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感覺都很準確,我寫的時候,腦子裏有一幅畫。
文字很費力的去描述,其實畫很簡單的傳達出來那些意思。
很像去學畫畫,但是,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才能。
我寫的時候,覺得自己省略了很多,覺得有很多寫不出來,是我自己能力不夠。但是半明半暗的東西,也許具有另外一種力量。
比如上帝和魔鬼的對比,是我在看了耶穌的雕像和Fritz的畫以後最開始的印象,從中引申出來,啟示錄一般的情節,還有就是,當我們軟弱和在犯罪的邊緣的時候,上帝似乎從來都是讓我們自己選擇:犯罪或不犯罪?你要去做嗎?你做了,上帝將從此隱退,你不做,你的內心會有永遠的遺憾。
有時,我甚至覺得我們的軟弱需要在祈禱中進行心理暗示,才會得到一個答案。
所以雖然熟讀經書,但並不覺得自己的疑問會因此少一點。
也許因為我總是自以為自己是個聰明人吧。
我在裏麵最隱晦的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傷害和失望。
從初潮到生育,其實都是一次次的心理傷害。
從像孩子一般的進天國,到理性的思考,其實都是一次次的失望。
然而我們在傷害與失望之中繼續的祈禱,上帝那張柔和的臉,總能在不期之中深深的感動我。
還有南美的魔幻主義文學,可是我學得不夠好,不夠像。
回珊瑚礁和桑歌
所有跟帖:
•
回複:回珊瑚礁和桑歌
-桑歌-
♀
(468 bytes)
()
06/16/2009 postreply
13:24:24
•
回複:不論這篇你想表達的是什麽, 於我, 你抓住了一種普遍性的[ ]
-出喝酒-
♀
(561 bytes)
()
06/17/2009 postreply
10: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