能“養恩愛之心”。因為老百姓是沒有頭腦的。
  
  七
  
  就在偽稿案沒有偵破之時,又發生了馬朝柱反清案,這是對皇帝信心的另一次重擊。
  乾隆十七年四月十八日,兩江總督尹繼善向皇帝密奏,地方官在追查偽稿案時,在湖北東北的大別山區發現了一起聚眾謀反事件。據偵察,有個叫馬朝柱的中年人,自稱有法術,在深山中以燒炭為名,糾集眾人,意圖不法。他還刻了一個大印,內有“統掌山河,普安社稷,即受天命,福祿永昌”字樣,不軌之心灼然可見。
  案件上報之後,乾隆十分重視。整個心思都沉浸在偽稿案中的皇帝第一個反應是懷疑馬朝柱就是製造偽稿之人,因為朝廷追得緊,無處可逃,遂潛入深山。因此嚴命地方官迅速進剿。馬朝柱隻身逃往四川,隻拿獲了馬的母親、妻子和侄子。審訊之下,發現馬朝柱與偽稿案無關,不過此人的威脅並不在偽稿之下。
  馬朝柱,安徽霍山人,自幼胸懷大誌。乾隆十二年起,他就與霍山白雲庵的正修和尚商量“起大事”、當皇帝。他效仿曆代起義首領,對眾人宣稱自己十六歲時曾夢到神仙降臨,指點他到某處拜了名師,學得了一身法術,可以撒豆成兵,剪紙為馬。他還宣傳說,“西洋出有幼主,名朱洪錦,係明後裔,有大學主張錫玉,大將吳乘雲,係吳三桂子孫,李榮爵即李開化等,統兵三萬七千為輔”,說自己已經被任命為軍師,如果大家跟隨自己造反,將來都有高官可做。
  這些說法讓許多人半信半疑。為了吸引徒眾,馬朝柱想出了許多計策。乾隆十四年十月,他製造了一柄造型奇特的銅劍,悄悄把它藏到樓子石的一個山洞裏,然後對眾宣稱自己夢到神仙賜了自己神劍,並且帶眾人在山洞裏找到了這把劍。乾隆十五年,他又對大家宣稱,從上天處獲得了一把神奇的撐天扇,用此扇,“能行雲霧中,三時可抵西洋。並稱西洋不日起事,興複明朝”。這些裝神弄鬼的把戲十分成功,眾人紛紛相信,交給他銀錢,記名入夥。
  當然,戲法也有玩露了的時候。為了獎勵手下的骨幹,馬朝柱派人到外地製造了許多“蟒袍”和“冠帶”,分賜自己手下的“官員”,說是西洋之主從空中降下來的。這些“官員”興衝衝領了“蟒袍”回去仔細一看,發現分明是戲班裏唱戲用的,有的上麵還寫著裁縫和戲班的名字。這一失誤讓馬朝柱的努力幾乎破產。為了挽回影響,馬朝柱又宣稱西洋主從雲霧中傳來詔書,下降到武漢黃鶴樓。他派人去武漢,果然從黃鶴樓裏取出了百餘道詔書,大講起義後的光輝前景,再次封了大批“官員”,穩住了人心。
  經過苦心經營,馬朝柱在各地發展了大量信徒。他又在各地“散紮招軍、囤糧製械”,操練刀槍。並且已經派員聯絡安徽霍山、太湖、桐城、亳州(今亳縣)、河南商城、開封、南陽、四川峨眉山等地的信徒,互為呼應,並設立四將軍職位,分統各部,約期舉義。地方官率兵入山搜捕時,查抄出軍械三百餘件,硝磺(製造火藥的原料)數百斤;捕獲起義骨幹共二百餘人。
  馬朝柱案使乾隆十分震驚。從乾隆十七年四月至十二月的九個月間,他神經一直緊繃,批閱了馬案奏章五十一份,傳下諭旨五十八道,洋洋灑灑數萬言。如果不是因為偽稿案牽出這起反清大案,很可能一場規模巨大席卷數省的反清起義一兩年後就要掀起。思想至此,乾隆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八
  
