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Wisewind
2010年4月4日
在中國古代的哲人先賢中,莊子(莊周)是一個比較有趣的人物。
莊子與老子(李耳),雖然同為道家思想的鼻祖,但他不象老子那樣,整天在說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類玄而又玄的話。
莊子也不象儒家學說的宗師,“聖人”孔子(孔丘)和“亞聖”孟子(孟柯)那樣,整天板著臉教人怎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莊子喜歡說故事(寓言),借故事中的人物來宣揚他的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
思想,來詮釋他的“道”。比較著名的故事有:
《莊生夢蝶》,說的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在空中飛舞,十分快樂,早已忘掉莊周是誰。一會兒醒來,感到非常迷惑不解,不知道是莊周做
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了莊周?最後終於想明白了:不管是莊周還
是蝴蝶,都不過是“道”的不同階段,是“道”的物化而呈現出來的不同形態而已。
《壕梁辯魚》,說的是莊周與朋友惠施在濠水岸上散步。莊子說:“魚在水中遊來
遊去,是多麽快樂呀!”惠施說:“你又不是魚,怎麽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
你在想些什麽,你也不是魚,自然也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咱們回頭
想想,你問我怎麽知道魚的快樂時,你已經假定了我是知道魚的快樂的,你隻是在
問我是如何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這表現了莊子
的急智和詭辯。
《鼓盆而歌》,說的是莊周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卻看到莊子坐在地上,
正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覺得太不象話,就說,“你老伴和你生活了一輩子,現在她
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卻還要唱歌,這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她剛死的時候,我哪能不哭呢?但想想人是由‘氣’變來的,‘氣’本來存在於混沌之中,連
形狀都沒有。後來變化成形,最後轉化為生命。現在她又由生轉化到死,但還沒有
還原成‘氣’,我卻哇哇痛哭,這不是沒有看透生命現象嗎,所以就停下來唱歌了。”這體現了莊子“形而下”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包括人
的生死,不過是事物在運動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式而已。
但是這些都與“道”的哲學意義有關,與尋常百姓的生活相距未免遠了點。
莊子的另外兩個寓言,說的卻是男女之間的情愛。其中一個,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
的精神層麵影響非常深遠。
這個寓言是《莊子 .外物》所說“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掬以濕”。意思是,兩
條小鯽魚被困在幹涸了的車轍裏麵,為了延長對方的生命,兩條鯽魚互相用自己
的唾沫去滋潤對方,又抱在一起以保持身體濕潤。
在這裏,莊子沒有說明兩條小鯽魚的性別,但人們認定它們是一對夫妻,並且千百
年來被這對夫妻在困境中以生命互相扶持的精神深深感動!
於是,“相濡以沫”就成為夫妻恩愛,共克時艱的最佳寫照!
甚至,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相濡以沫”既然是夫妻恩愛的高度體現,就理
應成為夫妻生活的常態!
正因為如此,莊子的另外一個寓言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莊子的另一個寓言是《莊子·大宗師》所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對於兩條小鯽魚來說,被困在幹涸了的車轍裏麵,為了延長對方的生命,不惜
犧牲自己,用自己的唾沫去滋潤對方,(這樣偉大的愛情)固然令人感動!但是如
果有幸能夠擺脫這個困境,重新回到江湖中去,在那樣廣闊的水域中快樂地生活,
豈不是更好嗎?就算那時雙方都把對方忘記了,又有什麽關係呢?
在這裏,“相忘”與中國人傳統的愛情觀念相悖,於是,莊子的這則寓言就被人們
故意遺忘了。
千百年來,人們高度讚揚“相濡以沫”這種美德,不僅僅因為它是夫妻倫常中至高
的美德,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亂世遠多於治世的中國,多數人往往隻求溫飽而竟
不可得!其處境與“涸轍之鮒”何其相似!在這種情況下,“相濡以沫”竟然成為
維係家庭穩定的條件和對夫妻雙方的道德訴求!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可看出,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並
不是說“相濡以沫”這種行為,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記”這種行為好。
莊子真正的意思是說:在涸轍之中,即使相濡以沫,最終仍不免幹渴而死這種“命
運”,不如有幸回到江湖中去,快樂地生活,哪怕最後互相忘記了對方這樣的“命
運”,對夫妻雙方來說要更好些!
其實我們想象一下:對於兩條小鯽魚來說,被困在幹涸了的車轍裏麵,本來已身陷
絕境,在自己的生命行將結束之時,還要主動用自己的唾沫去滋潤對方,這樣的愛情,美則美矣,但是,這種美,是淒涼的美,是殘忍的美,是帶著淚光血色的美!
如果還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寧可不要這樣的美!
這個更好的選擇,對於魚類是回到水草肥美,波光瀲灩的江湖中去。
對於人類就是建設和開創符合人性需求的治世盛世!
哲人莊子沒有說到,兩條小鯽魚重新回到江湖中去,也可以不必相忘,而仍然相愛
相守!
而我,要衷心祝願天下的夫妻,永遠生活在治世盛世!
並且永遠相愛相守,相扶相攜,不離不棄,莫失莫忘!
---End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