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怎樣帶大三個孩子

來源: 手機上網 2014-09-02 15:05: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301 bytes)

轉貼


“我們是虎媽”,寫下這句話,腦子裏即浮現出之前那則廣告裏朗朗上口的廣告歌: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害蟲。

  “虎媽”聽起來就像一個負麵的詞匯,聯想畫麵是一個虎口大張、獠牙外露、張牙舞爪、極盡蹂躪之事的惡老虎,再貼切一點:一個凶惡的母老虎的形象。然而,根據科學驗證,母老虎之所以惡,也是因為要護仔。

  如今被叫“虎媽”的,都是對子女嚴格教導,縝密規劃、苛責求成,甚至有點法西斯統治的嚴母們。所以,“虎媽”這個名字起得好,包含的意思是:苛子以嚴,教子以成。

  東西方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東方講究圈養,西方講究放養,各有利弊,各種方法下,都有取得大成就的榜樣,誰也不能說自己的方式比較成功,於是就有人嚐試,兩種方式可以各取長短,綜合使用,使之成效斐然,但是誰又能拿捏得準呢?

  作了父母的,都知道“百年樹人”責任重大,在教導過程中,殫精竭慮,如履薄冰,都要汲取先人的優良經驗,在自己的田地裏辛勤耕耘。關於教育子女從來都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各有各的招兒。

  一月中旬,耶魯法學院華人女教授Amy Chua的“凶媽媽育兒經”在中美網媒曝光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把一向人們心照不宣的中西教育手法曝露在桌麵上。

  有人比喻這篇文章像一個高倍數的電子顯微鏡,把中國媽媽的育兒細胞,從細胞核檢查到細胞膜,又從DNA檢查到蛋白質。

  檢查的結果,就是中國媽媽在美國已儼然成了“悍母”的代名詞啦。可是問一問來自中國的媽媽們,大多認可Amy的育兒法,絕對認為出發點無可指摘,手段上有點嚴厲,結果樂觀可期。從長遠看,我們的目的不就是望子成才嗎?So,目的達到了,過程可否忽略,不要太吹毛求疵。

  我相信,美國的“中國悍母”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媽媽組成的。在美國,現在肯定還有很多這樣的中國凶媽媽在橫行霸道,而且以後還將繼續下去。我自己也在這個行列中。

  我在美國養育了三個孩子,從幼稚園到大學教育,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經曆了他們成長的整個過程,自問不是完全的“虎媽”,但時時也有“虎”威出來,我的方式和態度,可以這樣形容:有著中國式教育背景的家長,教導美國生活環境下的孩子的一個普通的例子。

  在美國做虎媽,我總結的經驗不外乎三個“W”:WhereWhatWhen 。把手伸出來,大拇指按住小指,其餘三個手指用力分開,就比成了字母“W”的形狀。

  第一個WWhere,表示孩子在哪裏學習,要慎選學區和學校;第二個WWhat,表示學習什麽內容,除了完成學校所教知識之外,還要補充什麽技能、發展培養什麽才藝;第三個WWhen,表示時間如何調配,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實現最大的收效。

  我們先來看在美國如何選學區和學校。

  我們從三字經中讀《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為了把兒子教導成才,謹慎選擇居住環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申到現在,就是教導我們,孩子的外在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和美國都是就近入學的規矩,所以居住在哪裏就很關鍵了。在中國,自由選擇住在那個區域不是很容易,但在美國,你可以選擇在哪裏居住。

  根據統計,美國人每六年搬一次家。每到學校假期,就是居民大換房的時候。一些有經驗的家長,往往在學期結束之前幾周,甚至個把月,就已經在選定的學區範圍內,尋找住房了。一旦住下來,下個學期孩子就可以在這個學區上學。

  我的第一個孩子生在中國,12歲時來到美國。有朋友告訴我說,這個年齡過來的孩子是最好的時機,中文有了一定基礎,英文學成後不會有口音。我相信他們是有切身經驗的,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6年過去了,我如今在讀大學的兒子中文會說、會聽,寫就別指望了,目前在學校拿了個中文課,每天在方塊格子上,艱難地學寫繁體中國字。英文是沒有問題了,可是口音仍然聽得出來。