  兩起大案接連發生後,乾隆驀然發現,他治下的江山,原來遠不是自己看到的那麽四海升平,陽光燦爛。在自己看不到的角落,居然伏莽處處,隨時存在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的可能。
  對於偽稿案和馬朝柱案,乾隆百思不得其解。他回想自己即位以來,對黎民百姓一直全力施恩,並無失德之處。他說:“臨禦以來,愛民之心常如一日,遇有災浸,不下數百萬帑金多方賑恤。至於蠲貸展緩者,更難數計。正供而外,並無私粟加征,又非若前朝縱容貪殘之吏剝民脂膏也。即間或有不肖官員,略有派累百姓之事,無不立以重典,此實從來未有”。他說,“人民當感戴國家休養生息之恩,共安樂利,實不解此等亂民,因何喪膽昧良、甘蹈法網?”(《實錄》)


  現實政治使乾隆頭腦中以儒治國的理想主義破滅了。事實上,從乾隆初年到乾隆十六年,乾隆的政治經曆的就是一個不斷失望的過程。乾隆十三年的政治風暴是他對官員們積累多年的失望的一次大爆發。偽稿案和馬朝柱案則使皇帝的失望擴展到了底層百姓。
  即位之初,乾隆曾以為隻要以仁慈之心對待臣民,就不會像父親那樣在身後落得惡名。偽稿案的出現打破了他的這個幻想。原來愚民們隻記得住鞭子帶來的痛苦,而記不住主上的仁慈。他們多是愚昧而輕信的,沒有頭腦,沒有判斷,隻熱衷於享受傳播小道消息的快感,極易受不實之詞的蒙騙,寄希望於他們給統治者一個公正的評價幾乎是不可能的。
  乾隆還以為,隻要全力關注民生,不使黎民流離失所,就不存在農民造反的威脅。馬朝柱案也推翻了他這個假定。乾隆十二年到乾隆十七年,正是大清帝國蒸蒸日上、接近盛世巔峰的“幸福時光”,已經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傳統社會的治理水平已經達到極致,而湖北省馬朝柱盤踞之處大部分人也都是安居樂業。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發生了馬朝柱起義案,這讓乾隆認為,心存不軌的“刁民”是任何時候都會存在的,不論吃不吃得飽,總有人癡迷於皇帝夢而無法自拔。
  乾隆越來越癡迷於閱讀《韓非子》。他發現,原來他極為反感的這個政治理論家的話,今天讀起來卻字字珠璣。韓非子明確指出,人世間一切關係都是虎狼型的利欲關係,“人之急利,甚也。”人人心中充滿的是“自為心”、“自利之心”,不論是君臣、父子還是朋友,其實都是“用計算之心以相待”。老百姓心中隻有利益,沒有感恩:“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而大臣們之所以在仕途上你爭我奪,並不是急於效忠皇帝:“人臣之情未必能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
  韓非子因此說,君主要控製臣民,不能全憑用道德教化,更無須“養恩愛之心”,而是應該手握“法”、“術”、“勢”三種韁繩和鞭子,通過嚴刑峻法來強化權力的威懾力量,使臣民不敢亂說亂動。“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心度》)
  如果承認人性本惡,那麽儒家那套建立在人性本善基本上的理想主義治國方案當然就是一廂情願,隻有韓非子的建議才是切實可行的。從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十六年,屢受現實政治打擊的乾隆皇帝完成了“由儒入法”的統治思想轉變。
  乾隆十五年,他反省自己執政以來的經曆說:“當禦極之初,如從寬好名之習,不能去諸懷。”而如今“閱事既多,深知為治必出於大公至正,斯久而無弊。”他終於理解了父親當初為什麽那樣嚴猛苛刻。
  步入中年的乾隆確定了他的統治策略,就是綜合使用“寬”、“嚴”兩手。對於民生,他一如既往地關注,遇到災荒,他仍然全力救助,不遺餘力。但是,對於那些“違法亂紀”現象,他不再寬容。不但不寬容,反而常常輕罪重治,以儆其餘。乾隆十三年前,皇帝對於全國的死刑犯一直網開一麵,能不處死的,盡量不處死。乾隆十四年秋審朝審,皇帝一反以前的做法,不留情麵,大批勾決,均即處死。以前多次批準緩刑的老犯也不免歸於一死。乾隆解釋自己的政策變化說:“當臨禦之初,因人命攸關,實切切而不忍,寧失之寬。今閱曆即久,灼見事理,若一味姑息縱舍,則失之懦弱。”(《實錄》)一些法律條文也紛紛由寬改嚴。乾隆十七年以前,如果犯罪者是獨生子,父母無人贍養,某些情況下可以寬釋在家奉養父母。乾隆十七年,皇帝卻規定,如果犯人不是在本省犯罪,則引“父母在不遠遊”之義,判定其人“忘親不孝”,不準寬釋。乾隆十八年以前,法律規定如果官府下鄉抓人時,老百姓集體抗法,隻懲首犯。乾隆卻命令,如果出現人命,則“不分首從即行正法。無論曾否毆傷差役,即照因而傷人律從重擬絞”。
  曆史學家孔飛力說:“他確實找到了這樣一條中庸之道,但其方式卻是奇怪的:他在寬容和嚴厲這兩極之間來回擺動,因此,他的‘中庸之道’並不是一種常態,而隻是一種均衡。”
  
