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近代中國的非基督教運動

近代中國的非基督教運動

近代中國曾經發生過兩次規模巨大的反基督教運動:一次是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一次是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督教運動。從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非基督教運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民眾對列強侵略的激憤抗爭,而非基督教運動則是中國知識階層對宗教文化的理性批判。

非基督教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它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以知識精英為領袖,以青年學生為骨幹,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不僅如此,從政治運動的角度考察,它高揚民族主義旗幟,激勵民族的自覺意識和獨立精神,推動了收回教育權運動,促進了中國基督教的本土教會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與非基督教運動的醞釀

新文化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緊密相連的啟蒙運動。 1915年9月,新文化運動發端。現在曆史學家將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概括為“科學”與“民主”。其實,思想家最初的口號是“人權”與“科學”。《新青年》1 卷1號的《敬告青年》一文號召:“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新文化運動以意大利的文藝複興和法國的啟蒙運動為榜樣,本質上是一場人 文主義運動。它必然要高揚人權,批判神權。科學與民主成為批判宗教的思想武器。

1919年夏到1922年春,新文化運動中對宗教問題的爭論,成為非基督教運動的序曲。擔當這一社會角色的是少年中國學會。討論的發端是信仰宗教者能否入 會的爭論。曾琦致函友人建議:“凡不學無術及有宗教上迷信之人,皆不得介紹入會。”該建議被評議部一致通過,但立即引起爭論。在日本留學的田漢寫信稱“信 教自由載在約法”,決議“如此武斷”,“令人憤慨”。他強烈要求“評議部取消關於宗教之規定。”這封信激起思想波瀾。學會在北京舉行三次宗教問題演講大 會,形成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次研討宗教的熱潮。
在《少年中國》刊出的文章中,批判宗教者占大多數。如《社會主義與宗教》指出,社會主義的產生“全靠18世紀要求解放的哲學思潮”開路,而18世紀的哲學 是“一致反對宗教的”。它將人類思想從基督教教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發明,揭示出宇宙不是神創造的。社會主義賴以產生的條件注定它必然反對宗教。肯定宗教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周作人、田漢等。梁漱溟當時正研究佛教哲學,他應邀發表演講,揭示人類精神與宗教的內在聯係,肯定宗教的積極價值。

有趣的是,正在中國訪問講學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積極參與這場爭論。羅素批判宗教,特別讚美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說:“中國的運氣真好”。其好運為:遠離歐洲, 避免了宗教戰爭的影響;有史以來沒有產生過“和歐洲一樣險毒的宗教”。他希望中國能保持這種沒有宗教的文化傳統。

少年中國學會發動的關於宗教的爭論,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一批報刊紛紛加盟,形成批判宗教的熱潮。這場批判是學術沙龍式的。第一,《少年中國》刊登的文 章是多元化的,批判注重學理;第二,雖然批判宗教的人占多數,但評議部通過的“有宗教信仰者不得入會”的決議最終被多數票否決。

二、非基督教運動的爆發和社會反響

1922年春天爆發的非基督教運動,原因十分複雜。除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外,20世紀20年代基督教在中國傳教事業的挑戰態勢,也刺激了中國知識界。

20世紀20年代,基督教在華的傳教事業出現兩個重要傾向:一是集中力量在城市傳播;二是重點發展高等教育。1922年春,中外教會聯手調查在華傳教事業 的報告發表。本書名為《中華歸主》,長達600多頁,有地圖320幅。書中數據表明,20世紀頭20年,中國基督教徒由8萬發展為36萬,增長3.5倍, 教堂從300座增加為1萬座,增長32倍。書中咄咄逼人地列出基督教進一步占領中國的指導方針。這部書強烈的征服意向,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

到1922年春,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11屆大會在北京舉辦前後,中國民眾的憤怒如同火山一樣爆發了。這場運動首先在基督教教會勢力最強大的城市上海爆 發。1922年2月,上海一批青年學生發起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發出通電,號召抵製在清華校園召開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

上海點燃的火炬隨即傳到北京。3月,北京大學一批青年學生宣布成立“非宗教大同盟”。宣言思想激烈:“我們自誓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倍於洪水猛獸。”這番慷慨激昂的批判成為非宗教運動的代表作。北京的非宗教大同盟公布簡章規定:“專以解脫宗教羈絆,發揮科學真理為宗旨。”科學成為解脫宗教束縛的思想武器。這場運動迅速各地,形成全國性的思想運動。這場非宗教運動以科學為號召,以知識界人士為領袖,以青年學生為主力,堅持啟蒙主義的方向,對宗教發動了猛烈的衝擊。運動中雖有激烈言論,但主流是理性的,行動是克製的。

