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惡揚善與嫉惡如仇

來源: 師母已呆 2009-07-15 09:09:5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2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師母已呆 ] 在 2009-07-17 08:07:3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過去一直不懂這句話,或者當作某種傳統之禮而已,或許僅僅隻是一種虛偽。如今,年歲癡長,慢慢對於這一言半語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在今天的各種評論中,有一個詞常常是用來做褒義詞來誇人的,就是“嫉惡如仇”。一個以最堅決、最不容忍的方式嬉笑怒罵社會醜惡之人,常常被人誇獎有這樣的光彩,魯迅先生的“一個也不寬恕”也是時髦的語言。《中庸》是隨著孔家店被打倒的,現在跟著孔子漸漸複興。那麽到底是應該學習古人的“隱惡揚善”,還是今人的“嫉惡如仇”?

  如果一個人“嫉惡如仇”,真的能憑借他的“不寬恕”、批評甚至詛咒,把那惡從社會上除去,雖然“如仇”有些暴戾之氣,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隻可惜,我常常見到一些人,他們做惡事,是因為他們知道或者認為別人也做惡。一個被抓住的小偷是忿忿不平的:“既然貪官們能夠貪幾百萬,幾千萬,我拿幾個子兒算什麽呢?”實際上,如果一個人相信這個世界上其他人都在做壞事,他的內心就更難以防範做所謂“小惡”的衝動:“我雖然做了一點壞事,可是我還算好人吧,比別人總還是好得多。”這樣的心理怕也算是“人之常情”。對社會的惡的揭露和批判恐怕很難起到消除惡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惡的蔓延。然而,如果一個人時常看到他人的善行,則更容易受到感化。凡人都是從眾的,倘若他以為“眾”是善,則易於從善,倘若他以為“眾”是惡,則易於從惡。

  當然,在社會中,對惡的揭露本身會構成對惡人的威脅,迫使他們夾起尾巴,不能放肆,或者對某些人構成強有力監督,從社會監督的角度有合理的因素。然而,揭露和表現惡是一把雙刃劍,從教育和人心培養的角度說,常常看到、聽到惡行,很難對人心有好處。

  至於說“嫉惡如仇”,作為一種品行,恐怕是難以成立的。我幾乎可以說,“嫉惡如仇”是最容易的。倘若我們進入任何一所監獄,就可以發現,所有的罪犯在抨擊社會上都不遺餘力,在“如仇”上麵,他們與學者隻有水平的差距,沒有態度的不同。發現別人和社會的缺點,加以批判,這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十幾年前,這門功課我就學得很好了,已經用各種哲學、社會學和美學的理論對社會之惡進行係統地批評。但是我的品行並沒有隨著對社會之惡的抨擊水平之提升而變得更加高尚起來。多年後,我才發現,真正重要的功課,我還沒有學會,就是發現自己的過錯,然後清除。顏回的“不貳過”簡直就像一個神話,令人神往,也令人慚愧。一個人麵對自己“嫉惡如仇”,麵對社會“隱惡揚善”,恐怕這樣才是真正的君子吧。

(作者:■錢 翰)

所有跟帖: 

啥事不是一分為二滴? -村莊- 給 村莊 發送悄悄話 村莊 的博客首頁 (154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09:42:56

人是有攀比心理 -=CFO=- 給 =CFO= 發送悄悄話 =CFO= 的博客首頁 (696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09:46:49

隱什麽揚什麽,宣傳教化也;嫉惡如仇者,可行輿論監督也 -裝糊塗追問- 給 裝糊塗追問 發送悄悄話 (14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10:22:01

我外婆一直在外人麵前違心地說幾個媳婦好話,哎! -油鹽- 給 油鹽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19:22:00

一個人麵對自己“嫉惡如仇”,難!大嘴巴一般都奔別人的臉上去 -小豹- 給 小豹 發送悄悄話 小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20:23: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