  九
  
  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的嚴厲越來越朝嚴酷苛刻的方向發展。先天的遺傳開始壓倒後天的習得,臣民們恐怖地發現,當年那個雍正又複活了。“麵對真實的或隻存在於他想像之中的威脅,他的反應看上去不僅過分而且滿懷惡意。”他動不動斥責官員們“婦寺之仁”。強調“水弱易玩”,無論是在語言風格,還是思想方式上,都是對雍正當年的重複。在實踐中,他的嚴猛程度甚至超過了雍正。
  這是因為他越來越覺到屁股底下的江山不穩。在馬朝柱案之後,乾隆越來越分明地感受到農民起義的威脅。就在馬朝柱案偵破後不久,乾隆十七年十月,江西又查獲了何亞四謀反案,緊接著十八年正月,福建又爆發了蔡榮祖謀反案。江西上饒人何亞四,本以“耕種燒炭為生”。有一天,他挖地得藏銀三百七十兩,算命先生李德先因此說他命中要大貴,唆使他出資鑄印信、製旗幟、造刀杖,說有天兵暗助,飛刀殺人,於是他也借托馬朝柱案中的“李開化”之名,聚集當地鄉民,欲圖造反。福建漳州的秀才蔡榮祖與道士馮珩一起做皇帝夢,共謀起兵,立“大寧國”,因事機不密而被破獲。這兩起案件雖然也被及時偵破,但習慣於危機思維的皇帝卻再也不能安枕。如何防範農民起義,成了他政治思維的新重心。
   確實如乾隆自己所說,他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視民生的皇帝。但是乾隆中期的社會問題卻已經不是幾條民生措施所能解決的。乾隆中期之後,中國社會最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壓力。中國曆史上的人口增長是一種沒有節製的自然增長,人口增長速度往往高於糧食生產提升速度,並必將導致糧食的短缺、生存條件的惡化和人民的貧困。乾隆統治五十年間,人口翻了一倍。雖然土地開墾數及畝產都有所增加,但人均糧食占有量相比較明代出現大幅度的下降,人多地少、貧富不均等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地浮現出來,社會動蕩逐漸加劇,各地多次發生佃戶聯合起來與官府衙役發生武裝衝突的事件。底層社會的風聲鶴唳,讓乾隆不能安枕。
  除了抗租抗稅鬥爭之外,民間宗教和結社活動也大興起來。據《清代八卦教》一書統計,乾隆二十年以前史料僅記載了16個秘密宗教與結社的活動,而乾隆21年以後則多達199種之多。乾隆二十年以後,民間宗教和結社組織活動的頻繁和新教派組織不斷湧現,秘密宗教和會黨,可謂五花八門,名目之多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什麽聞香教,無為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會、弘陽教、清淨門、白陽教、白羊教、歸一教、金幢教,黃天教……林林總總,數不勝數。各省關於教案的匯報不斷傳來,讓皇帝頭痛不已。
  因此,進入中期之後的乾隆對社會的控製越來越高壓化。對於民眾鬧事,乾隆定下了把一切動亂因素消滅在萌芽之中的對策。乾隆規定,嚴禁民間結盟、罷市、聚眾毆官,如果至四五十人,那麽“不分首從,即行正法”。凡是發生抗租鬥爭,不管有理沒理,“必應嚴加懲治,以儆刁風”。在乾隆看來,“涓涓不絕,將成江河,萌芽不剪,將尋斧柯。”為了防微杜漸,他必須在“群情洶湧之初”,“擒首惡以儆餘凶”。
