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學說“究竟”有何主張?

來源: 英二 2010-02-21 07:58: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91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英二 ] 在 2010-02-23 10:52:5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學說“究竟”有何主張?

傅佩榮,祖籍上 海,1950年出生,台灣輔仁大學哲學係畢業,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宗教哲學。台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2009年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並開展了一係列國學演講,引起了熱烈反響。

人們把孔子稱作“至聖先師”,認識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進而身體力行,努力實踐他的教導,盡到承先啟後的責任。這不僅是個人的身心安頓所需,也是社會穩定發展,文化賡續創新的契機所在。

由 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學說“究竟”有何主張?它對現代人還有指導作用嗎?首先,它在曆史上的際遇十分複雜,從西漢董仲舒倡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就受到統治者的青睞與利用,成了安定社會的主導思想。兩千多年的專製政體可以用“陽儒陰法”一詞來描述,表麵打著儒家的招牌,裏麵采取法家的手段,等到國家陷入困境,就把責任推給儒家。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詮釋,為了配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閉的教條,也就不足為怪了。

於是,一般人對儒家的刻板印象是:重視群體和諧而忽略個體差異,講究人情麵子而忘了真誠坦蕩,最後淪為不講道理的三綱五常與不分黑白的醬缸文化。像這樣的儒家難免讓人望而生畏生厭。但是,這是儒家的真正內涵嗎?這是孔子立說的原始精神嗎?答案顯然並非如此。

其次,現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導及全球文化交融交鋒的大趨勢下,變得既豐富又複雜。我們身處其中,容易覺得盲目而茫然。許多學者以“後現代主義”一詞為其卷標,意思是:沒有任何觀點可以免於受質疑及被否定,由此形成價值中立或“隻問事實不問價值”的現象。這種接近虛無主義的態度,正是人類心靈的最大挑戰。針對這種處境,孔子思想能夠提出什麽解藥?如果經由深入研究,發現儒家學說可以救治人類的時代之疾,那將不但是我們中國人的幸運,也是全人類的幸運。

這是將依序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孔子的言行都有精準的見解與示範,且略說大概。


個體與群體

分析中國人的性格,“群體”的作用遠大於“個體”。是個客觀事實,但如果回溯於儒家的起源,向孔子請教的話,就會察覺孔子的觀念是兼顧群體與個體,並且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的。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認為實踐人生理想的主動力量在於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族群與貧富差異的,所以在得悉家中馬廄失火時,他的當下反應是“曰:傷人乎?不問馬。”因此推崇孔子為人文主義者,說他具有人道情懷,乃是合宜的判斷。

孔子的核心觀念是“仁”,而“仁”字“從人從二”,自然不離人我之間的互動關係,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分辨:孔子是否注意到道德行為的主體是個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 方麵,孔子對人的期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裏的“己”顯然是指個體而言,君子與學者應該有此自覺。另一方 麵,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話語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為何需要強調 個體呢?因為不論群體如何相處,道德價值的主體必須是個人,並且是真誠的個人。有真誠才有 動力,也才能從事道德實踐,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若不真誠,又如何可能“欲”仁?同時這個“我”自然是就個體而言的。

這 種真誠而主動的個體將會表現讓人驚訝讚歎的力量,在《孟子》書中有一段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 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那是孟子引述曾子所轉述的孔子之語:我若反省自己, 發現自己理屈,那麽就算麵對平凡百姓,我不覺得害怕嗎?然後,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理直,那麽就算麵對千人萬人,我也向前走去。

話中的“千萬人”不是指群體嗎?群體若是表現偏差的觀念與作為,“吾”這個個體不僅毫不妥協,並且要擇善固執、起而對抗。孟子由此發 展出“大丈夫”的人格典型,其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問:天下還有比這句話更能顯示個體的尊嚴與獨特價值的嗎?

儒家思想重視個體,其重點不是今日社會的人權,而是肯定:每一個人在道德實踐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殺的尊貴價值。這也是孟子所謂“人人有貴於己者”的意思。

在 分析中國人的性格時,會發現“群體”的作用遠大於“個體”。這也許是個客觀事實,但是如果回溯於儒家的起源,向孔子請教的話,就會察覺原來孔子的觀念是兼 顧群體與個體,並且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的。孔子的觀念對於現代人生仍然深具啟發性。道德 行為的主體是個人,而道德實踐的條件與效應則不離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由個體的真誠出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廣開來。


羞恥心與罪惡感

罪惡感源自個人麵對上帝時的特殊心態,因此它的最大挑戰是不信上帝。羞恥心源自個人麵對社會標準或個人良知的要求。如果隻看社會標準,個人很可能變得世俗化、功利化、空洞化、而這也正是當前社會的一大危機。

