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生長在上海,耳朵裏聽慣了上海的城市定位--國際大都市。 一直覺得該稱號無可非議。 可這次有機會香港一看,才不得不承認香港東方之珠的地位才是真正的名至實歸。
首先是語言和文化。
走在香港的街頭小巷,所有的招牌路名完全中英文標注,完全沒有亂七八糟的洋涇浜錯誤。即便是個不說中文的洋人也能不需翻譯摸到方向。我曾在美國看過CNN電視采訪陳方安生女士,其思路敏捷,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之強很給中國人長臉。 而香港普通人的英文水平整體流暢。親見一普通公共汽車司機耐心全英文回答一西人問路,交流無誤長達5分鍾之久。 我們在一個傍晚去尖沙咀觀看燈光秀,“幻彩映香江”,這個節目每晚8點鍾開始,用普通話,粵語,英語輪流播出。我們去的那天正好碰上粵語日。香港地鐵報站名也是三種語言同時上。 一個城市,首先要對自己的語言有信心,才能對外來語有信心。 如今滬上上海話境界已經很尷尬,連上海人家裏的小孩都說普通話。我建議市政府像香港政府一樣保護上海話,同時海納百川推廣英語和普通話。 不是用後者取代前者,而是要堅守前者,因為那是城市的根和特色。
第二是敬業精神和市民素質。
香港人高效而敬業。 普通的賣麵條的,到出租車司機,到政府公務員都各司其職。 無論在多小的小店裏買一樣東西,和賣者的溝通感到很人性化,不管成不成交都很舒服。我在一家很小的店裏吃混沌麵,邊上一桌六個女孩子,是明顯的大陸遊客。 她們扯著大嗓門討論點什麽麵條,旁若無人的足足討論10分鍾六個人才定下來。整個過程服務生沒有不耐煩,一一回答小姐們的提問,一一解釋菜單上的東西是什麽,和顏悅色,輕聲輕語。而其他食客沒有一個投過異樣目光來,完全當此透明。 而前麵提到的那個公車司機耐心解答一個遊客的問題,全車乘客沒有一個抱怨的,安安靜靜的等到問路的人搞清楚下車,司機才開車。這要在上海,必定有某一乘客要跳出來指責司機多管閑事趕緊開你的車,你浪費全車人時間儂曉得伐? 上海的地鐵造的這麽漂亮了,先下後上都成問題。標記明明標著兩邊上當中下,人流就是不按指示走。地鐵一停,潮水般的湧上來。 我有一次看見太多人上車堵了我下車的路了,就停在那裏,想說索性等這些人全都上來後我再下,才一秒鍾停頓,我後麵的人就罵聲一片了, “儂下去啊,做啥發呆啊。儂有空啊!” 人和人之間完全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文明。 至於公共場所的人際溝通完全看你嗓門有多大,脾氣有多大,皮有多厚,沒有道理講,也沒有微笑。上海,雖然親朋好友熟人鄰裏的溝通夠溫馨熱情, 陌生人的交往已經少有誠信,甚至是少有禮貌教養。
第三是管理水平和效率
香港人口超過七百萬,據報道公務員人數在今年三月為16萬4千五百。那麽公務員占人口比例2.3%。即每50人養活1.15個公務員。
上海人口目前應該超過兩千萬,是香港的三倍以上, 人多且雜,管理有難度不假。 上海公務員到底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根據零點研究谘詢集團一項報告顯示,按照公務員與GDP的比例,中國公務員數量大大超出發達國家,中國公務員人數“超標”近20倍。在今日中國,官民比例已經高達史無前例的程度:1比26。同一數據,10年前為1比40;改革開放初期為1比67。目前的官民比例是每26個老百姓,就要養活1個官。根據青年報的說法, 通過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標來看,我國是39人/百萬美元,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這表明我國公務員數量相對國民經濟發展而言確實較多。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4169065.html如果這段資料屬實, 那麽香港的公務員比例較大陸低且運作高效。
坐在太平山頂的纜車裏到香港公園,車廂裏的遊人居然非亞洲麵孔和亞裔麵孔對半開。 在蘭桂坊的酒吧去,到處是各國人的麵孔,休閑自在就像美國或是歐洲街頭某一個酒吧。文化融合程度可想而知。 據說在中央宣布要把上海建設成亞洲金融中心時,香港不安了, 香港人不願意看到自己的位置被取代。 在我看來,香港在文化,地理和人才方麵的優勢決定了他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他完全有理由輻射南亞和東南亞,連接大陸和世界。而上海的準確定位應該是輻射大陸,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我依然熱愛上海, 但仗義執言說句真話,上海離國際大都市的路途還十分遙遠。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