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 (ZT)

來源: 2009-01-22 14:17: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8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林 ] 在 2009-01-26 08:25:4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另類詩詞也成趣
作者不詳


中國的古典詩發展到唐朝已經達到鼎盛,清人編纂的《全唐詩》中共收錄了二千二百多個詩人的詩達四萬八千九百多首。這還遠遠不是全部,唐人的詩文佚失的不是小數目。我們無法相信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力壓全唐的張若虛隻寫了兩首詩,無法相信曾經寫下“白日依山盡”和“黃河遠上白雲間”這兩首千古絕唱的王之渙隻寫了六首詩,無法相信以精通文史著稱於當時的李吉甫隻寫了四首詩。唐詩之盛在於其風格的多樣化,慷慨激昂與淺斟低唱共存,海天一色與曲徑通幽同在,北風卷地與吳濃鄉曲兼容,大漠孤煙與巴山夜雨相映。當然,也有一些另類詩詞。

另類詩中能夠自成一體的有二,一是張打油的打油詩,一是權龍襄(有的書上是權龍褒)的權龍襄體。張打油是打油詩這一種詼諧詩體的開山掌門,他的成名之作就是那首詠雪:“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唐人詠雪詩中名列前茅的少不了柳宗元那首《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短短二十個字,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讀過之後讓人覺得骨髓裏都充滿涼氣。

張打油的詠雪詩當然不能和柳宗元的《江雪》相提並論,但這首打油詩恰似一首生動、活潑、歡快的諧謔曲,讓人為之一笑後感到心情開朗。打油詩看似簡單,要想寫好也不容易。張打油這首詩通篇不見一個雪字,句句卻不離雪景。看似滑稽,卻句句真實,如天然生成,不露雕飾。這也是一種功夫。

據傳,張打油還寫了另一首打油詩: “百萬賊兵困南陽,也無救援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當時在場的一位官員現場點評說,第一句起句不凡,第二句差強人意。後麵幾句還沒來得及點評,評論者已經當場笑倒

現在北方城市每當下雪之後,政府就會發布掃雪令,張打油的一首詩可以作為掃雪令的附件:“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打油詩就這樣流傳開來,成為一種文體。盡管難登大雅之堂,但其輕鬆幽默的形式可以說是一碟精美的小菜,開胃爽口。

宋人填詞也有打油風格的作品,比如紹興太學生做的那首《南鄉子 洪邁被拘》:“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七日忍饑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萬裏歸來誇舌辨,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再說權龍襄,權龍襄基本上生活在武周、中宗時期,是位武將,也曾做過地方的刺史,那是因為犯了錯誤被下放了。權龍襄雖然不懂聲律,卻愛寫詩。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他出任滄州刺史,一到任就向諸位官員展示了一首新作:“遙看滄州城,楊柳鬱青青。中央一群漢,聚坐打杯觥。”

麵對著新任領導的詩作,州裏的官員們怎麽說也得評論幾句,有人就說:“公有逸才”。這是在說權龍襄做詩的才能非常人所有。像是在恭維又像是在諷刺,權龍襄倒是有自知之明,他回答說:不敢,不敢,趁韻而已。意思是說自己不過是在把文字湊成句子。

權龍襄做詩的事傳到了京都,當時的太子李顯也有耳聞,隻是未得一見。那年,權龍襄回到神都時參加了一次宴會,宴會的主人就是李顯,時間是在夏天。唐時的宴會上少不了要當場賦詩,權龍襄也去湊熱鬧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為:“嚴霜白浩浩,明月赤團團。”李顯看過權龍襄的詩後心花怒放,在旁邊批示:“龍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晝耀,嚴霜夏起。如此文章,趁韻而已。”
這不禁讓人想到宋初的大將黨進。有一次黨進在皇上麵前說了一句文縐縐的話,這讓在場的大臣們感到十分意外,黨進解釋說:俺看各位大臣都掉書袋來著,就也掉上幾句,讓皇帝知道俺也讀書了。

一般來說權氏趁韻詩的最大特點是一目了然,不用注釋,但偶然也有例外。權龍襄在滄州時寫過一首《秋日述懷》,“簷前飛七百,雪白後園疆。飽食房裏側,家糞集野螂。”

滄州參軍拿到詩以後看了半天沒看懂,不知道刺史大人在詩中用的是什麽典故。不懂就是不懂,不取裝懂,參軍虛心向刺史請教。權龍襄到也實在,沒有說“詩無達詁”,更沒有說看不懂就對了,而是耐心的解釋:有一隻鷂子從房簷前飛過估摸著能值七百錢,這便是“簷前飛七百”;洗過的白布衫掛在後麵園子裏白淨的像雪一樣,這便是“雪白後園疆”;吃飽飯後在屋子裏側身躺著,這便是“飽食房裏側”;在院子裏轉來轉去看見不少屎克螂在收集人糞,這便是“家糞集野螂”。

權龍襄的詩風被後人成為權龍襄體,晚唐的鄭愚寫了一首《擬權龍襄體贈鄠縣李令及寄朝右》,詩中寫到:“鄠縣李長官,橫琴膝上弄。不聞有政聲,但見手子動。”據說這位李縣令因此而丟了官。

