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英國人看莎士比亞時代前的文章都看不懂的-- 說明了什麼?

回答: 與友網話:簡化字吮露鶴2009-08-06 17:48:41

說明了由近代初期英文,到現代英文中的問題。跟我們中文的問題,有可比性,但不能簡單套進去解釋。

準確點說,用現代英文讀中古英文,不好懂,但莎士比亞,大體讀得出來;同期非文學的日常語言寫的文字,基本理解無困難。

莎翁劇作語言,屬近代英語,今人讀之,字詞基本含義並非不能大體理解,如仍有困難,很多出自文法、遣詞習慣、文學含蓄筆法所引生的問題。同時莎翁的出版條件,還在英國出版業草創時期,他最權威的First Folio的作品集,是在死後多年才麵世,由手書的草稿到抄本,再到修定手稿,幾經變動,付印刷排字,工人水平參差,據專家研究,包括學徒小工參與,拚音能力有限。更嚴重的是,有校對的版頁隻佔15%,現代版本雖經專家再行處理,重重更動,有易理解了的,也有更不易理解的。

五百年前和莎劇約同時的出版物,有英王欽定本聖經,問題便少很多,因為全由專家經手,遣字造句隻限當時流行語中有據的常用詞八千個,規範性強,時人易懂,即使今人讀之,毫無困難,所差者多在一字古今意指之微妙變化,除神學考究外,一般靈修領悟或當文學閱讀,不成問題。

近代英文規範化,和印刷出版的興盛關係極大,他們這事發生,頂多算五百年,我們漢字呢?少說也上千年!一有印刷品行世,用字便趨穩定,變動較少,除非因應時代的需要,即使非改不可,也是小改好過大改,少改好過多改,所以由近代英語到現代英語,拚音法裡的不妥,絕大多數都不碰它,人說學生拚音無規律可循,常得死記,這樣子太不科學,不方便,但事實上如果冒冒然改,可能更不方便,更不符合人文科學的實情常法。我們的漢字,唐代書體已定,由於手書,字體因人偏差仍在,難說哪個比哪個更加標準。及至宋印刷業大盛,民間有各種版本競勝,官方出書更有學者校正,書籍流通,既有由下到上,也有由上到下,經過反覆實驗考驗,漸漸交集成功漢字的穩定結構,明清正體六七百年的實踐,證明其社會的功能和文化的活力。這些字大家正用得好好的,如有哪個問題出來,因應新時代和對治舊積弊,要改應該,但忽而妙想天開動大手術,這叫折騰,變了活該!

我們可以不知古人生活,現在仍能好好活。但我們祖先給我們好的文字,我們偏要改用劣質的文字,延誤子孫,一代不如一代!對歷史怎麼交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