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7日是作家路遙逝世15周年的紀念日,15年來,路遙的作品一直被廣泛閱讀著,時過境遷,多少當年文壇的風雲人物早已風光不再,但路遙卻一直活在普通讀者的心中,在他身上體現出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底層立場以及他在寫作上認真、執著與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至今仍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
我最早讀路遙大約是在1990年,那時我還隻是一個14歲的初中生,對文學毫無了解,更不知道路遙是誰,但《在困難的日子裏》中的主人公仍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在饑餓中奮發求學的故事,以及他對道德純潔性的堅守,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上大學以後,我才讀到了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作為一個外語係的學生,路遙可以說是最早激發我對文學興趣的作家之一。直到前年,我又一次看電影《人生》,仍然禁不住流下淚來,去年我重讀了《平凡的世界》,仍然覺得這是新時期以來最好的長篇小說之一,可惜它至今在文學研究界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現代主義”風靡一時的時候,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這讓路遙在世時無法得到公正的評價,但在今天看來,路遙的意義恰恰在於他延續了偉大的文學傳統,這一傳統是托爾斯泰、巴爾紮克、狄更斯的傳統,是魯迅、茅盾、柳青的傳統,這不僅僅是“現實主義”的方法,也不僅僅是“史詩”的形式,而是一種如何認識個人與世界、曆史與現實的世界觀,是一種如何把握內容與形式、自我與他者的藝術觀。從80年代以來,不斷有人宣布現實主義過時了,“宏大敘事”解體了,文學死亡了,但事實證明過時的不是現實主義,而是他們的觀點。90年代在文壇上就不斷有“新寫實主義”、“現實主義衝擊波”出現,新世紀“底層文學”的興起,更讓人們看到了現實主義新的生命力,在這個時候懷念路遙,讓人不禁感慨萬端。
路遙的寫作紮根於普通人的生活中,飽含著對底層民眾的深情。80年代以來,我們看到了那麽多“知青小說”,不厭其煩地描寫知青在農村的苦難與血淚,但有一篇表達農民的思想、情感與看法嗎?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中,似乎隻有路遙的《姐姐的愛情》,在這篇小說中,美麗善良的姐姐善待了遭受歧視的“走資派”的兒子,並為他獻上了愛情,而這個兒子在爸爸官複原職之後,馬上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姐姐”,姐姐一生的幸福就此被毀滅了,在知青小說中她卻成了被遮蔽的“閣樓上的瘋女人”,甚至成了90年代初類似“小芳”那樣被懷舊的對象。80年代“傷痕文學”、“反思文學”風起雲湧,但他們反思的隻是知識分子與老幹部的傷痕,隻有路遙在關注底層的傷痕、大地的傷痕。在《人生》與《平凡的世界》中,我們看到的是底層青年的奮鬥經曆與內心矛盾,路遙與他的主人公一起矛盾並痛苦著,而在今天的作品如《新結婚時代》中,即使奮鬥成功的底層青年,仍然擺脫不了一條被歧視的“農村尾巴”。
在寫出《人生》之後,幾乎沒有人相信路遙還能寫出更好的作品,但路遙又一次創造了奇跡,《平凡的世界》這部命運多舛的作品,至今已成為了“經典”,十幾年來長銷不衰,並在普通讀者中口口相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現在每年有2000多部長篇小說出版,有幾部能引起全國性的反響,新時期以來又有幾部長篇能讓人記住?隻有極少的幾部,而路遙與《平凡的世界》肯定是在其中的。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路遙付出的精力與心血是驚人的,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創作的艱辛過程,有一個細節我記憶猶新,翻閱資料時,路遙的手掌被紙張磨得毛細血管都顯露了出來,到最後他隻能用手背翻頁,這是一種什麽樣的刻苦精神?正是憑著這樣的精神不斷超越自我,路遙才為我們奉上了文學的經典,這是當今那些享有中產階級生活的作家所不可能做到的。今天我們懷念路遙,不隻是懷念他一個人,而是懷念他所代表的傳統、立場與精神,希望這些能在今天發揚光大。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路遙為什麽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所有跟帖:
• 我為什麽喜歡平凡的世界 -zhongnianweiji- ♂ (1052 bytes) () 02/12/2009 postreply 16:28:40
• 我沒救,一看路遙名字立刻想起王海了。 -白梅格- ♀ (166 bytes) () 02/12/2009 postreply 16: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