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梅蘭芳》隻有一處閃光

本文內容已被 [ 瑞冬 ] 在 2009-01-09 12:45:0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電影《梅蘭芳》隻有一處閃光

昨天看了電影《梅蘭芳》,一開始感到電影有點亂,後來就有了感動和興味,繼而卻是失望。最後的結論是,電影《梅蘭芳》隻有一處閃光。

這電影叫人感動的部分,是在黎明和章子怡等大款還沒有出場的時候。是少年的畹華要改戲,和十三爺叫板打擂台,以及伶人之間既有尊卑上下,又有較勁扶持的那一段。餘少群演青少年的梅蘭芳演得好,無論穿了戲裝還是便裝都風姿綽約,都透出梨園弟子的氣質。《汾河灣》登台改戲那一場,舉眉投足,一蹙一顰,很好地表現了梅蘭芳這未來名角的風采。演十三爺的王學圻也演得好,演得那麽風霜勁節,硬中見傲,剛裏見柔。所以兩人配戲,就扣人心弦。臨終前和梅蘭芳的那段對話,透著情,透著淚。我就是在這時候,才真正進入了這電影,真正有了期待,感到這也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人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嚒。

然而自成年梅蘭芳出場後,這電影很快就黯然失色了。編導沒有緊接前麵,進一步表現梅蘭芳對藝術的追求和人格的魅力,沒有發展,而是匆忙地將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戀情推了出來。也就是說,使影片突然失去了深度而落入了俗套。此時的梅蘭芳成了一個柔弱的懼內而又愛色的公子,和前麵那個敢於創新而又堅守師禮的梅蘭芳判若兩人。編導大概想照顧或利用章子怡這明星的光環,來吸引觀眾,然而,章子怡在這電影裏,依我看,卻是徹底的失敗了。她似乎太注重自己明星的形象,而忘了角色,演得太活潑,太輕俏,太現代化,太沒有底氣。京劇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京劇名演員,都深得這種文化的熏陶。但看京劇演員在台上的亮相,就比其他任何劇種的更具神采。以往的名角且不說,就是當代的於魁智,王佩瑜,李軍,張建國,張火丁,史敏,趙群等等,即便是便裝出台,也無不莊穩清俊。而章子怡演的那當年名震京畿的孟小冬,活脫脫像一個幼稚的中學生。試看她和梅蘭芳同唱的梅隴鎮,章子怡的動作過於誇張,誇張得更像是在跳現代舞。懂京戲的人看了,隻有一個暈字。至於演梅蘭芳的黎明,嚴格地說,也隻演了一張皮而已。這兩位名角,都沒有下功夫走進京劇,走進京劇這個領地,走進京劇名伶的內心。想當年趙丹演林則徐,演武訓,看了多少資料,做了多少準備,才做到形似神似。編導不能太迷信明星效應,以為隻要他們出鏡,就能事半功倍。明星未必能演好戲,正如一首詩說的,“隻有海燕的翎毛,並不能駕馭大海”。

此外,這電影的劇本,也顯得單薄不出戲。倒不是沒有好素材,無論赴美演出也好,蓄須明誌也好,都是好素材,但由於沒有好的編劇,戲都沒有出彩。這也許怪不得這電影導演,因為眼下中國就是沒有好的劇作家,曹禺,梅阡,老舍,田漢,陽翰笙等等劇作家早都沒有了,雜誌《劇本》也不知停了多少年了。但看那些拖遝冗長的電視劇,就像是幾個人聚在一起侃和編,編得膩了,三四十集也湊夠了,就匆匆結束。就說這《梅蘭芳》裏的赴美演出,梅蘭芳行前是如何想的,有過怎樣的矛盾,後來又是如何準備的,讀了國外的報道有什麽反應,演出成功後又有什麽反應,凡此種種,隻要把梅蘭芳放到矛盾的焦點上,就能出戲,就能展現他的風骨和人品。而編導在電影裏卻顯得軟弱,動用的大都是其他側麵的人物,來烘托這一事件,但因為主角不到位,一切都顯得沒有力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