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曉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嶽曉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1993年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他是國內唯一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現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並受聘但任南京大學、華南[font color=#0000cc]師範大學[/font]、南京[font color=#0000cc]師範大學[/font]等10餘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在心理谘詢、創新思維、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麵做了大量的研究,成績斐然。他先後在國內外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特別是他的《登天的感覺》一書,使國內成千上萬的人對心理谘詢開始有所了解,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此外,他撰寫的《少年我心》、《哈佛熱線》和《批評的藝術》等心理學科普讀物也深受讀者的喜愛。
  學術著作類
  嶽曉東 (1993). 心理谘詢職能、美國大學的心理谘詢情況,張小喬主編:《心理谘詢、治療與 測驗》,人民大學出版社,頁6-8, 134-208。
  嶽曉東 (1999). 第二章:心理谘詢的機理與操作注意事項,第三章:心理谘詢的移情, 與操作技巧, 張小喬主編《心理谘詢的理論與 操作》,人民大學出版社,頁11-25, 52-120。
  嶽曉東、祝新華 (2000).《中小學心理輔導實用理論與技巧》,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科普著作類
  嶽曉東 (1997) . 《登天的感覺》(心理學科普讀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再版7次)。
  嶽曉東 (1997) . 《少年我心》(心理學科普讀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再版3次)。
  吳迪, 嶽曉東 (1997). 《批評的藝術》(心理學科普讀物),江蘇教育出版社。
  嶽曉東 (2000) . 《哈佛熱線》(心理學科普讀物),中國青年出版社(再版3次)。
  嶽曉東 (2003) . 《哈佛讀書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輯本段]嶽曉東最成功的兩次生涯投資
  嶽曉東常說,自己最成功的就是兩次生涯投資。一次,是學英語,一次,就是學心理谘詢。
  1975年,他上高一,對英語產生興趣,決定以後學好英語,到國門外去見世麵。於是,1978年他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係,1982年獲得英國語言與文學專業學士學位。同年,他去往澳洲,堪培拉高等教育學院學習英語教學法,後來又在美國塔夫茲大學取得了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
  有一些轉變發生在這幾年的過程裏,首先,他發現英語隻是一個工具,它本身不能帶給他什麽,然後他漸漸轉向了教育學,大概是為這種工具找一個實際的應用,最後到了心理學?D?D教育始終涉及了人的心理,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本身就包含著對內心的教化。中國古代先哲說“因材施教”,古希臘就有氣質論來區分歸類,據他自己說,最早的興趣就源於此。這並不出奇,一個很早就對自己的人生發展有規劃有想法的人,一個對世界對生活有熱情和好奇的人,自然會有興趣研究自己和他人。嶽曉東說進入心理學領域正是興趣驅動,他天生對心理學感興趣。而與心理谘詢結緣來自那次著名的偶遇。《登天的感覺》前言裏是這樣描繪的:
  “1985年12月5日,我乘坐中國民航CA981班機飛往美國波士頓求學。”
  “在機艙過道上,我遇見一位教授摸樣的長者。我們聊了起來。他是位教授,現在加州的一所大學任心理谘詢的課程。”
  “‘什麽是心理谘詢?’我不解地問。”
  “那老教授說,‘心理谘詢就是要使人對自我感覺良好,猶如登天的感覺一樣。’”
  “出於怎樣可以使人產生登天感覺的好奇,促使我選擇了谘詢心理學專業方向,從而踏入了谘詢心理學的神妙世界。”
