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當如姚木蘭(轉)

來源: springbank 2010-04-09 23:06: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33 bytes)
《京華煙雲》(《A Moment In Peking》)是林語堂先生的英文小說,寫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張振玉於1977年翻譯成為中文在台灣地區發行,這部長達70萬字的長篇小說可謂是中國“近代的紅樓夢”。小說以庚子年間義和團起義到抗日戰爭的爆發這一改變中國社會和曆史風貌的曆史性時期為背景,寫了曾,姚,牛三大家庭的榮辱興衰,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形象地寫出了那個年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清晰地勾勒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間事故,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人物,也寫出了從古至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變化和轉折,這是林語堂先生傾入最多心血的一部著作。

    姚木蘭是本書的主要人物,是一個描寫深刻細微的成功的文學形象,她是一個形象的生命體,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木蘭是一個能夠被我們感知的女子,我們看書的時候就能深刻體會這個形象之所在,林語堂寫她的時候可謂是費盡了心思,這個女子,優雅而美麗,寬容而善良,可謂是“京城第一才女”,她知書達理,有才華,有思想,有氣度,是一個美麗的傳奇和神話,怪不得林語堂先生曾經說:“若為女兒身,當做姚木蘭”。

    一:道家的女兒

    姚木蘭是姚思安的長女,這個女孩子從小就受到了父親思想的深刻影響,林先生稱她為“道家的女兒”,這就和姚思安的道家思想分不開。姚思安既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又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浪子,他雲遊四方,年輕的時候多有放縱,喝酒,養歌女,放蕩自如,這一點,他深深受了莊子“逍遙思想”的影響。

    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的“入世”態度相矛盾,作為道家的代表莊子,更是提倡“逍遙遊”的境界,道家偏愛自然和直覺,告訴我們要無憂無慮,心懷坦蕩,林先生崇拜莊子,他的那種拳拳服膺,自由,開放,豁達的思想境界就在姚木蘭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出來。

    木蘭曾聽見父親說:“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他的另一項理由是:“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在木蘭以後的生活裏,有好多時候她想起古父親的這句話來,這個道理竟成了她人生的指南針,她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樂觀與勇氣。一個萬惡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個使人樂觀奮鬥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個世界的人會有勇氣,能奮鬥,也能忍受。木蘭小的時候在逃亡的過程中和父母走散,巧得曾文璞相救,才得與親人團聚,她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驚慌和恐懼,雖然隻是個小女孩,但是大家小姐的氣度依然表現得恰如其分,她自己深陷困境,還不忘記安慰和自己一起被拐賣的暗香,她的大氣和善良就在此表現了出來,所以林先生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花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姚思安為女兒起名字也是用了這個意味,巾幗奇女子,就應該有這樣的風範。似乎人們對於姓名還是比較看重的,《紅樓夢》中就深刻體現了這一點,甄士隱,賈雨村,都具有高強度的諷刺意味,但是木蘭的名字卻是她崇高品質的體現。當曾文璞認出木蘭的時候,激動得對家人說,“我找見了天下的最大的寶貝”。的確,姚木蘭是寶貝,是奇葩,認得甲骨文的女子,這是少有的,而木蘭就是其一,所以從小,木蘭就是“智慧”“端莊”“賢良”的代名詞了,她具備一切美好女性所應具有的美好品質。她是老莊等賢德之人口中的“典型女子”。

    木蘭到了十四歲,思想也完全成熟了,哥哥體仁欺負她的時候,她也能夠忍讓,但是還是很有道理地和母親說,“他憑什麽就能欺負人”“他欺負人是不對的”,按照木蘭母親的說法:“女孩子應穩重,忍讓,在生活中不要太苛求,要聽從男子有較多的自由,任由他們胡鬧。”這種傳統的女性觀點沒有給女性充分的自由,木蘭畢竟生在中國,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禮教不是說去除就能去除的,但所以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父親也沒有能給木蘭“純粹的自由”。木蘭知書達理,這一切都是父親和母親的教導,她懂禮儀,是個傳統的女子,正是因為道家和儒家都處於中國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才告誡姚木蘭做一個“自由的女子”之前必須具備傳統女性的一切優良品質:懂禮儀,有教養,以及會一些廚藝,女紅,這樣,才能做好自家的小姐,人家的媳婦。

    但是木蘭也不是全然的“古典小姐”。她會吹口哨,在儒家看來,這是違背禮法的,女孩子應該穩重,怎麽能有這樣的行為?但是正是因為姚思安天馬行空的思想和意識,才給了木蘭很多自己自由的機會。她還會唱京戲,這更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的,“*****無情,戲子無義”,大戶人家的小姐怎麽能學這個“淫詞豔曲”呢?木蘭最高人一等的地方就是她懂得古董,她懂得甲骨文,深知祖宗智慧的寶貴精髓,她懂得古玩的鑒賞,也正是這個優點使得她獲救於曾家,從此和曾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她這些看似荒唐的自由,更是充分顯示了一個道家女兒的自由,灑脫,超然。莊子那超越的哲思之中體現的是一種自由自在,瀟灑自如的精神境界,和平,寬容,質樸,崇尚幸福的理想境界。

