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理論淺談
不光是美術,很多行業,甚至家居,都要運用色彩知識。色彩和彩色是不同的概念,色彩是由於光、固有色和環境色綜合作用形成的,而彩色則是指物體的固有色。那麽,什麽是色彩關係及其變化規律呢?我們都知道,自然界任何物體都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之內,相互聯係相互製約。色彩也是如此,任何有色物體也都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之內,它們的色彩也必然與周圍鄰接的物體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從而形成一定的關係,這就是色彩關係。它的變化規律就是固有色與條件色的對立統一規律。要學好色彩並不容易,即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也需要大量的應用練習。首先我們從色彩的形成規律談起。色彩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光、固有色和環境色的相互作用,我們熟知的單一的明度、色相、純度隻是色的因素,在它們之間有著不可缺少重要的一環,即環境,所有的色彩都應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中的。
固有色: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說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種顏色。因為自然界是繽紛複雜的,天、地、雲、海、樹、石等,不僅有著不同的形象、質地,而且顏色也是不盡相同的。但物體固有色又不是絕對固定不變的色彩,它隨時隨地都在光、環境色的作用變化,我們作業時認識固有色,是說自然界每一種物體顏色都有其特殊之處,這對我們認識色彩起基礎作用,也就是世界上各種事物具有千差萬別的色彩狀態的內在原因和依據。一般說來,固有色支配和決定著物體的基本色調,諸如黃梨、紅蘋果、青菜,在光源色和環境色的相互影響作用下,它們會改變一些自身的色彩,它們不會因光線投射的角度而產生顏色感覺的變異。
光源色:光對觀察和識別物體是必不可少的,其對任何物體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離開光的作用,固有色就談不上呈現,也就談不上環境色的作用,自然界將變的黯然失色,也就談不上識別各種色相了。在現代科學意義上,我們以反光作為正常識別色彩的光線,自然萬物都要受到光線的照射,吸收全色光中的某些光線,再從中反射出某些光線而顯示出自身的麵貌。無論黑、白、灰,還是紅、橙、黃、綠、青、藍、紫,自然界中很難找出純正的色彩,這是由於固有色的存在和光線的強弱、寒暖、角度、方向以及由此產生環境色的影響而形成的色彩使然。除用科學的方法在實驗室中以外,是不可能看到純正的本色的。色,隻存在於物體固有的顏色相貌當中;彩,則是物體色、光源色、環境色三因素的共同反映。在光源色色光的照射下的物體,色光必須要統治或改變物體受光部分的色彩,光色的強弱,物體離光的遠進,決定物體受光部分色彩的變化程度,這一點在作業時對我們處理色彩極為重要。
環境色:世界是聯係的,沒有任何一件物體能夠脫離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孤立存在,色彩同樣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和製約,因此,環境色被視為決定色彩的第三重要因素。總的說來,白色反射最強,所以受環境色影響也最大,以下依次是橙、綠、親、青、紫,而黑色則由於吸收所有光而不反射任何光,所以反射最弱。一切物體的固有色都不是孤立的,不但受到光的影響和製約,而且受環境色的製約,而且受環境的反作用。我們還清楚以下幾點:表麵光滑或物體間距離近的相互之間的影響交大,而物體的背光部分與受光部分相比受環境色影響明顯增強。下麵談談環境色的幾個主要方麵(1)空間透視(空間色)是一切造型藝術都遵循的透視變化規律,由於物體距觀者距離遠近的不同,也就產生大小不同的透視變化規律。一般來說,我們在觀察時的感覺是近大遠小,視平線以下的東西低近遠高,而視平線以上的東西則近高遠低。同樣色彩也因透視變化發生著變化,諸如紅黃類暖的物體色彩近的變暖而且鮮豔,遠的物體變冷而且灰暗;青藍類冷色物體色彩近的冷而豔,遠的物體變冷而且灰暗,明確這些以後,有利於我們在作業過程中準確把握物體的形與色,以便於恰當生動地將心中之象落實為實際的實體實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主客觀兩方麵:主觀方麵在於人的視覺能力有一定限度,處於人視覺限度之外的物體會變的模糊或消失。客觀上是因為地球上的大氣層含有微小顆粒(灰塵,水蒸氣,空氣分子),所以並非真正的透明,視覺效果會因這一空間的薄厚而發生強弱明暗和模糊清楚的變化。了解以上的應素,有利於我們準確掌握作業要點,從而理想地表現出色彩的空間透視變化。(2)物體質感影響:不同種類的物質,其表麵有著堅硬、光滑、粗糙、柔軟之別,以致感光程度不同,反射光線也產生了有規則和不規則之分。光滑表麵反射出的光按一定方向反射,稱為正反射;較粗糙表麵反射出的光線是沒有一定方向性的,稱為漫反射。所以,表麵質感不同的物體,即使具有同樣的一種色相和相同的固有色, 反映出來的色彩也不一樣。甚至有些表麵過分光滑的物體,會因為反光太強而失去其固有色。也就是說,正常光照下,我們既能看到物體的基本形狀和固有色,又能看到它們不同程度的反光和色彩,對這一點有了明確的認識才有可能真實地表達出多種物體質感和色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在了解了色彩形成的規律後,我們在色彩作業和欣賞一些色彩作品時就可以解釋或明了場麵出現一些效果的原因,不會再提出一些外行的問題。
色彩的色調