  “6年的專業學習和2年的親身實踐,使我漸漸明白了那位谘詢心理學老教授所講的一切。
  不光我自己一再體驗過登天的感覺,我也曾使我的來詢者感覺在登天。我為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專業而感到慶幸。”
  那次飛行是真實的,那次偶遇心理谘詢教授也是真實的,但它們並沒有發生在同一天,嶽曉東卓越的文學天分讓他寫作時靈機一動,把這兩個場景結合在一起,生動地演繹了被啟蒙的動人過程。
  心理學當時的分支很多,心理谘詢在那個時代並不熱門,嶽曉東卻覺得有前途,他的理由是,社會越發達,人就越關注自我。他預測心理谘詢的發展將與國家的發展成正比,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已經在這個過程之中,而將來的中國,也必將遵循一樣的規律。
  1991年,嶽曉東回國考察環境,順便想找找有沒有合適的工作,在東單接近大使館的地方,他找到了東四十條裏的一個小四合院,覺得那裏僻靜隱蔽,很適當開設心理谘詢室。這件事最終沒有成功,所以畢業後的嶽曉東去了香港工作。
  當時西單有一家聲譽不錯的心理谘詢室,嶽曉東打聽到主辦人叫郭念鋒,是一位在當時的心理學領域已頗有盛名的學者。後來郭念鋒成為華夏的首席專家,跟華夏心理攜手推進了心理谘詢師的職業化進程。2004年的心理學大會上,嶽曉東與蓬勃發展的華夏心理結緣,進而在2007年初成為華夏的特邀專家。有相同誌趣的人兜兜轉轉一番,仍是會凝聚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很奇妙的事。
[編輯本段]嶽曉東人生感悟
  有些挫敗在所難免
  1997年,摩根士丹利前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曾預測香港樓市將下跌,幾個月後,香港樓市果然崩潰。可惜的是,嶽曉東雖然是哈佛的心理學博士,卻並不太懂得經濟學,他跟普通大眾一樣,對當時越來越熱的樓市盲目中帶著一絲狂熱。“那個時候,一有樓出來,就有成堆的人去排隊排號,排到的號還要抽獎,抽中的才能去買。”當時在香港工作了幾年後有了些積蓄的嶽曉東,懵懵懂懂地參加了一次排號行動,意外的是(更應該說不幸的是)那一次居然抽中了他,這在當時是讓人嫉妒的超級好運,沒有任何理由不買,所以,他買了,付了首期,餘下的在銀行貸款。對於他這樣一位有高級職業的人來說,自住也好,靜待升值也好,買個樓,並非什麽太大的負擔。
  但經濟權威的話應驗了,香港樓市不爭氣地垮了,到現在嶽曉東也沒有十分搞清楚,為什麽把樓花拋掉後,自己還倒欠銀行的錢,總之人迫不了形勢,而總是形勢來迫人,樓市不知猴年馬月才會複蘇,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拋掉是唯一辦法,沒有任何理由不拋,於是,他拋了,房子被收回,還欠銀行一小筆錢,後來慢慢才還清。為此,被家人責備。“你白上了大學了,你白學了那麽多知識了!”嶽曉東模擬家人對他的指責,然後自己委屈地加上一句,“我學的可不是經濟學啊!”
  如果說這次投資失敗的經曆使嶽曉東授柄於家人,損失了200多萬固然心痛,固然會在各個關鍵的時刻被家人拎出來說辭,但比起另一件事來說,畢竟還不算什麽大的挫敗。而身為一個心理學博士,從事著號稱與人類心靈最接近的職業,分析過無數的幽微人性,幫助過無數的人走出困境,卻無法擁有一段讓自己滿意的父子關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嶽曉東隨身帶著孩子們的照片,大一點的姐姐和小一點的弟弟。黑頭發的小男孩有著清晰的麵部輪廓,倔強探究的眼神,酷似父親。照片裏四歲的小童如今已是一名初中的學生。“我在家裏沒有權威。”嶽曉東說到這個問題臉上總有一絲自嘲,從胸腔裏發出慨歎,“這是我最大的困惑。”
  在外,他是慷慨陳詞的學者,是剖析人類心理的權威,風趣幽默又平和輕鬆的言談舉止能夠感染很多人,回到家裏,卻“武功全廢”。因為學心理,了解兒童的心理進程,所以平時注重民主,管教方式溫和,想要培養孩子們的自我約束力,他不想做一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嚴父”,希望給兒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和意識上的啟迪,希望受到兒子的崇拜和重視,成為兒子的良師益友。可惜,事與願違,這些看上去非常好的做法卻沒取得好的成果。在兒子眼中,他也許隻是一個工作繁忙,行色匆匆的父親,偶爾溫和的隻言片語並沒有太多的分量。
  “關係決定了無能。”這是嶽曉東痛定思痛的結論,“所以我提倡‘交叉教育’,‘易子教育’。為孩子找教父教母,大家都教育別人的孩子。”
  說到他的“易子理論”,嶽曉東很振奮,“真的,我這個教育理論是有道理的,它的原則有三,一,距離產生美,二,尊重就是力量,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