    木蘭是道家的女兒,她那溫文爾雅的氣質和寬容博大的情懷,都是源自莊子的逍遙和灑脫,她是一個傾國奇女子,北京平和溫暖的四季,也賦予了她博大的寬容情調,她就好像是北京的四季,人生其實就是四季,從青春走到了年老,就好似是從充滿詩情畫意的春季走向了萬物凋零的寒冬,一切不過是個過程,木蘭的一生就是這樣,從一個道家知書達理的女兒,變為了儒家處事得當的媳婦,由傳奇少女變為了賢妻良母,由傾國才女變為了妙想夫人,自然在變化,她的心境也在變化,由少女變成了少婦,之後成為了母親,木蘭也在一天天成熟。

    二:儒家的媳婦

    木蘭的父親給了她過人的智慧,母親給了她超人的才華,但是,她畢竟還是一個傳統的女性,有著賢妻良母的根基,她煮的花生羹深得曾家老太太的歡心,她做繡鞋的手藝,連曼娘也不能及,她善良幹練的本質和謙和的態度和處事之道更是嬌生慣養的牛素雲所不能比的。雖然蓀亞不是她的最愛,但是她還是表現出了她過人的寬容和善良,努力做一個賢妻良母,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開始了,就要好好繼續下去,她身上所具備的世俗的智慧也給她在曾家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她孝敬公婆,深得曾太太的歡心,對於妯娌的相處,她也努力做到了和諧,她盡心盡力侍奉丈夫,善待仆人,為人處世都體現出了她過人的才思和智慧,她的身上有著傳統的婦德,正是林語堂所鍾愛的和我們後人所推崇的,娶老婆就要木蘭這樣的。賢良淑德,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妻子。

    蓀亞可以說是木蘭的青梅竹馬,但是他們之間卻沒有那種如膠似漆的愛情甜蜜,隻因為小時候結下了不解之緣,木蘭果然嫁給了蓀亞,對於這個事實,木蘭雖有疑惑,但是受著封建的思想,她還是認為婚姻之事是父母的命令,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對此,她也可以坦然接受,相夫教子。“人生情緣,各有分定”,也正是她和孔立夫的愛情寫照,“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立夫這個進步的知識青年和木蘭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與其說他們是戀人,倒不如說他們是今生的知己,他們之間的情誼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即使後來立夫成了木蘭的妹夫,他們之間堅定的友情還是熱情而真摯的。當她愛情失意,遇見煩惱的時候,她也還是希望能像父親那樣自然超脫,做一個逍遙的人,所以,在她中年的時候,她渴望離開北京的喧囂,到杭州去過一種安靜閑適的農家生活。她想要做個商人的妻子,做個貧民百姓,不求聞達,隻求衣食無憂,過那種男耕女織的生活,當她真正到了杭州的時候,誰能想到眼前的這個衣著樸實的農婦是當年京城有名的才女呢?

    其實她和蓀亞的愛情還是很有基礎的,他們從小認識,而且蓀亞也一直把木蘭當做是自己的小妻子,木蘭對蓀亞也很有好感,所以蓀亞十分珍視他們之間的感情。其實,木蘭真正的初戀情人是孔立夫,她很對孔立夫的喜愛是很單純的,就是那種少女愛情的萌動,那種真摯和執著,孔立夫是先進的青年,他愛木蘭的才華,更愛木蘭善良的心。可是,木蘭盡管喜歡立夫,可是,她也隻能一心想著曾家,畢竟,他已經是蓀亞的妻子,她對立夫的愛情也隻能深埋心底,最後,他們的愛情化為了友情,他們把對對方的愛放在心間,因此更顯得刻骨銘心,這種情愫,雖然沒有相守的機會,但是他們都會珍視一輩子。我想林先生之所以給這個女子娶了這個極富才情的名字,就是得於她爽朗堅韌的性格,做女必如姚木蘭,將最深沉的愛埋在心間,化為最深刻的友誼。

第三者的事件也出現在了木蘭的婚姻中。她讓曹麗華看見了她的寬容大度和獨到合適的處事方法,曹麗華稱讚她,不愧是京城第一才女,她沒有像其他的女人那樣和丈夫哭鬧,和婆家告狀,和父母哭訴,更沒有去痛罵第三者,反而用一種寬容的態度來麵對這個年輕的女子,最後,曹麗華還和木蘭夫婦成了好朋友,她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氣度挽救了這個家庭,這才是才女的風範。現實中,其實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但是真正能有幾個女人可以表現出木蘭這樣的氣度和胸襟呢?