  他來美國之前,我已經廣泛搜集各學區的特色和成績,從網上資料、學區評分、朋友口碑等方方麵麵綜合考慮,剛來美國的孩子語言要過渡一下,就選擇在中國居民聚居區的學校,是周圍公認最好的一家公立學校。

  我們當時租了房子,距離這個理想的學校隻有不到2分鍾的路,為的是有什麽問題跟學校容易溝通。

  陪伴兒子在這個學區完成初中和高中學習,我的感受是,學區和他就讀的學校真的很好,設有ESL班,讓語言有障礙的學生可以逐漸提高語言水平。

  與此同時,老師們盡心盡責,兒子的第一個班主任針對兒子的特點,每天給我寫一張條子,報告課上學習的內容,家庭作業又是什麽,兒子在課上表現怎樣,讓我隨時了解兒子的學習狀態。

  令我感動的是,看起來隻有二、三十歲的副校長也非常關心我的兒子,每次見麵她都如數家珍般的告訴我孩子在學校表現,當時我真有些疑惑:是她的記性異常好,還是我的兒子有些特殊,為什麽她竟然那麽了解學生的細枝末節?

  除此之外,這個學校還有自己的心理輔導員,專門為剛來美國,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心理方麵的輔導,他介紹我的兒子做了一些智力和心理方麵的谘詢,讓孩子增強了自信心,為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做了一些情商方麵的鋪墊。

  這個學校還有樂隊,兒子對銅管樂從一無所知到跟隨樂隊到處表演,拿到各種獎項。總之,5年結束後我不後悔選擇了這個學區和學校,作為兒子的接受中學教育所在。

  我的第二個孩子和第三個孩子也是在這個學區開始他們啟蒙教育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女兒在學前班和一年級時並不出眾,甚至有時還表現出抵觸上學的情緒,雖然一切都沒有異常,但我感覺她的學習熱情沒有被點燃起來。

  到了二年級時,發生了轉變,她遇上了一個好老師,好像突然上了一個階梯,態度一下子積極起來,每天都充滿熱情,臉上的表情歡快靈動,行動迅速敏捷,像一隻快樂的小鹿,學習成了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這一年培養了她讀書的習慣,我不用再催促,她會長時間地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裏。到學期結束時,我收到了她的班主任整理製作的丶一年裏孩子們的學習成果,還有一張CD,裏麵是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的錄像,他們取得的每一步成績。

  從孩子的變化,你會知道那個老師是用了心來做教育的。有了這一年的生活,大女兒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去年夏天,我們的家庭搬離了那個學區,遠離了華人聚居地帶。但是尋找新的學區依然是按照原來的標準。

  這個學區有著嚴謹的治學精神,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開學不久接到一張通知,是學區舉辦的一個“家長大學”的邀請,時間是一個晚上,有晚餐招待,有Baby Siter,有豐富課程,有抽獎活動,完全免費。

  通知大概是兩個月之前收到的,當時並不以為意,除了名義奇特一點之外,覺得不外乎就是一個家長和老師的交流活動罷了,不去也罷。

   到了當天,覺得無論如何還是去一下吧,反正沒有壞處,去了之後令我大開眼界,學校停車場、街道旁邊找不到停車位,好不容易停好了車,隨著人們魚貫而入, 大禮堂裏座無虛席,四周擺滿了攤位,各種顏色,各種機構的教育資料不下幾十種,我稍微撿拿一下,文件夾裏就已經有十幾份了。全是家長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難 怪大廳內五百多個座位上,家長和孩子們都在閱讀交談。站著的人們也在仔細閱讀著手裏的紙張,或聽著相關人員的解釋。

   所發的谘詢大多是政府、機構的服務項目和宣導資訊,幾乎沒有盈利機構的廣告。隨著一聲鈴響,活動的第二階段開始了,十三、四個教室裏不同的講解課程吸引 著人們的腳步,看了一下目錄,有語言藝術、閱讀、閱讀理解、加州統考、成效和管理、數學學習、營養調配,還有很多,每個家長隻能選擇兩節課來聽。

  我當即立斷,趕緊打電話,把家裏的老老少少都招了來,幾個人分開上課,不是可以了解得更多嗎?

