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糧食據有量和世界之比較

來源: 英二 2010-04-22 07:53:1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47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英二 ] 在 2010-04-27 11:32:0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現代中國人均糧食據有量800斤以下,民國600斤以下,晚清861斤,乾嘉時期1021斤,康乾盛世時期1705斤,明朝萬曆時期1741斤,宋代 1300斤,漢代1000斤,盛唐1000斤。如果扣除本身消費,每個糧農年均可向社會提供糧食數分別為:明朝萬曆時期458斤,康乾盛世時441斤,乾嘉時期為121斤,晚清僅僅為50斤。
  

對比看,現代中國人年均糧食據有量800斤僅相當於晚清的水平!(同治中興時期)。亞洲平均水平600斤左右,相當於民國全盛時期(600斤)。非洲還不到300斤,果然最落後!(還不如2000年前的漢朝,嗬嗬)。澳大利亞1478斤,比乾嘉時期強,也不及康乾盛世和中晚明,跟宋代相當。歐洲1200 斤,也相當於宋代的水平。美國果然世界老大,折算來超過2500斤,中國曆代都比不過!



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水平之高是驚人,不僅農業生產技術非常發達,勞動生產率也是罕見的。漢代每年糧食總產量就為320億斤,勞動生產率是平均每人2000 斤,人均糧食大約是500斤。唐代糧食年總產量達595億斤,宋代竟達1284億斤。唐代按人口峰值6000萬計,人均占有糧食近1000斤。宋代人口總數爭議頗大,就按範文瀾的最高估計有一億人計算,人均占有糧食也達1300斤。



古代中國的糧食畝產及人均糧食占有量:


畝產(斤/畝) 兩漢264 南北朝257 唐前期334 唐後朝309 宋309 元338 明346 清367

人均糧食(斤) 兩漢1000 南北朝966 唐前期1256 唐後朝1159 宋1322 元1135 明1554 清1541



別以為古人生活就是我們六七十年代的翻版,事實上,近代以來中國處於曆史最低水平,按上麵統計,近代(民國)生活水平是近1000年來最低的.拿我們過去的日子比照古人是愚蠢的,因為古人比我們富裕多了.
  

人均1800是明朝鼎盛的水平,以後清朝、民國、共和國都沒有達到。現在我們心目中的古代畝產,其實是1000年來中國最低的畝產值!
  

至於為什麽近代中國淪落如此,學界討論很多.我不敢妄言."亂離人,不若太平犬",信然也!


現代世界糧食數據:http://www.pkuschool.com/x/82df1ff4422940c2bd5fd5e72113aa27.html
     
人均糧食產量 (公斤): 亞洲 250 非洲 149 北美洲 1240 大洋洲 739 全世界 356
(http://www.zjagri.gov.cn/html/gjjl/abroadNewsView/2006012557245.html)


根據國家統計局國際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1999年世界糧食總產量為20.61億噸,每公頃單產平均為3025公斤。按世界60億人口計,人均占有糧食 330公斤。我國1999年的糧食總產量為5.05億噸,占世界糧食總產基的25%左右。每公頃糧食單產量為4961公斤,比世界平均單產高出1936公斤。同樣為亞洲人口大國的印度,人口已達到10.5億,1999年的糧食總產量為2.32億噸,人均糧食為232公斤,低於世界糧食人均水平。每公頃糧食單產為2279公斤,也低於世界糧食平均單產。但是,我國的糧食生產不論在總量還是單產方麵,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美國1999年糧食總產量為 3.34億噸,人均糧食1336公斤,比世界人均糧食330公斤高出1000多公斤,比我國人均糧食多932公斤。每公頃糧食單產為5671公斤,高出世界糧食平均單產2646公斤,也比我國糧食單產多710公斤,充分顯示了超級大國糧食生產的巨大實力。從目前全世界糧食生產的總體格局來看,南北美洲每年共生產糧食5億噸左右,人均糧食625公斤;歐洲年產糧食4億噸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產糧食3000多萬噸,人均糧食超過1000公斤;亞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生產糧食總量最多的洲,30億人口,10億多噸糧食,人均糧食330公斤,與世界人均糧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糧少的地區,人均糧食不到200公斤。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世界糧食生產的基本格局,即發達國家和地區糧食的總量、單產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糧食總量、單產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