就人的現狀而言,中西方的文化都強調修養是不可或缺的。為何需要修養?因為人性並非生而完美。關於“完美”的判斷,是不能脫離一個參考標準的。以主導西方 文化的基督教為例,其教義中談到人的“原罪”。他們相信上帝是完美的,人在麵對完美的上帝時,不免自覺其“罪惡感”,然後隻有憑借虔誠信仰與真心懺悔才有可能獲得救贖。這種罪惡感對 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重的。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說:“許多人因為罪惡感而犯罪。”這句聽來像是顛倒的語句,其實充分反映了西方人由其宗教所塑造的心靈狀 態。

如果說“罪惡感”是個體在麵對無限完美的上帝時所自覺的無能與卑屈,那麽“羞恥心”呢?羞恥心是個體在麵對“群體”所要求的標準時所自覺的不足與慚愧。個人不能脫離人群社會而生活,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行禁忌與評價係統,那麽當一個人自己覺察或者被人指稱未達此一要求標準時,就會產生羞恥心。

問題在於一個社會的言行標準是否正確?這個問題涉及政治、教育、輿論所形成的社會風氣。譬如,“笑貧不笑娼” 是偏差的風氣,但同時也是一部分客觀的事實。那麽,要如何導正類似的風氣呢?在進行導正工作時,誰又有權認定自己代表了真理呢?

在孔子看來,這裏應該考慮的是雙重挑戰:一方麵,每一個人都要有羞恥心,努力朝著社會標準去行動。這時所謂的標準體現於禮儀與法律。孔子顯然認為禮儀才是正途。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至於讀書人,孔子的期許是:“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 恥也。”至於如何判斷邦之有道無道,則是另一問題。

另一方麵,羞恥心還有向內自省的層次,這就涉及真誠覺悟自身言行了。若是 自身言行不一,則是可恥的,若是與人相處而表裏不一,也是可恥的。讀書人的首要條件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在此,“行己有恥” 當然是出於高度的自我要求。 到《中庸》,又把恥與“勇”聯在一起,“知恥近乎勇”。在這一方麵,羞恥心來自真誠麵對自己的內在要求,其判斷標準不再局限於社會規範,而是回溯到心的根源,直接麵對儒家所信仰的“天”了。正是因為如此,孟子在談到人生三樂時,會強調“仰 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種兼顧天人要求的羞恥心是值得我們深入理解的。

在比較中西文化時,如果由“羞恥心”與“罪惡感” 這兩種角度去省思,可以得到什麽啟發呢?以罪惡感來說,它源自個人麵對上帝時的特殊心態,因此它的最大挑戰是不信上帝。一旦不信上帝,即有可能陷入道德虛無主義的困境,然後就會出現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說中所擔心的大問題:“如果上帝不存在,我為何不能為所欲為?”

再以羞恥心來 說,它源自個人麵對社會標準或個人良知的要求。如果隻看社會標準,個人很可能變得世俗化、功利化、空洞化、而這也正是當前社會的一大危機。若是回溯孔子的原意,則不能忽略個人良知,而以符合天命所要求的無限完美為目標。個體的生命價值完全體現於他自覺對人群的責任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同時他的誌向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天命與兼善天下,亦即“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的人生目標。真正的羞恥心應該帶人走向孔子所描述的這種誌節。


悅樂精神與憂患意識

人生理想除了“止於至善”還能有其他選擇嗎?一個人隻要走在這樣的正途上,不論他的遭遇是窮達順逆,都不影響內心的喜悅與快樂。孔 子心目中的仁者,須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為其奮鬥目標,而這項目標所帶來的永恒而無限的壓力,正是憂患意識的來源。

孔 子所創始的儒家,總是顯示中庸之道。這種中庸,並非靜態的不偏不易,而是充滿動態而均衡的力量。就個人的生命而言,真誠與否是個關鍵。隻要真誠,就會由內心產生自我要求的力量,敦促自己主動去行善避惡。這種觀點可以用“人性向善”一詞來槪括。“向”代表力量,“善” 則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於 是,站在“人性向善”的基礎上,人生之道自然就是“擇善固執”,而人生理想除了“止於至善” 還能有其他選擇嗎?明白這個道理並且努力實踐,無異於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性,由此孕生的心得正是“悅樂精神”。一個人隻要走在這樣的正途上,不論他的遭遇是窮達順逆,都不影響內心的喜悅與快樂。孔子描寫自己 “飯疏食, 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肯定顏淵的傑出之處在於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到了孟子,依然不忘這種人人皆可獲 得的快樂,並且具體歸結其契機在於真誠。他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個人若想快樂,則對萬物一無所求,隻須反省自己,覺察自己做到完 全真誠。這還是人生之至樂呢。孔子說:“君子坦蕩蕩。”成為君子,是人人皆有同樣的可能性的,全看自己是否立誌而已。

不過, 如果把“善”界定為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就不能避免一種情況,亦即儒家總是懷著憂患意識。即使像堯與舜這樣的聖王,在麵對“修己以安百姓”與“博施於 民而能濟眾”這樣的理想時,仍然會覺得自己力有未逮,亦即“堯舜其猶病諸”。孔子心目中的仁者,須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其奮鬥目標,而這項 目標所帶來的永恒而無限的壓力,正是憂患意識的來源。