  何況,孩子們聽了這樣的課程,也有助於他們自我管理了。

  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兩個女兒選擇了他們有興趣的科學和營養課程,她們告訴我,以後早餐應該吃什麽、吃多少,晚餐應該怎麽吃菜最科學,卡路裏該如何計算。 我真的偷笑了,聽了一節課勝過我多少苦口婆心的教導嗬,以後她們自己對吃的方麵有了自己的心得,我省大麻煩了。

  活動之後的獎品非常豐富,都是公司或個人捐獻的,最後賓主盡歡。

  參加了這次活動,感到叫“家長大學”真的不枉此名,反倒覺得時間太短了,期待他們還有下一次。

  轉換到新學校,我一度擔心她們會有不適,會有恐懼,第一次家長會,我跟老師談了我的擔心,老師告訴我,他們都沒有社交方麵困擾,跟同學互動很好。

  如今,距離我們轉到新學校已經快一年了,三年級的大女兒和一年級的小女兒,學習成績都在各自班裏名列前茅。上星期,大女兒被推薦參加資優班的推薦考試,我問她考試的感覺怎麽樣?她說感覺都答對了。

  上學期老師和家長見麵會,老師告訴我,她其實沒任何問題跟我說的,隻是想告訴我,我的女兒表現有多麽好。今年第一個學期老師幹脆讓女兒帶給我一張紙條,讓我來選擇是否要見她。

   前不久,一年級的小女兒寫的一篇故事,被一家專業的表演公司從眾多的孩子作文中選出來,編成一個短劇在學校裏表演,還被評為一等獎。當她手持獎狀擺個姿 勢照相時,全班的小朋友都圍過來。我看著周圍一張張白色、褐色、黑色的可愛孩子們的笑臉時,心理的感受真是“爽呆了”。

  我的兩個女兒兩個人還一同獲得科學項目展示比賽獎,小女兒的“水的循環”得了年齡組第一名,大女兒的“月相的變化”得了個第三名。

  剛來美國的人,很可能不了解學區這個概念,隨便選擇一個價格便宜的地方住下來,或者選擇了跟認識的人住在一起,一段時間後,了解了學區的觀念,紛紛選擇好學區搬移。

  學區的劃分跟行政區劃不完全一樣,是按照教育管理體係運作的獨立係統,地域上有的可能與行政區劃一致,也有些地方不一致。比如,你住在A市邊緣,你孩子的指定學校可能是你住家附近的B市的學校,你所屬的學區就是B市的學區。

   為了能把孩子安排在一個好學區上學,多年前,有人想出了借住址的方法,就是向住在好學區的朋友或親戚借他們的地址,注冊在這個學區,到時候孩子在遠離學 校的地方來上學,是家長接送還是幹脆就借住在朋友親戚家就看各自的情況而定了。每當開家長會時,到會的除了家長,還有不少是監護人,就知道在美國各個學校 上學的學生,除了小留學生外,還有就是這種借住址的學生。

   近年來,借住址有點難了,好學區不像之前那樣容易進來了,很多學校在孩子入學時,不僅對各種資料的檢查嚴格起來,而且,還投入人力財力,派人到學生家中 突擊查證,看孩子是否住在這一住址裏。檢查人員會一大早不辭辛苦地來到注冊登記的地址,證實該名學生是否住在這裏,人們把這種做法叫:“堵門”。

  這樣做,學區也有他們的解釋,因為每個學區經費都有限,他們也是為了把資源更好地用在服務自己區域的孩子上,而不是被別的區域的孩子“偷”走。

  更有甚者,如今一些個別學區,即便是自己學區的學生,注冊時也不可能全部錄取,原因是名額有限。如果你一定要上這個學校,就在等待名單中靜候佳音吧。除非有人退學,或者特殊原因離開,否則,等到一個名額非常困難。

  你想,人同此心,好不容易能進入理想的學校,不是非不得已,誰會輕言放棄呢?即便這樣,還是有一些家長願意候在那裏。可見,家長們對於把孩子送進一個好的學校是多麽渴望了。