  對民間宗教和結社,乾隆打擊起來更是不遺餘力。乾隆說:“左道惑人,最為風俗人心之害,必當嚴絕根株。”(《宮中檔乾隆朝奏折》)乾隆十三年他說:“務須加意查辦,杜絕根株。嗣後凡有幹涉燒香聚匪之處,俱當留心查察,一有訪聞,即行擒捕,不可稍有怠忽。”乾隆朝以前,清代統治者對於民間宗教首領和幫會首領也采取嚴厲打擊政策,不過僅限於處以監禁之刑。乾隆卻一改前例,查出即處死。乾隆二十一年他取締了榮華會,將會首處死。三十三年取締收元教,會首被淩遲。乾隆四十年,他處理河南混元教時更為殘酷。混元教主不過是以氣功巫術治病,並無任何謀反跡象。信教者也不過是為了生前可以治病,死後不落地獄,“世世轉生好人”。乾隆卻來嚴令“實力窮究,務絕根株”,唯恐“翦除不淨,再留一孽”,因此教主攀明德被淩遲,樊家兄弟子侄均被斬決,骨幹教徒都被正法,一般教徒或被斬監候,或被發配為奴,或者充軍,或者徒三年,或者枷號杖責。乾隆明確規定,“以上各犯均係邪教重情,其中雖有年逾七十及八十之人,俱不準折贖免議”。

  十
  
  乾隆朝的文字獄就是在乾隆對社會底層控製由鬆轉緊,對底層民眾態度由寬轉嚴的背景下發生的。表麵上看,乾隆朝的文字獄多數看起來荒誕不經。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文字獄放到一起進行分析,背後的脈絡則隱然可見。
  乾隆朝文字獄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打擊重心在社會底層。中國曆代文字獄,都以士大夫階層為打擊對象。據郭成康、林鐵鈞之《清代文字獄》一書統計,康熙、雍正兩朝文字獄大約三十起,其中涉及官紳、名士者至少二十起,占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二。而乾隆年間觸犯文網者,則多數是下層知識分子及稍解文義的平民。在約一百三十起文字獄中,低級知識分子,也就是童生、秀才、監生、武生等,占近四十起,平民五十多起,二者合計,占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二。這些人的職業五花八門,其中有裱背老板、酒店老板、經鋪老板三人,童生四人,教書先生四人,江湖郎中一人,菜農一人,幫工兩人,轎夫一人,算命先生三人,裁縫一人,無業遊民一人,和尚五人,職業不清者二十二人,又各種職業的瘋漢十八人。這一現象,是乾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的文字獄所從未發生過的,這就打破了士大大階層所“壟斷”文字獄“專利”的局麵。
  這些鄉野小民、精神病患者和小知識分子之所以身陷文字獄,大抵有三個原因。一個為人不安分,“出位妄言”,妄議國家大政。二是涉嫌傳播有民間宗教內容的“邪書”、“圖譜”,被懷疑有秘密傳教和結社的背景。三是自稱“托夢”、“天命”、“下凡”等,舉止荒唐,“妖言惑眾”。
  這個統計數字分明地體現了乾隆對社會動蕩和農民起義的過度防範心理。
  
