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正伯
近期,網上有一部分文人,由於自己喜愛繁體字,違背國家對文字規範化要求,擅自在公共空間使用繁體字,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規範的行為,值不得提倡。如今,更有一位潘慶林政協委員,公然在兩會期間,以提案形式提出以10年為期,廢除簡化字,恢複繁體字。真狂呀!
魯迅先生生前曾提醒人們:“專門家多悖;博識家多淺”。他解釋說:專門家多悖,不是悖在他自己的專業內,而是悖在他的專業外。潘慶林是生意人,生意做得好,會賺錢,錢可通神,當然會有人聘他當政協委員。麵臨經濟危機,本應立足自己本業,提幾條如何增加就業、如何振興中小企業、如何改善弱勢群體境遇之類的議案。卻偏要越出自己的專業,跑到語言文字學領域去提提案。這也體現了,財富確實能使某些人發狂的弊端。
屬於語言文字學的問題,應該傾聽語言文字學家的意見。
真正的有造詣、有廣泛影響的語言文字學家已經不多了。我這裏要提及的是百歲老人周有光老先生,周老先生是享譽世界的語言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從1898年《馬氏文通》出版始,共收錄30人,到2001年還健在的僅他1人。但是,他又不是那種受專業緊緊約束的專門家,這從他1980年擔任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國方麵三委員之一(中方參加《簡編》工作的有500人,參加《全書》的有300人)來看,他也是得到國際、國內公認的高水平博識家。他的親友們開玩笑叫他“周百科”。他在2002年(96歲時)出版的《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 周有光耄耋文存》中的同名文章:《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載該書59~66頁,三聯書店出版)很值得關心文字改革的朋友們一讀。這樣的書和這樣的文章讀一讀,就不會瞎放炮了。
為了省事,這裏從該文中提取兩個觀點供網友們和潘慶林參考:
(1) 任何一種語言文字,始終處於簡化過程中。就漢字來說“以前的變化是:春秋的雅言,秦代的書同文,兩漢的廢篆書、改隸楷,唐代的反駢儷、用散文(“古文運動”),清代的廢八股,曆代石經的字形規範化。”(引文取自該文第59頁)。語言文字的簡化,是任何人阻擋不了的。
(2) 書法家是簡化漢字的先行者。“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占總字數的三分之一(31%)。歐陽詢的《九成宮》有1019個字(字跡不清的不算),其中164個是簡化字,占總字數的六分之一(16%)。曆代大書法家都寫簡化字,許多簡化字是書法家創造出來的。”(引文取自該文第62頁)。當代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認為簡化字不如繁體字美。我想主要是他們不知道以上兩點,一旦他們知道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欣然接受,回過頭來為推動漢字簡化作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我國的漢字改革運動,從五四以前就開始了。從事這項工作的,都是些有深厚古典文學、文字學、語言語音學功底的學者。他們一直對於漢字之難耿耿於懷,對不識字的大眾深懷同情,他們的奮鬥目標是要改變中國這個文盲大國的危局。孜孜不倦,鑽研多年,做出了許多貢獻。
由於老一輩革命家吳玉章等的堅持,新中國建國後文字改革延續下來,專家們在繼續發揮作用,使我國的漢字簡化和掃盲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環顧全球,我們的簡化漢字和使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拚音,在使用漢語漢字的國家和地區裏,首屈一指。今日我國電腦和手機的迅速普及,實受益於此。這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對世界文化的一點點貢獻。周有光老先生說,“21世紀,漢字將成為定形、定量、規範統一的文字”。可見,眼前的路絕不是退回繁體字去,而是繼續簡化和規範化。改革尚未成功,網友們:讓我們繼續努力。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