中國曆代人口:
  
公元紀年            人口數(萬人)
公元前5000    出現原始農業      493
公元前340    戰國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漢初期        1300
2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7200
265        三國末期       2500
300        晉惠帝永康元年    3379
368~407      十六國東晉中後期   3128
520        南北朝中期      5240
581        南北朝末期      4430
609        隋煬帝大業五年    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755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鹹通元年    6700
960        五代十國末期     3979
1110      宋徽宗大觀四年    11946
          南宋金章宗泰和七年 —
1207~1223  南宋寧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   8490
1691      清聖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慶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鹹豐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華民國元年    44294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1952            57482
1953            58796
1954           60266
1955           61456
1956           62828
1957           64563
1958           65994
1959           67207
1960           66207
1961           65859
1962           67295
1963           69172
1964           70499
1964           70499
1965           72538
1966           74206
1967           76032
1968           78198  
1969           80335
1970           82542
1971           84779
1972           86727
1973           88761
1974           90409
1975           91970
1976           93267
1977           94774
1978           96159
1979           97542
1980           98705
1981           100072
1982           101654
1983           103008
1984           104357
1985           105851
1986           107507
1987           109300
1988           111026
1989           112704
1990           114333
1991           115823
1992           117171
1993          118517
1994          119850
1995          121121
1996          122389
1997          123626
1998          124761
1999          125786
2000          126743
2001          127627
2002          128453
2003          129227
2004          130000





從人均糧食占有量看曆代生活水平
  
  一、以人均糧食占有量來衡量曆代生活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古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這是個大家較關心問題。但是我們無法獲得關於曆代生活水平的直接資料,古人也沒有進行相關的統計。所以,要研究曆代生活水平,必須先確定一個標準。
  “民以食為天”。我們知道,糧食生產不僅是人均消費糧食的基礎,同時也是肉類生產的基礎,以及其他工商業活動和一切消費品生產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其他一切都談不上。從目前全世界糧食生產的總體格局來看,南北美洲每年共生產糧食5億噸左右,人均糧食625公斤;歐洲年產糧食4億噸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產糧食3000多萬噸,人均糧食超過1000公斤;亞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生產糧食總量最多的洲,30億人口,10億多噸糧食,人均糧食330公斤,與世界人均糧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糧少的地區,人均糧食不到200公斤。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世界糧食生產的基本格局,即發達國家和地區糧食的總量、單產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糧食總量、單產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這些都充分表明糧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1]。糧食生產的地位如此的重要,那麽以曆代糧食生產水平來估計曆代的生活水平,也應該是合理的。而且,古代中國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的大國,主要人口構成也都是農民,那麽以糧食生產來反映一般生活水平,無疑更是可以接受的[2]。
  