  十一
  
  乾隆對曆朝農民起義的規律深有研究。通過總結中國曆史,他得出一個結論,社會底層最危險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多次提醒地方官,要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作亂。
  乾隆對“失意文人”的注意是從偽稿案開始的。從乾隆朝大臣的匯報來看,偽稿文字水平不高,應該是出自進學不成的底層文人之手。在追查此案時,乾隆懷疑的重點就是基層官員和不得誌的文人。乾隆三十一年,全國範圍內發生了另一起莫名其妙的大案“割辮案”。乾隆提醒地方官員,追查案源時最可注意的是“士子內屢試不第自負才高學廣而不得誌者”。乾隆認為,讀書人大多功名心極盛,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榮華富貴。一旦科舉不順,騰達無望,也不會甘於埋頭做農民,而一定要想方設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們最容易起不軌之心。而這些人又粗識文字,頭腦靈活,因此是大清王朝最危險的潛在敵人之一。事實上,在乾隆朝前期幾起起義中,“失意文人”的身影確乎不時隱顯其間。馬朝柱本人就識文斷字,似乎算得上是“失意文人”。福建蔡榮祖反清案中,蔡榮祖本身是一名秀才,與他共同起事的馮珩則是道士。王倫起義中的軍師範偉也是個底層文人。
  乾隆蓄意痛懲這些“滿懷好心”的獻策獻詞者,無疑是為了“以昭炯戒”,殺一儆百,消滅他們的“不安分”之心。乾隆是一個最重視綱紀的人。他認為,曆代敗亡,皆由“紀綱不振”。而紀綱者,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下不可以淩上,任何人不得有非分之想。他的親弟弟果親王弘瞻因為在向皇太後請安之時,不小心坐在了皇帝平時請安之時常坐的地方,就被皇帝認為是“越軌”,兼以他“素不安分”,革去他的王爵,降為貝勒。對於那些“不安分”、喜歡“生事”的讀書人,皇帝更是不能放過。皇帝治國的理想是“總一海內,整齊萬民”,使全國人民都生活在高度紀律化之下。他認為,政治是肉食者謀的事。作為民間知識分子,他們唯一的進身途徑就是老老實實讀書進學,此外任何一種鑽營都是不正當的。
  對於沒有任何政治企圖的獻詞者,比如為了愛情而獻書的馮起炎,他可以放一條生路。而對“妄議國政”,事幹政治者,他絕不放過,非使其家破人亡不可。通過這些慘案,皇帝嚴肅提醒底層民眾,國家不需要任何底層社會的自發政治熱情,隻需要他們的馴服和沉默。
  
