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2012》(ZT)

凍蒜發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56fab0100fiat.html

多年之後終於再一次走進了電影院,沒禁得住誘惑,看了《2012》。看電影本來就是消遣,不過鑒於這個片子引起的某些恐慌和爭議,咱也來把玩一下。

要論災難大片,好萊塢創意無極限,把人類可能發生和遇到的災難都拍了個遍。從天災到人禍,從外星人到自然以及地質,地球應該毀滅無數次了。如《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丹特峰》(Dante’s Peak)、《龍卷風》(Twister)、《地火危城》(Volcano)、《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泰坦尼克》(Titanic)、《地心》(The Core)到《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等不一而足,隨著高科技特效的加入,更加逼近“真實”,也就難怪嚇壞了一些觀眾。

《2012》集各種災難之大成於一體,算是幾十年來災難片的總結和終結版。故事情節屬於老套子,仍舊是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拯救全世界,加了些新元素而已。針對具體情節做點兒另類的解讀。

首先查看了一下美國的政府機構組成,發現美國居然沒有大部分國家都有的“文化部”。或許是美國曆史太短,不足以成立專門的“文化部”,亦或是300年前歐洲的不堪忍受宗教迫害逃到美洲大陸的早期移民本身就是沒有機會受教育的非精英分子,他們接受了印第安人的熱情接待反過來又大加滅殺“恩人”,剛剛過去的美加獨有的“感恩節”多少有點諷刺。印第安人祖輩生活的地方成了歐洲列強的“發現新大陸”,這種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上的蔑視至今仍在傳承,絲毫沒有改變。現在的印第安人成了博物館式的招牌,成了美國主流社會為了顯示多元文化的一塊遮羞布。號稱自由平等博愛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白人們有曾對他們的老祖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有過一點懺悔嗎?哥倫布真的還是那麽偉大嗎?幸好他的船風向錯了,不然要是真的到達了夢想中的東方,他們會怎麽描述咱們的天朝?

美國沒有“文化部”,可是美國的文化卻橫掃全世界,它的功勞當屬好萊塢。美國人不敢宣揚他們的黑奴史,不敢宣揚他們的毀滅印第安“成就”,而工業革命給美國人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從20世紀初福特T型汽車的流水線生產為標誌,美國開始引領近現代的風潮。美國的政治製度和價值觀體現在生活方式上,而生活方式作為文化皆由好萊塢的電影向全世界傳播。美國的高樓大廈,美國的大汽車,美國的大房子,吸引了無數地球村的村民奔向“自由”之地,冷戰時期尤甚。由此看出,美國的文化是一種現行的動態的及時生活方式,它搭載著價值觀,要想擁有美國的生活方式,就要接受美國的價值觀。有了美國的價值觀也就能創造那樣的生活方式。好萊塢當然不是文化部,但它跟美國CIA的聯結也是慎密的。它是美國政府的“白手套”,以極好的包裝潛移默化地傳導了以生活方式為主體的價值觀。這一點全世界無能出好萊塢其右者。

好萊塢並非純粹的娛樂圈,它從來沒有跟政治分離過,不管是否自覺自願。文化是為政治服務的,這不僅僅是文革語言。或許像歐洲和中國、埃及都有足夠的純粹曆史和文化可以為之驕傲和自豪,但美國沒有。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在美國橫行,卓別林含冤被迫遠走瑞士。再看看李察吉爾等人對西藏的特殊情結,斯皮爾伯格對蘇丹達爾富爾的“同情”等等,對於意識形態上的冷戰思維好萊塢都首當其衝。好萊塢一直扮演著美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先鋒角色,有時為美國政府的政策美化修飾包裝鋪路,有時也間接影響了美國的政策製定導向。但無論如何,將美國作為世界唯一救世主的形象不斷灌輸給民眾是不變的主軸。

所有的大災難都是美國人首先發現,而且大都是美國的普通百姓。這些百姓幾乎都可以直達天聽,指導美國政府來拯救全世界。其一,它顯示了美國是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家;其二,美國社會能夠造就全民英雄,人人都有十八般武藝;其三,美國政府不是“威權體製”,是開放性政府,能夠接納平民的參與。美國政府在災難麵前大都不那麽重要,所以美國總統要麽軟弱,要麽固執,要麽就被犧牲。但是,對於不同的膚色總統,還是有一些差別。《空軍一號》裏哈裏森福特飾演的白人總統是個獨膽英雄,而後來出現的黑人總統就沒那麽好運了。《後天》、《2012》黑人總統的下場都是犧牲,黑人總統可以有人性的光輝和偉大的人格,但似乎不那麽睿智,免不了一死,恐怕多少反應了好萊塢對於種族和膚色潛意識裏的複雜心態。

當然,好萊塢也不是那麽不堪。至少在種族平等和黑人領袖方麵影響美國民眾有所建樹。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高漲的時期,馬丁·路德·金呼喚夢想,在他遇刺後的1972年,好萊塢第一次推出了出現黑人總統的電影《The Man》,在不可能的年代釋放出了一種可能,可謂勇氣極佳。南非的種族隔離直到90年代才破除。不知道那個年代的美國民眾對於影片中的黑人總統有何感想。或許那隻是一種虛幻而非現實,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精神慰藉,是一種由上而下的“賜予”,對於白人主流社會無傷大雅。也可能是一種“皇帝的新衣”,連黑人本身也沒有什麽“光榮”的感覺。1998年摩根·弗裏曼(Morgan Freeman)再度於《彗星撞地球》中擔任了美國總統。接著,黑人總統在災難片中不斷湧現,直到奧巴馬真正成為了現實中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誰能否認好萊塢在長時間對於影響一般美國民眾在“開始接受” 和“慢慢習慣”黑人總統方麵的“無心插柳”或是“良久用心”呢。

