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朋友”一詞的濫用,恐怕僅次於“愛情”。正因為頻繁遭到誤用,人們對它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誤解,“朋友”一詞也因此掉價不少。
真摯的“朋友”即是“摯友”。他們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時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難所,也不是基於利益牽扯或實用效果的“人脈”,更不是在場麵上隨口說說的套話或社交辭令;
“朋友”往往不是哄來哄去的一個群體,也不是紮堆出現的一個圈子;
“朋友”不是對你的主意或見解都抱以讚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對你事事妥協、盲目跟從的人;
“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襯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對等的人;
“朋友”很少是一見如故者,因為心靈的親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時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果我們以為“朋友”就是自己的精神避難所,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無力擔當的哀怨情緒一股腦地向他宣泄,也不管他是否願意、生活處境如何,都要他與我們分擔我們的煩惱,至少是傾聽我們的滿腹牢騷,那我們作為“朋友”恐怕顯得過於自私了。
我們這樣做,對我們的朋友不好。
或許我們應當意識到,此時的我們是在借“朋友”的名義將他當作我們的情緒宣泄對象、語言垃圾桶,我們毫無節製地讓無辜者承受了本應由我們自己消化的怨氣衝天——這是一種對友情的濫用、對朋友的損耗,我們實際上在這樣喋喋不休的抱怨中浪費了與朋友在一起的寶貴時間。
朋友之間分擔“苦”卻不分擔“怨”。因為“苦”是心靈的受難,“怨”是情緒的毒氣;朋友之苦往往也是我們的苦,而一個人絕不會忍心用自己情緒的毒霧籠罩朋友的生活,使其遭受汙染。
朋友是“無用”的。
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
朋友不是為了“利用”,不是為了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宣泄渠道,不是為了索取安慰,不是為了陪襯自己的優越,不是為了多一個“幫手”或“同謀”......
而是為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為了與之分享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美好,為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為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
與朋友在一起,我們不期待得到任何東西,僅那份彼此無需設防的內心鬆弛、不刻意的流暢自如,已然使我們心滿意足。
我的一個同性朋友是這樣描述朋友之間的心領神會的,
“執手相看無語,卻心事了然”。
確實如此,她一句不經意的“我還不知道你嗎”常能讓我心生感動、備感幸運——
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無需太多解釋,因為你懂。
想起了多年前的畢業時節,我的一位異性朋友即將離開學校去遠方工作,而我將留在學校繼續讀書,臨別的前一天,我們在校園裏散步閑聊,畢業是高興的事情,也多少帶著些告別的憂傷。
他對我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分別之前,我可以和你擁抱一下嗎?”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他卻有點不好意思了,支支吾吾地解釋:“其實,我沒有什麽特別的意思……當然更沒有什麽無禮的想法……其實,不擁抱也沒什麽的……”
記得當時我一把將他拉進自己的懷抱,在他的耳邊說:
“不用解釋,我明白的。你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希望你今後一切順利。”
我們都明白這個擁抱的意義,這其中沒有猜忌,所以為此擔心也就沒有必要了。
在出現實際的困難時,我們反倒不找朋友幫忙,不向朋友借錢,不要求朋友為我們找工作,不願意讓朋友出麵為我們捋平麻煩。
在這一點上,友情與愛情十分相似,純潔、美麗、近乎神聖,那是一種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礎上的情感關係。
你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個人原因而使自己的soul mate(靈魂伴侶)承擔太多現實的功利之用,因為你愛你的朋友,愛他所以不願輕易增添他的煩惱,也不希望你們質樸的友情因為摻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變得複雜糾結。
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更願意讓朋友就這樣無用著、閑置著,也不舍得將這清水攪渾。
有時,因為這清水太明澈見底,竟會給不知情的旁人造成一種幻象,以為“無水”,以為這兩人不是朋友,就像一塊明淨透亮的大玻璃常常使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而眼睜睜地一頭撞上去。
我們並不常談及我們的朋友,也不在外人麵前炫耀我們深情厚誼的友愛,我們甚至並不與朋友本人頻繁地見麵、時時溝通,以至於有很多人或許都不知道我們與朋友之間有著日久年深的交情,但即使再長時間不見,一旦相逢交流,仍一如既往的默契,仿佛從未分開過。
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靈魂中相連,是精神的一體共生。在友情中,我們擔當的不是彼此的瑣事,而是對方的靈魂。
朋友不是實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他不符合實用性的標準,卻使生命華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擁有朋友本身已然是一種幸福。
所以,如果你所謂的“朋友”是可供你想用時用他一下的工具的話,你就沒有脫離實用及功利層麵。
美好的友情與功利無關。
功利之心可能會帶來生意場上的“夥伴(英文中的partner)”——那基於我們心知肚明的契約關係;卻不可能為我們帶來“朋友(英文中的friend)”——那基於我們休戚與共的生命關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