孟子說得更為直接:“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敎,則近於禽獸。”這正是人 類的狀況:若無教育,或者未受適當教育,則百姓的表現是與動物相近的。這種觀點顯然與“人性本善”毫不兼容。君子所擔心的即在於此。天下若要安定,須由先 知先覺之士發揮其責任心,用以啟迪後知後覺之人,再由此形成優良的社會風氣,大家一起走向人生的光明坦途與幸福之道。

孟子在 揭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這段大道理時,結論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在憂患中可以生存下去,在安樂中卻難免於滅亡。憂患是雙方麵的:自己是否擇善固執、日進於德?自己是否“與人為善”,是否偕同相關的人 (包括依自己職責而有互動關係的百姓) 一起走向善途?

《中 庸》認為 “天地雖大,人猶有所憾”。《易傳》指出“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儒家觀念。其背後對人性的見解,並非宋儒 (以朱熹為代表) 以 來所謂的“人性本善”,而是我們今日重新詮釋的 “人性向善”。由於人性隻是向善,所以人生必須擇善固執。由於善是指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此一關係要求我自己在力求完美時也要協助別人如此。“別人”一詞包括由近及遠的天下所有的人在內。如此一來,儒家的憂患意識就成為人生謹言慎行、修德講學、立人達人、 兼善天下的動力來源了。

悅樂精神與憂患意識在表麵上似乎有些矛盾,其實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有悅樂而無憂患,則人生若非局限於狹隘的利己,就是浮遊於表麵的享樂;有憂患而無悅樂,則人生又將懷憂喪誌,患得患失,徒勞無功而苦不堪言。儒家能夠兼取二者,使人在悅樂之時心存憂 患意識,在憂患之中又能保持悅樂精神。如此方可 “知其不可而為之”,繼續以充分的信心與昂揚的鬥誌向著人生的理想前進。我們能夠把握上述原 則,在麵對現代人生的考驗時,自然比較容易體會君子之道,“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然後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沒有人是生而完美的,也沒有人不可能走向完美。“完美” 一詞在今日 看來,包括“幸福”在內。其根苗在於人性,其花果則展現於多彩多姿的人生。多樣的選擇往往讓人無所適從,這時所需要的是一套通情達理、取精用宏的價值 觀,而孔子所始創的儒家思想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兼顧《尚書》所謂“正德、利用、厚生”三方麵的要求,啟示我們由真誠而主動行善,因行善而造福人群,並 在此一過程中也逐漸修成正果,成就自己的人生功課。

我們學習孔子思想,若能在重視群體和諧時也肯定個體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那 麽在麵對現代社會的風潮衝擊與時尚誘惑時,就不難把持自己的方向。我們在修養自己時,要時時警覺羞恥心,言行不僅合乎社會規範的標準,更要安於真誠的良 知,進而上達無愧於天地神明的境界。我們身為知識分子與為民服務的公仆,總是希望造福百姓,因而難免於憂患意識;這時不能忘記孔子的悅樂精神,不但要苦中 作樂,還要以苦為樂,甘之如飴,因為這一切所成就的也是自我人性的提升與完美。

今天我們紀念孔子,是要學習一套完整而正確的價值觀,使孔子的見解在現代人生得到驗證的機會,讓世人肯定孔子思想對現代人類的重大意義。


所有跟帖: 

學好西學,學到西人的實用主義和厚黑就行了 -pal- 給 pal 發送悄悄話 pal 的博客首頁 (63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08:22:06

十分同意 -紅豆豆- 給 紅豆豆 發送悄悄話 紅豆豆 的博客首頁 (80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0:58:47

虛偽,是亞洲文化的最大問題。你看在公司裏那些 -pal- 給 pal 發送悄悄話 pal 的博客首頁 (99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1:10:08

你說的是人的虛偽, 根理論沒關係 -七彩神仙- 給 七彩神仙 發送悄悄話 七彩神仙 的博客首頁 (97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1:59:19

又錯了 -七彩神仙- 給 七彩神仙 發送悄悄話 七彩神仙 的博客首頁 (174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2:32:49

孔子的聖賢理論就是為奴隸製製造奠基石.要鎮壓,欺騙來維護形象. -澎湃- 給 澎湃 發送悄悄話 澎湃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3:35:45

隻見磚瓦,沒看到建築結構.一句話:儒學就是蓋奴隸製大廈的藍圖. -澎湃- 給 澎湃 發送悄悄話 澎湃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3:29:23

儒家學說兩千多年來盡陪養些傻瓜,軟骨頭,賣國賊不是偶然的 -兒童- 給 兒童 發送悄悄話 兒童 的博客首頁 (444 bytes) () 02/21/2010 postreply 18:18: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