  十二
  
  乾隆朝另外許多文字獄,其實是與打擊民間宗教密切聯係在一起的。
  民間宗教和秘密會社曆來是農民起義的溫床。從漢代之後,幾乎所有大的農民起義,都有著民間宗教的背景。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以“五鬥米教”聚斂人心。方臘起義,借的是明教的招牌。元末彭瑩玉起兵,以“白蓮教”為旗幟。而馬朝柱案件也典型地具備民間秘密結社的特征:
  一是所謂的“妖言惑眾”。馬朝柱以“上天托夢”,“天降寶劍詔書”之類來動員大家,是曆代起義通用的做法。
  二是以前朝來號召群眾。反清複明,是清前期許多起義共同的旗幟。
  三是秘密結社。朝柱反清案中,可以分明看出民間宗教和會黨的痕跡。比如加入馬朝柱隊伍的人,都要歃血吞符,結盟上名,並且必須出銀錢才能入夥。“每次拜盟,拿出雙刀擺上”。馬朝柱還說,如果誰“露了機關,用桃符釘死”。馬朝柱隊伍中使用許多特殊詞匯,如“萬山”、“三關”、“日月”、“丹鳳朝陽”等,均體現出會黨特點。事實上,後來清代許多地方的天地會結拜時,都把馬朝柱奉為祖師,設立祖師馬朝柱牌位。
  乾隆時代,對於那些有任何民間宗教及結社嫌疑的文字,都十分警惕。民間宗教中往往有對未來吉凶的預言,預言什麽“金雞鳴叫天下亂,黑狗東方血水流”之類的內容,以勸誘民眾入教避災。對於這樣的文字,乾隆從不放過。
  乾隆二十二年,阜寧查出老百姓周瑞家有“妖書”一本,名叫“古聖遺書”,內中不過是劉伯溫推背圖,預測天下運數等,原是民間常見之物。乾隆得知後,神經緊張,小題大做,批示道:“甚可惡!非尋常勸人吃齋之可比,當盡法窮究。”處理結果檔案無載,估計是家破人亡。
  乾隆三十三年九月,山西一個算命的遊民席守業在外地遊蕩時,也被搜出身攜一紙,所寫內容據說是湖北武當山上,一場大雨之後,衝出一塊石碑上的文字,也是預測未來吉凶,說將有刀兵臨世。皇帝對此事的批複是:“此等荒誕不經之事,流播民間,惑人聽聞,自當嚴切查拿,務得造作為首之人,重加懲治。”
   這些案件,曆來被歸為“文字獄”檔,實際上這隻是乾隆為防範民間宗教及結社而采取的恐怖手段,與傳統文字獄性質截然不同。
  
  十三
  
  可以說,乾隆朝此類“文字獄”,大多是無中生有、小題大做,除了反映統治者的“杯弓蛇影”外,沒有什麽意義。但是瞎貓有時也能碰到死耗子,乾隆通過大大撒文字之網,居然還真偵破過一起貨真價實的教案。
  乾隆三十七年,山東小長治村人李孟炳等人攜帶“邪書”,到河南臨潁縣一帶傳八卦教,為地方差役查獲,地方官隨即展開調查,又在臨潁縣一個教徒家中搜得《訓書》一部,內容荒誕不經。河南巡撫將“經書”上呈禦覽。這些地方大吏的“階級鬥爭”弦遠沒有乾隆繃得緊,審查數遍,也沒看出書中有什麽“悖逆情事”。倒是乾隆皇帝極為精細,“經書”報送上來後,他細細閱讀一遍,“敏銳”地發現了問題。他發現,書中有一字經過了塗改,把“胡”改成了“明”:
  逆書中有“平明不出周劉戶,進在戊辰己巳年”之句。朕閱“平明”之“明”左旁日字有補改痕跡、細查筆法,係“胡”字遷就改易而戊,其為大逆顯然。
  乾隆皇帝平時深文周納,而這一次他確實抓到了一點真東西。地方官員又查獲其他經書,證明乾隆的推測正確,原文確是“胡”字。也就是說這些字句中確實含有反清思想。這就堅定了乾隆把此案搞到底的決心。嚴查之下,終於揭開了八卦教的神秘麵紗。
  原來,早在康熙初年,一個叫劉佐臣的人在山東創立了八卦教。這個宗教的特點是“儒教專製化”。八卦教教主劉佐臣被教徒尊為“太陽神”,號“聖帝老爺”。徒眾每次進餐之前都要向聖帝老爺獻飯,口稱“求聖帝老爺慈悲”;每日磕頭三次,每年上供五次。它宣傳,宇宙三世分別由李老君、釋迦如來佛和孔夫子掌管。孔夫子是掌管最後一世的“收元祖師”,是宇宙的最後主宰。他說劉家是孔子轉世,所以教內強調分尊卑、明長幼,用儒學綱常為教內紀律服務,要求他們“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愚忠於教首。這個教派的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它實際上就是一個龐大的斂錢係統,各地卦長像地主收租一樣,定期收取教徒費用,並將所斂錢財送到山東劉家。教主之下,設八個卦長,每個卦長之下設六個爻長,再下是真人、流水、點火、全仕、傳仕、麥仕、秋仕等職。誰收的徒多、斂的錢多,封的教職就高,“管的人多,如同當官一樣”,其原理與傳銷異曲同工。他們斂錢名目繁多,手段多樣。收徒弟要斂錢,作會要斂錢,封某人的教職更要斂錢,教主過生日還有斂錢。他們“以出錢多寡定來生福澤厚薄”斂錢,名目大同小異,如根基錢、紮根錢、跟帳錢、種福錢、四季錢、香火錢、進身孝敬錢等等,不一而足。