   很多華人家長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學區,在房價極高的區域買房或租房住。這是因為,地產稅是支持教育投資的,所以,高房價地區教育資源就充裕,學區也 就好,這是相輔相成的。比如,一個學校要增加一些電腦設備,有資金支持當然就可達成目標,否則,在一個沒有資金支持的區域,就實現不了。學校硬件設施完 備,當然對於教學品質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一些房地產投資者也是因為看到好學區住房保值,才下手投資的。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在洛杉磯地區,華人聚居區學區一般都不錯,這是相較於其他一些不注重教育的族裔而言的。

  而同在華人聚居區的學區也是有差異的,比如說,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的評判標準,按照學生參加STAR加州標準考試,加上另外一些評判標準,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分值,從110不等,可能這個學校綜合評分是9分,另一家附近的學校得了7分,人們就會普遍認為前一個學校要好一些。

  當然,華人家長們很少會接受67分以下的學校。這跟其他族裔有明顯的不同。

  凡事都有例外,並不是每一個華人家長都注重選擇好學區,他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內在最關鍵,好學區的孩子也不是各個都上了常春藤大學,一般學區的孩子也有進了哈佛的,以平常心來對待,也是一種心態。在我們周圍也常見,一些並不突出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了一流大學。

  與這種平常心的心態相對的,則是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著虎媽一般的決心的。他們懷著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誌向,未出生時開始胎教,呀呀學語時,進行啟蒙,換牙之前已經引入小學教育,二年級時五年級的題目,已然了如撥珠。鋼琴八歲已經考過了五級。

  孩子們一上學即進入最著名的私立學校,選擇最有名的教師,按照最先進的教育模式,取得令人乍舌的成績。父母們如經營著事業一般,經營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說說第二個WWhat。就是學生學什麽,才能架構一個最完滿的知識結構。當十年寒窗結束,鯉魚一躍過龍門,進入理想大學。

  我們外來移民,一開始對美國的教育體製不太能摸得著門,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的家長們,看著這裏的孩子每天三點就下課,功課一點點,每天沉溺於電子遊戲,網上聊天,看著心急。

   有一位升學顧問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美國的教育是放養式的,比如養雞養鴨,讓這些雞鴨們在土地裏、水塘邊,隨便遊走,自由覓食,它們吃到的有穀米,有石 子,有蟲魚,有草粒。走的地方多,範圍廣,覓到的食糧就豐富,營養就多樣全麵。而且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吃多少,完全取決於自己,吃的開心快樂,吸收的有益 成分就多。吃的同時也享受了生活。

  由於行走的路線不同,選擇的食物不同,長成的標準當然不同,有肥有瘦、有高有矮丶有著各自不同的風貌,隻是有一點,沒聽說過,野地放養的雞鴨哪一隻是餓死的。

   相對的,中國的教育是圈養式的,一群雞鴨圈在一個籠子或養殖場裏,飼料定時投放,營養固定搭配,甚至還有各種添加劑抗生素強迫進食,雞鴨們的任務隻是 吃,免去了尋找的步驟,沒有選擇的自由,養成的雞鴨大小幾乎一致。假如有個別雞隻天賦異稟,加以特訓有可能成為鬥雞之王,卻在這種環境下,被餓得骨瘦如柴 了,可惜糟蹋了一個好身架。

   所以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孩子,必須學會自主學習的技能,知識俯拾皆是,隻看你撿不撿。孩子做不到時,“虎媽”就該出馬了。學校裏沒有統一教材,所教內容是 老師們根據大綱自己組織的,家長們也可以在書店,百貨商店找到各種補充教材,或在網上尋找。比如,家長們可以在加州統一考試的例題網站上,幫助孩子準備考 試。

  還可以在一些教育機構的網站題庫中學習,到圖書館去也可以找到各種資源。這些都是免費的。遍地黃金,關鍵是你伸不伸手去拿。

  有一句話說: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當你聽說,王家的兒子今年考上哈佛,李家的女兒在耶魯讀博士,誰誰上了普林斯頓、斯坦福、伯克萊……當你聽說,一家高中十一年級裏已經有一半學生SAT考試在2300分以上,五個學生竟然考到滿分2400分。在我們華人圈裏的每個升學輔導班裏,這樣的好消息年年出現,人們都不拿它當新聞了。無可厚非,這些榜上有名的孩子,他們將來各個都是精英,並且目前已經是精英了。