視覺藝術中有很多因素(譬如色調、明暗、造型、空間等等)對它的形成能產生重大作用,其中以色調最為突出,色調是優美的、是震撼人心的、是感人的、是潛移默化的,它在作品中能發揮著非常獨特的作用,而它的形成是因為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一、色調的概念。顧名思義“色”是指顏色,“調”是指調子,概括而言就是指顏色所形成的調子。在作品中它是指各物體之間所形成的整體色彩傾向,專業術語裏經常說的暖色調、冷色調、中性色調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還可以具體的有所指:紅色調、黃色調、藍色調、紫色調、綠色調……
二、色調的形成。色彩調子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多的,不僅光線對色調形成發揮的作用很大,就連物體本身固有色和物體受環境影響的條件色對色調的形成也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在作品中它的形成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要善於區分和把握畫麵色調的形成:1、學會整體的觀察和歸類定位的方法,迅速抓往一組物體的基本色調。這種基本色調通常體現在畫麵主體物和主要背景上,而不是次要物體和一些不相幹的物體。主體物和主要背景及它們色彩強弱的對比,對色調的形成在作品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反之,次要物體則是從屬地位,它們中的任何一塊色彩都要從屬於畫麵色調,不能偏離於這種整體的色彩傾向。2、進一步理解畫麵色調的形成,是由於物體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產生的,要找物體間的色彩聯係,去思考任何一種色彩的產生都是有其重要依據的,沒有依據的色彩是不可能出現在畫麵上的,也不可能形成色調。3、色調認知的形成的既是一個感性的過程,又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在這個感性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多看色彩,多看不同的色彩,弄懂畫色彩是畫不同的色彩,而不是畫單色;在這個理性過程中,要可能多地自覺分析色彩的形成,分析色彩關係的產生,分析色調的統一性。
三、特殊技法對作品中色調形成有重要作用。
補色的作用
補色是指在色譜中一原色和與其相對應的間色間所形成的互為補色關係。原色有三種,即紅、黃、藍,它們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單位。三原色中每兩組相配而產生的色彩稱之為間色,如紅加黃為橙色,黃加藍為綠色,藍加紅為紫色,橙、綠、紫稱為間色。紅與綠、橙與藍、黃與紫就是互為補色的關係。由於補色有強烈的分離性,故在色彩視覺的表現中,在適當的位置恰當地運用補色,不僅能加強色彩的對比,拉開距離感,而且能表現出特殊的視覺對比與平衡效果。
我們知道,補色是人的視覺感受所呈現的一種視覺殘象的生理反應。例如:當你注視一朵鮮豔的紅花時,你的視覺會在紅花的邊緣外的背景色彩中感受到一些綠色的成分。當你觀察一杯鮮豔的橙色飲料時,你會發現在這個杯子的投影及邊緣背景上有藍紫色的色彩成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補色現象。它是人的視覺色彩平衡係統所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由於一種純度較高的色彩相對應的相反成分伴隨我們所注視的物體色彩而產生,以此減弱該物體的強烈色彩對視覺產生的刺激。作品中的色彩慨念及原理的運用就是以人的視覺感受與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兩方麵為基礎和依據的。因此,在視覺藝術中,藝術家會主動地運用補色原理在視覺作品中製造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以獲得特定的藝術氛圍。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繪畫大量地運用對比色——補色,納比派畫家的重要代表波納爾的油畫作品更是以補色的對比關係來表現對象的明暗關係,色彩明麗、輕快,充滿光線的跳動感。可見,正確地運用補色會使繪畫色彩作品取得醒目、強烈的視覺效果。
那麽補色主要在視覺作品中所表現的物體的哪些部分發揮作用呢?換句話說,在物體的色彩的哪些部分有補色成分呢?根據人的視覺平衡係統及出現視覺殘象的規律特點,我們把補色現象在繪畫作品中所出現的位置作如下歸納,即在物體色彩關係中有以下幾個有補色成分的部分:以一個深紅色的蘋果為例,在這個蘋果的明暗交接線上、投影的邊緣應當有補色綠色的成分,在蘋果邊緣的四周也應適當有淡綠色的成分混合在周圍的背景色彩中。補色的分離性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會使畫麵的色彩對比明亮強烈,增強空間距離感。這可從印象派以來的外光寫生及靜物寫生作品中獲得這方麵的例證,並加深這方麵的認識和經驗。
在畫麵中,交接線、投影及背景處的色彩裏有紅蘋果的補色綠色成分。這是視覺平衡係統產生的生理現象。這種補色對比在視覺上會加強色彩的對比距離感。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色彩理論淺談 -- 蒙你沒商量
本文內容已被 [ laodie ] 在 2009-12-14 07:27:3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所有跟帖:
• 真正畫畫的時候和你說的這些理論毫無關係。 -哪吒- ♂ (0 bytes) () 12/12/2009 postreply 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