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9年歲末法國電影界的驚喜:電影《音樂會 the Concert /Le Concert》,拉杜瓦西米赫伊萊亞努(Radu Mihaileanu) 導演,於11月4日公映,至12月中旬就吸引了超過150萬以上的觀眾。輿論界稱此戰績歸功於觀眾朋友之間有口皆碑的推薦和讚美... 這部影片的成功似乎來得就是這麽如此簡單 :由一名麵帶微笑和性格開放且擁有發音繞口的名字的導演,拉杜瓦西米赫伊萊亞努(Radu Mihaileanu),加上一個無巨星參與且預算僅1300萬歐元的低成本影片。一個有點近乎瘋狂的故事:影片敘述一位遭受被打壓的交響樂團的指揮,如何重振旗鼓,殺回莫斯科大劇院,並在法國巴黎著名的沙特萊劇院舉行演奏會的精彩和奇遇的故事。放映後隨即刮起了強大的拉杜瓦西米赫伊萊亞努神聖大亨之旋風:人們奔走相告,互傳看後的喜悅的感受。一時間,近75,000套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影片主題)的CD似洪流滾滾般暢銷! 《音樂會》寫了一個傳奇的故事,一個充滿對音樂的激情和愛的奇跡。拍攝電影的過程本身也是充滿叢巒疊嶂的霧靄。撥開雲霧見太陽的驚喜是如何及何時爆發的?有無征兆可言?第一個跡象出現在攝製小組在介紹影片及籌款和票房預測的討論會後。人們站立鼓掌,攝製組成功得到貸款。以後便是場場爆滿和令人驚奇的票房價值。《音樂會》成了近期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 。在這場傳奇故事的後麵,還有誰會摘取這勝利之果實?當然是巴黎夏特萊大劇院!影片最後一刻鍾左右那場蕩氣回腸激情四射的音樂演繹(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就在輝煌和高雅的夏特萊大劇院拍攝的。由於《音樂會》帶來的昂奮刺激,夏特萊大劇院已經毫不費力地把目光瞄準超高的固定票房,這個意想不到的巨型廣告帶來的宣傳效應史無前例。多少俄羅斯人蜂擁而至,劇院天天都像在過節。100多場俄羅斯芭蕾舞劇已將今年上演計劃書填滿。這就更使得巴黎這座文化薈萃之城的俄羅斯風情以更加妖嬈的姿態全方位閃亮登場。
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門德爾鬆的e小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首樂曲當初相當不受世人歡迎,然而曆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在音樂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 第二樂章,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 第三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回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