冷戰結束了。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蘇聯,好萊塢所傳播的美國生活方式吸引了無數曾經的敵對陣營裏的日常百姓,原來生活可以那樣過。裏根成了冷戰的英雄和最後勝利者。

國際新秩序似乎應該一邊倒地朝向美國和有利於西方的一端。911改變了這一切。這次出頭的是“阿拉伯的勞倫斯”,而且是真正的第三世界的阿拉伯人。本·拉登成了另類個人英雄主義的代名詞,他挑戰的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強權,是珍珠港以來美國受到的最嚴重的傷害,物質上和心理上的。

與此同時,所謂新興經濟體(emerging economies)脫穎而出,成為世界新亮點。巴西、俄羅斯、中國和印度,這些地區性大國隨著各自經濟實力的發展逐步增加了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可惜結構性因素沒能使“金磚”被擦亮,在金融海嘯麵前顯示了其固有的脆弱性。俄羅斯的石油、印度的軟件經濟在抵抗金融危機方麵顯得過於單一性。巴西拿到了南美的第一次奧運主辦權,它同時麵臨著內部安全環境的挑戰。石油作為唯一的生存和外交利器,是俄羅斯短時間內無法自我掌控的。印度作為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它的穩定不是靠民主,而是依賴持續千年的種姓製度。因為有種姓製度的陰霾繼續發酵,印度人大多數“自覺”接受曆史的宿命,所以不革命,所以幸福指數還不低。這些國家無力改變固有的曆史和現行經濟結構,卻也不甘被“忽視”。中國的崛起世界矚目,“中國模式”不管你喜歡與否,它使中國在30年裏走過了西方國家百年的經濟發展曆程,還將必定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奧巴馬承諾“不謀求遏製中國”,要在全球性議題上全麵與中國展開合作。中國靠的是什麽讓一直獨霸全球的美國作出了姿態調整?當然是經濟實力。巴西有潛力,但規模有限;俄羅斯的石油美國不需要,隻能靠核武與美國周旋;印度的經濟發展不是以惠及全體國民為目標注定了難有大作為,隻有那點價值觀遮門麵,還窮兵黷武。

好萊塢與政治的關係一直就是剪不斷理還亂,它是美國政府或是美國政策的最佳美容師和公關橋梁。在外部看來,好萊塢所展示的是美國的生活方式,而美國生活方式就是美國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美國以外的人想得到美國的認可,特別是代表好萊塢的奧斯卡的認可,那將是一種“光榮”。《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是英國導演在印度演繹的美國式的“夢想成真”,這樣的“光榮”實在不敢苟求。如同《2012》的救世方舟在中國製造,可方舟的真正操控著還是美國人,中國隻不過是又一次“代工”而已。奧巴馬的首次“國宴”不過是美國總統的“政治酬傭”party而已,卻讓印度人感受到了“光榮”!那位可憐的尤裏,從名字上看是多麽俄羅斯,靠打拳暴富,還帶著些黑手黨的意味,自私和耀富。美國人把發現末日災難的機會讓給了印度,但那哥們最後還是被大海嘯無情地吞沒了。

查理才是“我是王成,向我開炮”(《英雄兒女》)式的英雄,他不斷地live報道,並享受其中的快感,在即將到來的災難麵前沒有畏懼和退縮,恪盡職守,直到最後一刻。

西方人,包括美國人在內,對於西藏的情有獨鍾可見一斑。二戰期間,希特勒不也認為控製世界的某種能量就藏在西藏而秘密派遣黨衛軍多次入境尋覓嗎?西藏是西方人多少年來的神秘境地,是心靈的香格裏拉。60年後,好萊塢再次把最後的希望放在中國西藏就是西方人那種思緒的延續。傑克森一家在冰川上巧遇年輕藏人開著的貌似美國皮卡的破車,讓人不禁想起《虎口脫險》電影裏修道院的勇敢嬤嬤開著同樣的舊卡車帶著英軍飛行員逃亡的情節。

中國人救了傑克森一家?怎麽感覺走的是旁門左道,還差點葬送了他們。片頭“2012”出現前川震的場麵配了一句沒有英文字幕的中文話音,說的是“國家會救你們”之類的話。這是對中國現狀的陳述還是另有語意?

空軍一號沒有搭載黑人總統,因為他與美國人民玉石俱焚了。世界最大的烏克蘭製造的安東諾夫-225型運輸機卻像是遊戲機般被西方人輕鬆駕馭,是接納烏克蘭加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暗示?

隻有生活方式沒有曆史文化感的美國人把“蒙娜麗莎”扔進了瑞士山洞,卻把隻賣出了500本的小說《告別亞特蘭蒂斯》當作了世界最後的文化遺產留給後世。

方舟隻帶走了同盟國的元首和首腦,比如親美的德國女總理,可是對於身穿阿拉伯長袍的幾個人發出了質疑聲。美國人強調安排登船的都是基於人力遺傳基因的考慮,選擇的都是最優秀的人種。言外之意,那幾個阿拉伯大亨如果不是出錢支持建造方舟,是沒有延續優質基因資格的。這麽公然的種族蔑視,沒有人譴責嗎?

《2012》就是一部電影,或許不該有這麽多過度的對號入座。但是,世界上任何的事物根本就不會有單純的獨立存在。

這個世界如果真的沒那麽複雜就好了。

所有跟帖: 

看一部電影能讓你聯想這麽多也算是不虧了 -五嫂- 給 五嫂 發送悄悄話 五嫂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3/2009 postreply 16:43:27

哈哈哈。。。笑噴了。哈哈哈 -勤快的貓- 給 勤快的貓 發送悄悄話 勤快的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3/2009 postreply 18:44: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