  二、中國曆代農業生產概覽
  中國的原始農業生產,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周易•係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這些傳說就是對遠古農業生產的一些反映。到了夏商周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了。史載戰國時國家征戰,兵力動輒十萬,多至近百萬,其後勤供給規模之大,就是依靠繁榮的農業生產支撐的。到了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四百年間,繼承和發展此前農業生產方麵的成就和知識,藉“大一統”之便,大規模地在中原地區推廣先進農耕技術並漸及南方和邊區,使各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基本都上了一個台階。而汜勝之發明的區田法更創出了高產奇跡,“上農區,畝得粟百石,中農區收粟得五十一石,下農區秋收粟得二十八石”[3]。這當然是在中原發達地區的水平,至於其他落後地區,兩漢徇吏傳也多有記載其改易風俗,技術進步之史實。
  魏晉以來,國家分裂,五胡亂華,戰亂頻繁。人民顛沛流離,人命賤如草芥。大量農田被毀損、退耕還牧或粗放經營,相應地農業生產水平進步較少甚或還有倒退。
  隋唐時國家再度統一,重視興修水利,改進農具,普及農業生產技術。北方的社會生產恢複和發展起來,而南方則進一步提高。唐貞觀十三年(635年)“詔於洛、相、幽、徐、齊、並、秦、蒲州又置常平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4]由此可見北方地區農產的豐饒。但安史之亂後北方再次板蕩,“河南、河北、河東以降,甲兵常積”,農業生產遭極大破壞。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生產進一步發展,終至超過北方[5]。
  到了宋代,趙宋政府吸取唐代軍閥割據,武人專權的教訓,麵對四境強鄰,采取守勢,轉而一心發展國內經濟。北宋維持了一個多世紀的繁榮安定,這期間,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大步的發展。在華南出現了一年兩熟的生產,以及多種作物的輪作,朝廷還特地從占城引進高產水稻。宋代農業另一個優越之處在於宋代的畜力比近代農業還要充足。研究20世紀中國農業的學者認為畜力不足是清末及20世紀農業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宋代的史料表明得到耕牛比較容易,特別在華南[6]。總體而言,宋代的經濟成就相當的矚目。
  盡管金元易代之際北方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由於南宋政府的投降,使得元滅宋的戰爭破壞較之前者要小得多。南宋的主要經濟成就在元代雖然沒有怎麽發展,但畢竟得到了保留[7]。
  明朝建立之初,承蒙元之弊,國家殘破不堪。明初政府為了恢複生產,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明朝初年的大規模恢複生產,在曆史上是罕見的。洪武朝把華北當作未開發地進行開發,移民人數達到全國總人口的1/6[8];水利興修規模之大,空前絕後[9]。經過近百年的經營,明朝的經濟水平逐漸恢複並超過了宋代的水平。到了晚明,社會上普遍的崇尚奢靡,甚至連山東博平縣這樣的小城也是“至正德,嘉靖間而古風漸渺,……市井販鬻廝隸走卒亦多纓帽湘鞋紗裙細絝”,鄆城縣百姓“貧者亦捶牛擊鮮,合饗群祀,與富者鬥豪華,至倒囊不計。……胥吏之徒亦華侈相高,日用服食擬於仕宦。”[10]西方傳教士甚至記載當時的江南沒有乞丐[11]。
  明末遭遇特大天災,繁華的經濟突然崩潰。利用一係列巧合的機緣,滿洲人成功的在中國建立了最高的權威。康熙二十年,三藩反正被鎮壓,康熙二十二年台灣淪陷,滿清在中國的統治才最終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後,清朝經濟開始恢複,到乾隆朝達到頂峰。但在人均糧產方麵,清朝卻一直沒有超過明朝的水平。乾隆中期以後經濟越趨下降,畝產也開始下降。晚清以後,至於民國,依然沒有恢複清初的水平。晚清的畝產,僅僅在201.9到223.1市斤/市畝左右[12],不但遠不如清朝全盛時的畝產367市斤/市畝,甚至不如明朝的畝產(346市斤/市畝)[5]。
  
  三、曆代人均糧食占有量研究
  漢代人均糧食占有量
  關於漢代的農業生產水平,學術界爭議還很大。對漢代平均畝產估計高者,如吳慧認為漢代平均畝產折市製為每市畝264斤[13]。估計低者,如馬大英就認為折市製僅66.36~67.83市斤/市畝[14]。更為普遍的是居中者,認為漢代畝產折市製為100市斤/市畝上下[15]。差異如此之大,令人無所是從。這裏且按曹貫一的估計,認為漢代畝產58.5市斤到117市斤之間,人均原糧占有量為456市斤[16]。
  
  唐代人均糧食占有量
  唐代是曆史上相當繁榮的一個時期,對這一時期人均糧食的估計,傳統上一向是被認為居曆代最高峰的。近年來,隨著對宋、明經濟的研究的深入,雖然這一觀點已經不再被認可,但不影響我們對唐代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的評價。鑒於唐代畝產爭議較少,這裏取吳慧的說法,認為唐代人均原糧占有量達到1256市斤 [13]。
  
  宋代人均糧食占有量
  關於宋代的人均糧食計算,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估計:宋代1159市斤[13]。但吳慧的數據采納了金代的數據跟南宋進行加權平均,而忽視了金人入侵中原造成的破壞。因此,對吳慧的數據進行適當的修改是有必要的。鄭正,王興平利用《宋史卷173•食貨上》重新計算了宋代人均糧食耕種麵積,並將宋代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修正為661.5kg[5],折合1333市斤。這裏采用這個數字。
  
