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對題?是在反駁翟華?我跟著翟華完成了他舉的例子的作文!

來源: 村莊 2009-06-19 06:18: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2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村莊 ] 在 2009-06-23 18:26:2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法國高考考作文就是考忽悠村莊2009-06-18 16:05:20
翟華忽悠了“獨處”和“自我”。我忽悠了“應該”和“找到”。我跟著翟華完成了他舉的例子的作文!翟華的忽悠是正麵的肯定法國人的忽悠。我的忽悠是實事求是的忽悠法國人的忽悠。

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
作者:翟華,村莊(頭兩段是翟華的。後三段是我的。)

到底什麽是“獨處”(etre seul)?有的“獨處”在意願上是主動的,在時間上是短暫的;有的“獨處”在意願上是主動的,但時間上是長期的;有的“獨處”屬於被迫的長期漂泊(可舉魯濱遜的例子);還有的“獨處”是心理上的,雖然身處一個集體之中,卻不與其他人交流。

什麽是“自我”(etre soi-meme)。難道“我”不就是“自我”嗎?這要看你是否能夠做到自主思維、獨立行動,不受他人或外界思維的桎梏。在解讀了題目中的關鍵詞之後,就可以回答題目中的問題了。不管你的答案是“是”還是“不是”,都要引用古代或當代哲學家的觀點並舉例說明。具體到這個題目而言,可以引用海德格(Heidegger)的“ 別人的獨裁” 理論,薩特(Sartre)的《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甚至《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從“社會”和“個體”、“本相”和“外相”等不同層次得出自己的結論。

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認為的是否“應該”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說對同一件事父母認為的“應該”就很可能跟他們的孩子們的相反。還有社會認為的“應該”又有可能不是跟所有家庭都一樣,比如說一個國家有多種宗教,像法國就有穆斯林。再比如說“人是否應該吃糖”也要看是對誰,比如說有沒有糖尿病。所以,因為對同一個事情的“應該”與否是因人而異的。

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認為的“找到”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說對同一個問題的父母認為“找到”了的答案就很可能就不是他們的孩子們想要“找到”的答案。所以父母的“找到”了對他們的孩子們來說不是“找到”了,因此孩子還要繼續找。還有社會認為的“找到”了的答案又有可能不是為所有家庭都接受的答案,比如說一個國家有多種宗教,像法國就有穆斯林。所以,因為對同一個事情的“找到”與否是因人而異的。

無論你的“獨處”是什麽,也不管什麽是你的“自我”,由於對同一事情的“應該”與否是因人而異的和對同一事情的“找到”與否也是因人而異的,因此“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的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