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敗補償”的心理學看阿Q

來源: christian2007 2009-08-31 20:54: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836 bytes)

題目之所以:

提到阿Q,普遍上人們腦海中的思維定式是:

1.    Q之所以典型,在於他的病態性格。

2.        Q的畸形性格是一個病態社會的產物。

3.     透過阿Q,作者寄望能激發讀者去思考並帶來社會的改變。

這種思維定式的潛台詞是:阿Q的病態性格令人厭惡,但壓縮出阿Q的病態的那個社會才是罪魁禍首!阿Q本身並無力察覺到這隻擺弄他命運的“無形之手”,他的一生,仿佛是場被“注定的悲劇”。

但是,阿Q的命運真是“鎖定”的嗎?若阿Q不是活在農村,而是活在當時中國沿海如北京、上海這類的一些大城市裏,他會有多少種可能性?或說阿Q隻要有一點如《孤獨者》中魏連殳那樣的嚎叫的性格,他又能否打破那靜悄悄施加在他身上的咒語,活出另一個精神麵貌迥然不同的阿Q來呢?本文嚐試從“失敗補償”的心理學角度再思阿Q病格的注定性的問題。這種思考的可能性價值,在於它可能提供一種作為人的奮鬥的啟發。

鑰句:自卑情結 失敗的補償  虛假的優越感 

Q這個人:

Q首先是個人。不論他活在清末民初或當今,在生物學意義上,他就是個人!既然是個人,凡人應有的基本成長過程、基本欲望,阿Q都有。這其中,包括阿Q 也是從兒童成長起來的,因此,阿Q與所有人一樣,免不了也有自卑情結的積累。因為兒童身體弱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必須仰賴成年人才能生活。因而,打從兒童時期開始,人在心理上就意識到了自卑感。自卑感表現為一種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人們是無法長期忍受這種自卑狀態的,因而至終就會采取某種行動,以期補償,並通過這種補償,解除自卑感。

細讀阿Q,會發現阿Q身上就有這種強烈的自卑情結與補償的掙紮 ! 因為他不但如其他人一般經曆了兒童時期的“自卑情結”的積累,他長大後是個無立錐之地的貧農。這種經濟上的赤貧,身份上的低微,使他長期處於一種極度自卑的意識中,也自然有強力想要擺脫自卑感的補償掙紮!

他的自卑感表現在因“與趙太爺是本家”而被趙太爺追究怒斥時的不知所措[1]、因著頭上的癩瘡疤,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乎“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亮”也諱“燈”焗“都諱。[2]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 !你算什麽東西。”[3]、被自己所藐視的王鬍打了後的“君子動口不動手”[4]、厭惡“假洋鬼子”,因為假洋鬼子不正統[5]

而阿Q的補償意識除了表現在“是趙太爺的本家”這件事上麵外,輩份還比趙太爺家的秀才“長三輩”、[6]進了幾回城,不把未莊的人看在眼裏[7]、“我總算是被兒子打了”並自認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8]、錢在賭攤被人扒了,用力打自己兩個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自己。”[9]、罵假洋鬼子是“禿兒”“驢”[10]、欺負尼姑,“和尚動得,我動不得?”並因如此引來酒店裏的人的大笑而得意[11]、不準小D模仿自己用一隻筷子將辮子盤在頭頂上。因為“小D是什麽東西?”[12]、努力畫“O”,卻不知這就要了自己的命。[13]

Q的言談舉止,顯明  了他是一個心理上處於強大的“自卑情意結”裏的一個中國農民。他渴望“補償”這種缺憾!可是

Q所不知的:

事實上,補償是一種渴求力量的奮鬥。是一件好事。但就其方式而言,卻有成功的補償、失敗的補償兩種類型之分。成功的補償是建立在對他人的奉獻,體現在與別人的協和而產生出來的成果上的一種滿足。“隻有決心要對團體有所貢獻而興趣不集中在自身的人,才能成功地學會補償其缺憾之道。”[14],失敗的補償則建基於在以個人的意義去詮釋生活的意義。對個人沒意義的,一概就沒意義。這種對生活意義的錯誤理解,表現為意識裏的自我陶醉、自欺、幻想、不願透過奮鬥來超越自卑感。外在行為上則表現為眼淚、抱怨、誇口。這種失敗的補償,會把自卑感推向更嚴重的境地,導致“自卑情結”![15]進而催生精神病、自殺等現象的發生。而它的極端表現是:欺騙、搶劫、奸淫、暴力、謀殺等,用侵犯他人、犧牲他人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

我們的阿Q, 就百分白表現了這種失敗的補償!他的一切言行,完全凸顯了以“我的意義”為中心的行為,阿Q從沒為人著想過。他要得的是私人的優越感。他“與趙太爺是本家”,“比秀才長三輩”,為得是“旁聽的人肅然有些起敬。”他滿足了! 他不把未莊的人看在眼裏,為得是他進了幾次城,“見識高”97。他滿足了!他把自己的屈辱,歸咎於尼姑,對尼姑“咳,呸!”,還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而“酒店裏的人大笑”讓他覺得有成就,自卑感得到補償。他滿足了![16]它在未莊混不下去,去城裏當了小偷,卻說是在舉人老爺家幫忙,以抬高自己的身份,為得是“因為阿Q有綢紗”。他滿足了! 他看不起城裏人,因為“城裏的女人走路扭得不很好”,[17]“把長凳叫條凳”,城裏人油煎大頭魚加上切細得蔥絲[18]這表明了他與眾不同,他滿足了!可他就是不知道,他的精神有病了!在精神病與犯罪行為中處處可見這種“虛假的優越感”。從語言到行為上,以侵犯他人、犧牲他人、把痛苦建立在別人的幸福上的方式來超越自己的自卑感。而這種虛假的優越感根本改變不到他的根本命運!!

結論:

在中國曆史上,左丘雙眼失明後撰寫了《國語》,孫子臏腳後寫成了《孫子兵法》,司馬遷受宮刑後著了《史記》。這些人都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撞上了“自卑情意結”的網羅,但他們怎樣衝破那網羅?他們選擇了真實的補償。與他們不同的是,阿Q選擇了與他們相反的補償,阿Q對他人沒有建設,阿Q隻有從侵犯他人的形式上補償自己的自卑感!從這點來說,阿Q已注定了是個悲劇人物!除非他重新選擇。

時代、社會、文化這等大環境固然對人的意識有禁錮的作用,但不是絕對的因素,透過人對真實補償的選擇,還是可以突破“注定”的咒語。阿Q可以不必然是個悲劇人物!

 

參考書目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香港,三聯,1987

魯迅:《魯迅小說選》,香港,今代圖書出版,1967

Adler, A.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1966.

Adler, A.: 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1] 魯迅:《魯迅小說選》,香港,今代圖書出版,1967,頁93-94

[2] 《魯迅小說選》,頁98

[3] 《魯迅小說選》,頁96

[4] 《魯迅小說選》,頁104

 

[5] 《魯迅小說選》,頁104

[6] 《魯迅小說選》,頁93

[7] 《魯迅小說選》,頁97

[8] 《魯迅小說選》,頁99

[9] 《魯迅小說選》,頁101

[10]《魯迅小說選》,頁105

[11] 《魯迅小說選》,頁107

[12] 《魯迅小說選》,頁136-137

[13] 《魯迅小說選》,頁145

[14]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香港,三聯,1987,。頁34

[15]同上,頁 292

[16] 《魯迅小說選》,頁107

 

[17] 《魯迅小說選》,頁122

 

[18] 《魯迅小說選》,頁97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從“失敗補償”的心理學看阿Q
  • 人權與神的命令
  • 人,生活,我看著
  • 當下的我,一個沒有法則的我
  • 天下的疑問(5)--想不通的問題
  • 所有跟帖: 

    人的阿Q也是從上帝阿Q來滴 -村莊- 給 村莊 發送悄悄話 村莊 的博客首頁 (364 bytes) () 09/01/2009 postreply 04:35:4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