  由於創立了世襲家長製的繼承方式,把宗教當成了家族事業,教徒當成自己的“吃飯本兒”,這一教派成了劉家興旺發達的基礎。經過劉佐臣、劉儒漢父子兩代慘淡經營,劉家通過傳教已經獲得巨大的現實利益,劉儒漢已經不再滿足充當“邪教”教首,在康熙四十五年捐了個知縣,“旋由捐納選授山西榮河縣知縣”,走馬上任去給大清朝服務去了。他捐的這個知縣,花了銀子一千七百兩外加一千零四十擔大米,共合四千六百餘兩白銀。這筆龐大的款項當然來自廣大教徒的供奉。直到康熙五十八年被“參回原籍”,教首劉儒漢做了十幾年清朝的地方官。乾隆偵破這個教案,對劉家進行抄家時,起獲大小貯銀罐二十七個,共計白銀12427兩,黃金一小錠,二兩五錢。此外,還有“田莊數處,地數十頃”。
  從康熙初年到乾隆三十幾年,八卦教存在了一百多年,劉家後代始終充當八卦教教首,傳承五代,幾如一個王朝。教徒眾多,組織嚴密,極為興盛。“輾轉煽惑”,已“蔓延數省”,“從其教者動輒千百人”,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地下秘密宗教王國。教內組織盤根錯節,已成不可解之勢。一百多年間,雖然清政府一直嚴厲打擊民間宗教,但由於他們活動秘密,這個王國並沒有被觸及。他們在掌握巨大資源的基礎上,產生野心,要“火焚幽燕”、“平胡”也是自然的事。當然,還沒有等他們真正有所動作,就被“英明”的皇帝通過“文字大網”網了出來。乾隆“如梳如篦”的文字密網終於功效大顯。這件事更鼓勵皇帝對這類“文字之獄”不能放過。
  