    三:做女當如姚木蘭

    姚木蘭可以說是一個趨近於完美的女子,她的藝術形象的魅力,來自她性格顯示的一種魅力,她色彩斑斕的生命顯示出了她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在她的身上,林先生給她注入了內儒外道的色彩,她從一個天真浪漫的女子變為了一個成熟沉穩的少婦,從有錢人家的女人變為了曆經喪亂的平民,由優雅閑適的富家生活轉為了安逸恬靜的農家生活,她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徹,她記得父親的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永遠占有一件物品,所以她將人間的生老病死看得很透徹,對於哥哥的死和女兒的早逝她的表現也是那麽讓人欽佩,一切世事變遷之中,才顯示出了木蘭無以名狀的偉大魂靈。生死本有命,富貴向來是上天注定,其實我們能做的,無非是好好活著,接受這個事實,木蘭對於父親留下的無數珍寶始終懷著坦然的態度,她始終記得父親的話,“你看這些青銅器,從古到今,換了多少主人,誰知道我們死後,誰又是他們的主人呢?”

    由於受過西方的思想教育,所以木蘭更具有開放的意識和自由的精神,麵對蓀亞的洞房,她隻好放棄對立夫的愛,努力做曾家的賢妻良母,全心全意愛蓀亞,立夫因文字事件被捕入獄,她冒著危險,獨自向司令求情,以自己的才智說服了司令,換來了手諭,她臨危不懼,表現出的氣度和胸襟不是一般的女子能比的,為了愛人,可以不惜一切,但是如果這樣來講,木蘭就顯得有些自私和不忠了,那可以這麽說,立夫是人才,木蘭救回了一個忠誠的愛國者。立夫和木蘭之間的情感不僅僅是單純的兒女情長,而是一種更為深刻,更為感動人心的深情。

    愛女慘死在軍閥的槍下,獨子奔赴抗戰前線,對於木蘭來說,真的是不小的打擊,她用真心愛著家中的每個人,在之後逃亡的路上,她還收養了很多的孤兒,這一切正是她偉大母性展現的時候,她是個寬容人,詩歌善良的人,正體現了她博大的情懷。

    告別了富家女的日子,開始貧民的生活,木蘭覺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孩子們則是朝氣蓬勃的春天,其實生命就是這樣,在輪回之中不停延續,她早就清清楚楚看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所以對於生命之中的平常事,她也不覺得傷心難過了,按照道家的哲學,生命是自然的真理,她一直在父親的道家精神之中尋求幫助和安慰,想要在芸芸眾生中尋找生命的真諦,其實她做到了,她真正領悟到了“道”的箴言和玄妙所在,才體現了傾國才女的氣質。

    木蘭,這個道家的女兒由富家的少奶奶變為了鄉下的婆子,經曆了這麽多,我們才發現,其實是時代給這個女子安排了命運,年輕的時候她尋找山水之樂,逛公園,唱京戲,中年的時候解救初戀情人,支持兒子抗戰,所有的變遷都給這個女子別樣的人生奠定了一係列的基礎,我們從木蘭的命運中也可以看見曆史的興衰和生命的意義之所在,她是林語堂中西審美的結合體,是時代曆史長河中的理想女子。

    其實木蘭的一生,可以用詩情畫意來形容,她色彩斑斕的性格,正是人類典型塑造藝術追求的一種合乎規律的表現她的性格中世俗與非世俗的兩麵,都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她的性格顯示了靈魂的深度,林語堂先生給這個女子傾入的心血是他靈魂渴望的體現,木蘭可謂是文學史上完美女性的高峰之一,木蘭超越於外物的美好品格,正體現了婦女追求美好品質和完美外表和內心的渴望,這個文學形象的塑造可謂給新時代的女性樹立了榜樣,逍遙但不放縱,美麗但不妖嬈,林先生真實的描繪將木蘭推上了中國完美女性的裏程碑。

    木蘭的轉變也顯示了現實的轉變,曆史的長河滾滾東逝,我們都在曆史的長河裏奔走,我們也在成長,在變化,木蘭身份,性格,價值觀的變化都深刻體現了這一點,人類也要求改變自身,改變人類的價值取向,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甚至是改變靈魂和曆史的真實,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們希望能將一切美好的品質都賦予給這個人,就正如我們的理想,但是想象,如果一個人都是優點,處處都是完美的所在,那麽將是多麽可怕的事情,藝術創作追求的是真實的視覺感和心靈的覺悟感,木蘭,給了我們正是心靈的覺悟,她的轉變,既符合曆史的進程和時代的變遷,也符合社會和現實的改觀,富家的小姐,轉為抗日的支持者,美麗的少女,轉為沉著的少婦,這一切,都是林語堂先生智慧的精華和藝術的魅力所在。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做女當如姚木蘭(轉)
  • 時間的灰燼 --- 關於失去的故事
  • Bestest Friends
  • 惟有相信,才有可能 --- 林燕妮
  • 最美的詠歎調 -- Casta Diva
  • 所有跟帖: 

    好文,謝謝好介紹。結尾更為難得。周末愉快:)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9/2010 postreply 23:47: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