  明代人均糧食占有量
  學界對於明代的糧食生產的討論,張顯清作過一個相當細致的總結:“餘也非提出,北方折合今製,每市畝平均產麥,兩宋為0.694市石,明清為 1.302市石;南方每市畝平均產稻米,兩宋為1.387市石,明清為2.604市石[18]。吳慧提出,北宋全國南北平均每市畝產原糧325.8市斤,明代中後期全國南北平均每市畝產原糧346市斤[19]。唐啟宇提出,明代較宋代畝產提高50%[20]。曹貫一提出,明後期,折今製,常年稻穀畝產 488市斤,旱地麥粟畝產157.3市斤;宋代,折今製,稻穀畝產286市斤,麥粟畝產100市斤[21]。明較宋,稻穀畝產提高70%,麥粟提高 57%。薑守鵬提出,宋代畝產量約為165斤,明代為245斤,增長48.5%[22]。李伯重提出,明末江南水稻畝產量約為1.7石(米),南宋江南平均畝產量應僅為1石左右(米)[23]。郭鬆義提出,明後期全國南北水旱糧食平均畝產256市斤,每個糧農平均生產糧食6510市斤。他還對每個農業勞動力所產糧食扣除各種開銷後所能供養的人數及生活水平作出推算:明後期,平均每個糧農勞動力可養活8.3口人;清乾隆中期,可養活8.9口人;清乾隆末,6 口;清末,4.6口。明後期,平均每個糧農人口除自身糧食消耗外,可向社會提供糧食458市斤,清乾隆中期,提供441市斤;清嘉慶中期,121市斤,清末,50市斤[24]。以上數據雖然很難說是精確的,且眾說不一,但從這些概數中仍可看到明代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即糧食總產、單產,明後期較明前期提高,明代較其前代提高;在農業勞動生產率、養活人口數量、向社會提供糧食數量方麵,除乾隆中期外,總體上明代高於清代。”[17]。按照這個總結,這裏取郭鬆義的數字,認為明代人均糧食占有量為1741市斤 [24]。
  
  清代人均糧食占有量
  明清之際天災不已,又戰亂頻繁,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國內戰爭才基本結束。農業經濟一度遭到嚴重的破壞。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恢複,到了乾隆中前期,清代經濟達到最高水平。但是清初農業經濟的具體水平,學術界一直有爭議。主張低水平的,認為清初與清末水平相當,即畝產二百斤多;主張高水平的,則認為清初較明代又有發展。從上麵張顯清的總結性的文字裏,我們可知現在的一般看法:清初的單位畝產高於明朝,但由於人口增加過快,人均反而下降[17]。具體數字上,吳慧認為清初367市斤/市畝,人均占有糧食628市斤[13]。鄭正,王興平同意吳慧的畝產數字,但對清代的人均田畝數則認為吳慧估計過低,按鄭正,王興平的修正數據,計算得到清朝前期的人均占有糧食是1541市斤[5]。郭鬆義則認為清朝康乾盛世時的人均占有糧食是1705市斤,乾嘉時期為 1021市斤,晚清僅僅為861市斤[24]。再參照張顯清的說法,可以認定在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時期人均糧食占有量雖然不及晚明,但並不比晚明減少多少。為了保持對比的連貫性,這裏也取郭鬆義的清初數字,認為清朝前期的人均糧食占有量為1705市斤。


  但清朝後期的衰敗和倒退則是眾所共見的。按照西方學者利用近代對晚清民國的研究整理資料,得到1840年以來的一些數據[25]:
  年份/單位麵積畝產(市斤/市畝)/人均耕地麵積(市畝)
  1840/217.3/3.248 1845/217.3/3.248 1850/217.3/3.248 1855/212.9/3.316 1860/206.5/3.765
  1865/201.9/3.493 1870/204.7/3.448 1875/207.3/3.403 1880/209.9/3.361 1885/212.7/3.320
  1890/215.1/3.281 1895/217.3/3.249 1900/218.9/3.224 1905/221.7/3.183 1910/223.1/3.162
  1915/225.1/3.135 1920/227.4/3.104 1925/229.9/3.070 1930/232.5/3.035 1935/236.7/2.981
  按這張表計算,把單位畝產乘以人均耕地麵積,就得到各年的人均糧食占有量:
  年份/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
  1840/705.8 1845/705.8 1850/705.8 1855/706.0 1860/777.5
  1865/705.2 1870/705.8 1875/705.4 1880/705.5 1885/706.2
  1890/705.7 1895/706.0 1900/705.7 1905/705.7 1910/705.4
  1915/705.7 1920/705.8 1925/705.8 1930/705.6 1935/705.6
  其中1860年的數字與其他年份差距較大,可能數據來源有誤,按照一般的統計原則,不予考慮。那麽,晚清到民國的一百多年來,人均糧食占有量居然一直徘徊在705市斤上下。這個數字不但遠不及清初盛世,更遠不如晚明,甚至比起唐朝、宋朝都遠遠不如。
  
