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歎息,讀葉君健的《歐陸回望》

本文內容已被 [ 瑞冬 ] 在 2009-03-12 13:42:4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最近讀了葉君健的散文集《歐陸回望》,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出的。葉先生是1999年辭世的。不知道這書是不是他生前最後的一本書。

我讀後,不由得輕輕一聲歎息。

因為愛好文學,以前也知道葉君健這個名字,但對他的作品,真的一無所知。讀了這本書,才知道他的才華和生活。葉君健年輕時在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得遇由庚子賠款資助,來中國作外教的英國詩人朱理安.貝爾。朱理安是當時英國很有聲望的年輕詩人,屬 Bloom*****ury派。葉君健和他兩人結為至交。朱還邀請葉暑假陪他去跋涉紅四方麵軍的長征之路,一直走到康定,終於無路而返。後來葉君健去了日本,朱理安卻去了西班牙去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葉在日本曾一度入獄,朱卻戰死異國他鄉。

葉很有語言天賦和文學才華,他年輕時就精通世界語,出版過用世界語寫的小說。在武漢讀書時,他又有用英文寫的小說詩歌在英國雜誌發表。起初是由朱理安推薦的。朱在信中向主編寫道:“如果我有機會,我將把我一個學生的作品寄些給你。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年輕人,他不久前出版了一部用世界語寫的小說集。他本人十分可愛,非常吸引人。”Bloom*****ury派的作家後來對他都比較熟悉,甚至把他看成是這一學派裏的中國人。Bloom*****ery派裏有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意識流大師弗傑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還有美術家,畫家,作家,翻譯家。這個學派提倡自由,反對迷信和權威。它是對英國保守主義的反叛,是希臘人文主義和法國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的衍生。文學上提倡一種印象派式的散文和詩情相結合的小說風格。也就是常說的意識流風格。他們不追求商業的時尚,而追求藝術上的永生。

1944年,英國戰時宣傳部邀請葉君健訪英,向英國介紹中國的抗日戰爭。抗戰結束後,是Bloom*****ery學派的朋友們,幫葉君健爭取到了公費去劍橋進修的機會。這段時間,他在英國勤奮地寫作。1946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 The Ignorant and the forgotten (無知的和被遺忘的),194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The Mountain Village (山村),一年以後,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They Fly South (它們飛向南方)。所有這些都是用英文寫的。英國文學界熱情地歡迎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說他“那直率流暢抒情的筆調,接近傑克倫敦和早期的高爾基”,說他的作品“以他的異國情調和藝術手法,抓住了讀者”。他的短篇小說集被選為書會的推薦書,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被選為“最佳作品”。英國的文藝界普遍認為,“看來他要成為一位英國作家了”。然而這時,共產黨推翻了蔣家王朝,葉是共產黨員,他匆匆收拾行囊,回國去支持革命了。

回國以後的葉君健,很快就變得謹慎和沉默寡言了。他主動中斷了和英國朋友的一切聯係,整整三十一年。因而引起國外朋友的誤解和生氣,把他看成一個辜負友誼的人。他們不知道,葉回國後,很快就被派去參加土地改革鬥地主,然後就是接連不斷的思想改造運動,後來是反胡風。胡風和他住在同一個胡同裏,胡風這房子,還是他幫胡風安排的。在胡風這場大冤案中,葉君健能得以幸免,已屬大幸,哪還敢和國外聯係。那時分配給他的工作,就是編輯英文版的中國文學。再也沒有時間寫作了。如葉自己後來的文章所說的,人們“不知道我在三十年代初期就開始創作,還出了一本小說集。四十年代我用英文創作了短,中,長篇小說若幹部。但那時我遠在英國。在國內,我早就被人忘掉了。”

文化大革命中,他自然被專政。鬥他最厲害的正是他精心培養的年輕編輯。他在大會上走到葉君健麵前,大喝一聲“滾出去”,就把他打成了反動權威。於是批鬥,於是進牛棚,於是強迫勞動。然而令人尊敬的是,就是在運動後期強迫勞動的日子裏,他晚上有了時間,偷偷寫出了他文革後才出版的長篇小說,《土地》三部曲。讀到這兒,我想起因宮刑而發奮著書的司馬遷。這是多麽強烈的創作欲和堅強的生命力啊。

當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時代後,葉君健已年逾古稀,他搭上了這最後一班車,寫了不少散文和隨筆。借出國訪問的機會,他盡力重修了和以前老外朋友的聯係。很明顯,他有遺憾,也有愧疚。但人們不能苛責他,隻能責怪那個專製的時代,這一點,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他後來,非常懷念過去在國外的生活和朋友,他在一篇文章中說:“久別重逢,哪怕隻看一眼,也是人生快事”。多麽深摯的感情!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