   這個現象可以這樣比喻,好像人們在爬山,總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爬過了一個山頭,另一個更高的山頭又在眼前了。當你終於爬到最高峰時,你發現峰頂不是一個 尖尖的頭,不是隻能站住一隻腳,而是一個平台,可以站上十幾、幾十個人。有了這樣一種思維,力爭上遊,成了一種自我超越的潮流。

  為了登上巔峰,孩子們都在進行著尋寶般的長征。一路上撿拾的每一刻寶石都是再上台階的梯子。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滿分精英是怎麽培養出來的。

  美國的十年寒窗,實際是十二年寒窗,六年級以下是小學,七年級以上是中學和高中,真正要顯示實力的是在高中的四年,所以有些人就說,美國的初級教育不如中國紮實,要接受教育隻要高中階段在這裏就行了。我實在不敢苟同。

   我們看孩子的實力,就像看他們在跑長跑,前邊三、五圈下來,似乎不分高下,那是有實力的人在養精蓄銳,等待最後的衝刺,如果前邊幾圈把力量消耗殆盡,最 後就沒有力量做最後的衝刺了。但是如果前邊幾圈沒有跟上第一梯隊,即便最後有力量衝刺,也很難取得好成績。所以,小學初中階段也非常重要。

   小學教育是基礎,這是東西方的共識。我們來看一下美國小學的基礎是怎麽夯實的。我的小女兒今年上一年級,沒有各科課本,每周老師發一本作業簿,十幾頁到 二、三十頁不等,裏麵包含了語文、數學、閱讀理解、畫圖、思考等多方麵的內容。每周五交還給老師,家長要簽字。老師根據批改情況,下周一給家長一個回執和 評分,這個項目在年終綜合評分占很大比重。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這個作業簿中,要求學生每周讀書80分鍾,也就是每天讀書至少20分 鍾。要把所讀書籍的題目寫下,還要注明和誰一起讀的。老師要求家長陪讀,因為這個年級還不太會自己閱讀。我的女兒喜愛讀書,我沒時間跟她一起讀的時候,她 就自己選擇書籍,每次都超過老師要求的閱讀時間。讀書也有測驗,用來驗證孩子讀書到幾級程度,這個學期的報告說,我一年級的小女兒已經達到三年級的程度 了,書籍深度可以選擇2.73.8

   讀書是美國小學教育最堅持的一個環節,不論什麽書籍,隻要孩子有興趣,就讓他讀,這和中國的開卷有益是異曲同工,當然學校裏的圖書都是適合孩子們的。學 校裏有專門的讀書課,叫安靜閱讀。所以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了讀書習慣。到了三年級時,十來章的長篇讀物已經難不倒他們了。我的另一個朋友的女兒,四年級時閱 讀《哈裏波特》全套,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幾乎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讀書習慣的養成,對他們日後知識層麵的豐富,眼界的開闊有著非常大裨益。另一個好處就是培養學生們獨立自主能力、判斷能力。整個讀書過程,都在養成這些 能力,到圖書館選書,到互聯網上購書,到寫讀後感、分享故事,最後都落實在學生們行為處事之中,跟著書生活,自己從書中學習。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twilight》係列在少女群體中熱烈流傳的現象了。

   另一個台階從三年級開始,那就是資優班的推薦,如果孩子一、二年級時,表現出某個科目超優成績,學校就會推薦參加某個科目的、或者是全部科目的加強班考 試,通過之後,孩子即可獲得科目高深程度的學習。在這些班級或者項目的訓練中,孩子會接觸到比正常班孩子多得多的知識,甚至達到跳高兩、三級的程度。還有 機會參加各種比賽。

  持續下來,到了高中時候,再提前選修大學的AP課程,為未來的大學學習打出提前量。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從三年級時,數學表現得非常拔尖,被推薦到資優項目學習,其間經常參加一些州際、國際級比較高級別的競賽,取得優異成績,如今進入十一年級,已經被幾所大學錄取,需要選擇的是去往哪個方向。

   我們知道,因材施教是我們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相關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 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麽?”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麽能聽到就 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麵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麽?”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 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麽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 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在美國放養的方式,似乎才是跟從了因材施教的道理的。