  四、總結
  把上麵的結論加以總結,得到下表:
  ===========================================
  曆代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
  時期:漢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初盛世 晚清民國
  人均: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
  可以看出,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自漢代以來,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開始下降,到晚清民國,下降到最低點。
  同樣,可以認為,從漢代一直到明代,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漸上升的。從漢代還較落後的人均水平(僅相當於現代亞洲的平均水平),發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當於現代歐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經曆了近2000年的發展。其間雖有魏晉南北朝、殘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暫停頓,乃至一度的倒退,但總體上看,國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在曲折中前進,呈現出螺旋形的上升式發展。這反映了2000年來科技水平的進步,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傳統的中國社會發展到晚明,不論科技、文化還是物質生活水平,都已經達到了最高峰。這是農業經濟時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後,盡管清初的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之明代還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的速度已經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還要低。也就是說,傳統中國社會發展到明代,已經是極限了,再往後要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明代出現了相當發達的商品經濟,政治上也大不同於以往各代,也許這些就是轉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紀危機到來時,滿洲人統治下的中國逐漸扼殺了宋明以來的轉型的萌芽,重複了以往的舊路,而中國也日趨走向了衰敗。  
  
  參考文獻:
  [1]世界糧食生產與加工的基本格局和新世紀的發展趨勢,http://www.zjagri.gov.cn/html/gjjl/abroadNewsView/2006012557245.html
  [2]估計在一般和平年代裏曆代的貧富差距程度相當,是可以接受的。那麽,即使考慮到古代的分配水平可能非常不均衡,隻要在相同階層間進行縱向比較,本文的結論還是成立的。
  [3](漢)汜勝之:《汜勝之書》。
  [4](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51《食貨誌》。
  [5]鄭正,王興平《古代中國人壽命與人均糧食占有量》,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01期
  [6]胡誌宏《西方中國古代史研究導論》第六章“西方的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之三 宋代的發展
  [7]曹貫一《中國農業經濟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第697頁
  [8]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524頁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9]黃冕堂《明史管見》.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115頁
  [10]分別摘錄自滕新才《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明代中後期飲食文化》、《明代中後期服飾文化》等。
  [11]何高濟譯.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第66頁,中華書局,1998年
  [12]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第198頁,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
  [13]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第195頁,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
  [14]馬大英《漢代財政史》第34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年版
  [15]見張澤成、郭鬆義《略論我國封建時代的糧食畝產》,《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胡卓戈《從耕三餘一說起》,《中國農史》1983年第4期等。
  [16]曹貫一《中國農業經濟史》,第204,205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17]張顯清《明代後期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學術探索,2005,(05)
  [18]餘也非《中國曆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重慶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19]吳慧《曆史上糧食商品率商品量測估》,《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0]唐啟宇《中國農史稿》第七章第十三節,農業出版社,1985。
  [21]曹貫一《中國農業經濟史》第二十三章第十一節、第十九章第十二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2]薑守鵬《明清北方市場研究》卷二,東北師大出版社,1996。
  [23]李伯重《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第104頁、109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4]郭鬆義《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學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5]見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第198到199頁引帕金斯數據表格。

所有跟帖: 

不是說蘇軾被貶作什麽黃州團練副史的時候,飯都吃不飽, -木木真木- 給 木木真木 發送悄悄話 木木真木 的博客首頁 (72 bytes) () 04/22/2010 postreply 08:36:5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