  十四
  
  曆代民間宗教教首中,都有一些人,通過“裝神弄鬼”的方式,來宣揚自己的神異,以獲眾人擁戴。他們或者說自己夢到了天神托言,或者說自己突然獲得了異能。也有些教首,本身是癔症患者,通過民間巫術來吸引信眾。
   “農民屬於低度文化、淺層思維的社會群體。”(《晚清鄉土意識》)他們的生活方向,主要靠習俗、直覺、群體無意識、群體情緒為主導,缺乏理性精神和分析能力。他們可以輕易相信他們的領袖具有神通,“刀槍不入”、“撒豆成兵”;相信洋人“剜人眼睛做藥”,相信“耳屎可以致人啞”,相信種種奇奇怪怪的偏方。因此,他們很容易被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所利用,充當炮灰,成為社會動亂的主力。
  基於對曆代農民起義的研究,以及精細求全的個性,乾隆對那些“瘋人造反案”,一律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瘋。即使審訊證明確實是瘋子,他也認為這樣的人留在地方,是不穩定因素,保不定什麽時候會為心懷不軌者所用。乾隆為了給自己的殘忍找借口,還解釋自己的動機說:“此為瘋人之言。然此等無知妄作,病廢之時尚複如此作為,其平昔之不安分、作奸犯科,已可概知,豈可複容於光天化日之下?”就是說,這些瘋人好的時候必然也是不安分之人,所以病時才暴露內心的罪惡。因此,殺掉他們並沒有什麽不妥。這是“誅心之論”這個成語的最好注解。
  這就是他處理丁文彬案時的基本心理背景。
  丁文彬一案從表麵上看,每一條都符合“逆案”的標準。他在幻想中創立了新朝,並且曾經為自己的新朝製定過製錢圖式,叫“太公九府錢”。他所寫的逆書中,把自己的話記為“天子曰”、“王帝曰”。他給自己頭腦中的王朝定了國號叫“大明”,年號為“天元”。後來閑著沒事,還曾經改元,改做“昭武”。
  而其他許多瘋人文字獄也多數有此特征。
  乾隆三十六年,寓居湖北的流亡文人劉三元自稱漢朝後裔,“要天下官員扶持”,並將這些話寫在紙上,被官府查獲。據其親屬和鄉鄰招供,劉三元一向患瘋病。經過反複研訊,湖北巡撫宋邦綏等雖認為“其瘋癲似非盡由捏飾”,但“恭逢聖世,膽敢假借夢語,肆行狂吠,不法已極”,奏請依照大逆律淩遲處死。奉旨準行。
  同年八月,又有瘋人王宗訓以書寫“我有天神扶助”、“可為天下之主”等“逆詞”而被盤獲。經查王宗訓已有八年的精神病史,但承審官廣西巡撫馮鈐等仍以其膽敢妄造逆詞,不法已極,奏請照大逆律淩遲處死,親屬緣坐。
  以上諸案,經過審實,與宗教和起義無關,乾隆仍然不放過。這固然是統治者的過度防禦,背後仍然有其他策略考慮。對乾隆來說,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省事而高效的處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個別心懷不軌者裝瘋賣傻,逃過法網。同時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製造恐怖,恫嚇“愚民”,“務必重處,以儆其餘”,使那些正常人越發不敢犯法。因此他才會命將丁文彬當眾淩遲。底層民眾的幾條性命,在他的“政治大局”中是不值一錢的。
  
  十五
  
  乾隆朝許多文字獄,在血淋淋的案情背後,反映出的是乾隆皇帝對社會大動蕩的恐懼心理和過度防範心態。麵對人口壓力導致的諸種社會問題,他偏執地選擇了高壓控製這一條對策。他認為,隻要把這些犯上作亂的“苗頭”一一消滅於萌芽之中,大清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太平萬年。
  而事實證明,高壓政策可以一時壓製矛盾,卻不能消滅矛盾產生的根源。越高壓,社會底層醞釀的反作用力就越強烈。一旦統治者無力全神貫注地繼續施壓,那麽反抗的怒火必然會在最薄弱的環節噴薄欲出。我們不能不承認乾隆皇帝對農民起義規律的認識頗為深刻,防範的手段也確實老辣陰狠。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清代後期風起雲湧的一次次大起義。一味迷信打壓和控製的統治者甚至及身就受到了懲罰:就在他前所未有地打擊民間宗教的過程中,白蓮教起義的怒潮差一點掀翻了他的統治。而在他故去五十年後,正是四次科舉沒能考上秀才的“失意文人”洪秀全,利用“上帝教”起事,再一次沉重打擊了大清朝。
  
  責任編輯 洪清波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偷渡故事之 血淚旅程
  • 福州人偷渡美國的辛酸史
  • 真實記錄:1976年中南海抓捕四人幫
  • 諜海群英會(國語)
  • 愛因斯坦:沒有蜜蜂,人類最多活四年
  • 所有跟帖: 

    比這更恐怖的是今天有一大堆乾隆。 -半世- 給 半世 發送悄悄話 半世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14:24: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