晚唐時有一個盧延讓,考了二十五次進士,仍然沒有考中。總結經驗是名聲不夠響亮。於是就寫了一些和貓兒狗兒有關的詩,送給知名人士品評。盧延讓的詩中寫到:“狐衝官道過,狗觸店門開”,“餓貓臨鼠穴,饞犬舐魚帖”,“栗爆燒氈破,貓跳觸鼎翻”。結果這些詩句受到讚賞,盧延讓因此叫響,進士也考中了。他深有感觸的說:我平生投謁各位公卿,沒想到竟得益於貓兒狗子也。

盧延讓的另辟蹊徑有如另類書家,前人將好字都寫完了,再想出名就隻能用木棍掃帚寫字了。

還有一個人叫崔涯,此人在揚州一帶的妓院頗有名氣,他經常寫詩評價妓院及其從業人員,詩一寫成立即在行內流傳。經他讚賞的當下身價倍增官客盈門,經他貶嘲的立馬門可羅雀生意慘淡。有一次,崔涯寫了一首評價妓女李端端的詩,形容李端端皮膚黑,晚上走在路上膚色和夜色渾為一體,不吭氣別人看不出還有一個人在那裏。

李端端看到這首詩後很不是滋味,自己形象受損事小,關鍵是影響客源耽誤生意,她找到崔涯請求重新評價。於是,崔涯寫了第二首詩:“覓得黃騮鞁繍鞍,善和坊裏訪端端。揚州近日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李端端將第二首詩廣為宣傳,一時間那些有錢人和公子哥們紛紛登門,采擷這朵白牡丹。有人說李端端是才從烏黑的墨池裏爬出來就登上了潔白的雪山。

《迴波詞》是一種樂府歌詞,寫出來配著曲子演唱。這種詞四句為一首,每句六個字,第一句前四個字固定為“迴波爾時”。比如你要唱今天的天氣哈哈哈,那麽第一句就是:迴波爾時哈哈哈。

在唐中宗舉辦的一次宮廷宴會上,皇家藝人奉旨到現場演出助興。一個演員唱了一首自編的《迴波詞》: 迴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隻有裴談,內裏無過李老。

裴談當時擔任禦史大夫,這位主管監察工作的官員是有名的妻管嚴,李老則是指唐中宗,人們都說他怕韋後。演員唱到,現在怕媳婦也是一件大好事,宮外有禦史大夫裴談,宮中有咱們敬愛的皇上李老。看來李顯也是平易近人的,演員們可以當著他的麵叫他李老,說他怕老婆。“怕婦也是大好”這句詞讓陪同觀看演出的韋後心情舒暢,當場給演唱者發放了獎品。

唐肅宗上元二年七月,長期伴隨在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被貶往巫州。在唐朝,夜郎已是南荒地,巫州更在夜郎南。巫州治所在龍標縣,天寶年間,著名詩人王昌齡就曾經被貶為龍標縣尉。他的好友李白聽到這個消息後滿懷深情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七絕:“揚花落盡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首詩是李白七絕中的精品之一。

高力士在到達巫州後,看到路旁長滿了薺菜沒人采摘,不由的觸景生情。後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溜。高力士則是整日跟著唐玄宗,不會吟詩也能哼。於是乎他寫了一首詩: 兩京做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

詩言誌。高力士的詩也是有感而發。“兩京做斤賣,五溪無人采”,想當年在京師時高力士是何等人物,太子叫他兄長,諸位王公叫他高翁,駙馬一輩的叫他高爹爹。寶壽寺中,高力士舉辦大鍾落成慶典,來賓們每撞一下鍾就要給高力士捐出一百貫錢,那些討好高力士的人爭著搶著去撞鍾,有的人一撞就是二十多下,就象跟領導打牌,爭著搶著放胡。而如今流落五溪,孤身孓影。

高力士詠薺菜的詩水平如何暫且不說,真情出自胸中卻是事實。“夷夏雖由殊,氣味都不改”,高力士雖然被貶往巫州,但是對唐玄宗忠心不改,當他在遇到大赦返回京師的路上聽到唐玄宗的死訊後,嚎啕大哭,吐血而死。

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這父子兩個有著許多說不清的事。北宋神宗年間要改年號,大臣們先擬了一個年號:元亨。宋神宗說,亨字不好,這是有子不成。亨字下麵是一個了字,正是子字少一橫。最後定年號為“元豐”。

李隆基給兒子起名李亨時大概沒有想到自己晚年會被兒子拋在深宮高院之中。

所有跟帖: 

這一說,原來油也不是隨便能打的,那我們怎麽辦?真不夠厚道 :) -kangqilang- 給 kangqilang 發送悄悄話 kangqil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2/2009 postreply 14:30:41

鑄劍去,體力活。 -- 給 林 發送悄悄話 林 的博客首頁 (20 bytes) () 01/22/2009 postreply 14:39:53

這個很有趣,尤其那皮膚黑的妓女那段 -淑女司令- 給 淑女司令 發送悄悄話 淑女司令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2/2009 postreply 16:34:49

是滴 -- 給 林 發送悄悄話 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3/2009 postreply 08:30: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