三、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興起

1924年,非基督教運動再次興起,眾矢之的是教會學校,“收回教育權”成為運動的主要目標。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日漸高漲,以廣州聖三一學校的學潮為起點,第二階段的非基督教運動正式爆發。

1924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第十屆年會在開封召開,大會一致通過《學校內不得傳布宗教案》。蔡元培等教育家指出,教會教育不符合信教自由的憲法原 則。絕不能將“信仰自由”與“傳教自由”混為一談。“信仰自由”的前提是宗教與政治、教育分離。國家行政的力量必須超脫於各種宗教之外,不許任何宗教以教 育做為宣傳的手段。一旦傳教享有絕對的自由,個人的信仰自由,包括信仰某種宗教,或不信仰某種宗教的自由就難以真正實現。

與1922年相比,第二階段的非基督教運動,高揚民族主義旗幟,思想啟蒙色彩減弱。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成為最重要的運動訴求。1924年,國共兩黨 實現合作,中國的反帝運動出現高潮。中國知識分子對政治舞台上的新生力量充滿希望,政黨、知識精英與民眾運動密切結合,民族主義思潮日漸深入人心。著名的 教育家、國民黨人蔣夢麟的話,具有代表性。他說:“如來佛是騎著白象來到中國的,耶穌基督卻是騎在炮彈上飛過來的。”

四、五卅運動與基督教的本土教會運動

在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史上,“五卅運動”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民族革命考察,這場運動顯示出中國民族主義的全麵高漲,其喚起的民眾力量震撼了整個社會。在“五卅運動”掀起的民族主義的浪潮中,非基督教運動再次複興,進入第三階段。
非基督教運動第三階段的標誌事件是全國學聯的宣言。1925年7月,全國學聯在上海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指出:“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全國學聯製定一整套行動方案,深入城鄉基層社會,繼續推動收回教育權運動。

在第三階段的非基督教運動中,真正居於指導地位的是政黨。國共兩黨合作,掀起反帝運動高潮。其中,共產黨的作用尤為顯赫。如,在廣東汕頭地區,周恩來發起建立“收回教育權運動委員會”,成功地推動了當地20多所教會學校,與英國長老會終止了聯係。在“反帝”的訴求中,非基督教運動的文化色彩比第二階段更加 淡化,已經全麵政治化。

非基督教運動為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轉機。正是在非基督教運動的刺激下,中國基督教徒倡導的“本色教會”運動,深入發展。他們指出,教會中國化,旨在“使中國信徒擔負責任,發揚東方固有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醜號”。隨著北伐戰爭的推進,大多數外籍傳教士紛紛躲避,撤離中國,客觀上有利於中國教會擺脫由外國差會控製的局麵。如:1923年湖南全省共有外籍傳教士398 名,到1927年隻剩三四十名。這種形勢下,基督教在華的傳教事業自然地落在中國教徒肩上。1927年以後,中國本色教會逐漸成為客觀的曆史事實。

五、科學思想與民族主義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科學思想盛行。在非基督教運動醞釀和發動初期,“從科學的角度反教,是最主要而根本的一種態度”。反教人士以科學思想批判宗教理論,以進化論原理批判上帝創世說,以心理學理論批判靈魂不朽說。正是因為舉起科學思想的旗幟,這場非基督教運動才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但是,科學思想並沒有成為支配整個非基督教運動的基本理論。

與單薄的科學思想相比,強大的民族主義思潮決定了非基督教運動基本性質和方向。特別是五卅運動以後,民族主義如日中天,無論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陳獨秀、惲 代英,信仰無政府主義的李石曾、吳稚暉,還是信仰自由主義的蔡元培、胡適,都異口同聲地以民族主義為基調。在非基督教運動中,民族主義是貫徹始終的支配力量。

所有跟帖: 

我看出這個石兄是誰啦 -小小猴兒- 給 小小猴兒 發送悄悄話 小小猴兒 的博客首頁 (1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12:15:49

她?真的是MM? 你是如何知道的? -雜音- 給 雜音 發送悄悄話 雜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19:14:30

謝謝,早就想寫非基運動了。今天看到了,又激起我的打算 -水巷人家- 給 水巷人家 發送悄悄話 水巷人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13:15:29

不錯 -Glider- 給 Glider 發送悄悄話 Glid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6/2009 postreply 20:39: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