  很多學校裏都有一個項目,叫興向測試,是通過心理學的方法,測試孩子在哪些方麵優勢,那些方麵不太專長。家長們通過這種科學的方法,為孩子選擇未來的方向,選擇大學的專業,也選擇孩子的才藝道路,少走彎路,避免把孩子當成試驗品。

  最近一部印度電影《3 IDIOTS》, 表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對於孩子的興趣誌向忽視,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專業,因為沒有動力和熱情,孩子被迫學習當然不會有樂趣,即便進入高等學府,成 績也不會突出。我周圍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父母選擇讓他學會計專業,可是他一點快樂都沒有,勉強畢業之後,他即選擇從事自己熱愛的攝影,而且作品被著名雜 誌所刊用。

   我的兒子,高中時參加了這個興向測試,結果是他在音樂方麵有九十多分,這讓我聯想到,他和同學們在網上學一首韓國鋼琴曲的演奏,不到一周時間,從未學過 鋼琴的兒子竟然彈得那末流暢,還讓人聽出裏麵的情感。我很引以為傲,經常讓他為我彈奏一次。今年在選大學的課程時,我鼓勵他選修了鋼琴課,如今他一完成功 課,就會積極地練習。

  美國對孩子采取放養方式,就是根據孩子的天分、特長,設計、選擇所學的內容。不論是未來專業,還是才藝學習。

  虎媽Amy給孩子們規定要學習什麽才藝,學習過程中必須做到什麽標準,又有那些“不準”,其實不難在我身邊這些媽身上找到痕跡。我在這裏介紹一個其中的代表人物,這個媽媽隻有一個寶貝女兒,視若掌上明珠,學習成績沒的可挑,全A了, 還要上課後班,加強練習。除了功課,周一畫畫,周二芭蕾舞課,結束之後學法語;周三小提琴課;周四學圍棋;幾乎天天都是滿滿的。她的道理和虎媽一樣:嚴母 出孝兒。孩子不壓迫就不會出成績,要嚴格要求,才能把他們的潛力激發出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也習慣了,從不反抗,似乎知道媽媽的苦心。家中各 種獎杯擺滿了展示櫃,有上百個。以至於我第一次到他們家時,以為是哪個藝術學校的展示間呢。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特殊,但是,在美國上學的孩子,很少有從未學過點什麽才藝的。本著學藝術的孩子不會變壞,還可以培養一些藝術細胞,建立良好的氣質,最 重要的是將來申請大學時,可以起到一種藝術加分的作用。學樂器的孩子數不勝數,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吉他,不一而足。另外,畫畫,三D電腦動畫,跆拳道,中國功夫,遊泳,跳水,滑冰,這些都是中國家長們為孩子選擇的熱門的課外活動。

  對於學習某種才藝,也有的家長是跟風,人家學什麽,我們也學什麽,抱著一種,反正學了沒壞處的心理,一節一節課地累積著孩子的成就。有的家長則是從一開始就找準了孩子的優勢劣勢,有針對性地下手的。

無論是虎媽羊媽,下定決心培養孩子的,幾年堅持下來,都是滿懷安慰。一個從孩子四歲就送去學跳芭蕾的家長,接送孩子到了十六歲,在匯報演出時說,我現在才感到孩子的舞蹈真的有了美感。

  今年十一年級的KARAL,鋼琴十級已經過了,正在準備更高一級的考試。舞蹈白金獎已經拿了十幾個。她的媽媽說,不管怎樣,鋼琴已經具備當教師的資格了,多了一項技能。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聽說過美國前國務卿萊斯女士的故事吧,她不僅是一個政治家,也彈的一手好鋼琴,這在美國並不稀奇,你可能經常見到她在國會大廈或聯合國多邊協商中,侃侃而談,神情肅穆,你卻看不到在晚宴祝酒時,她長裙曳地纖指撫琴,這就是素質,這就是自幼受過良好教育的結果。

  以前看過一個資料說,德國人的音樂素養最高,不論在哪裏,隻要能夠湊齊十幾個人,組成一個四聲部的合唱團沒有問題。如今在美國上過學的孩子,隨便組成一個樂隊、舞蹈團的似乎也不在話下。

  最後一個W,就是When,學習時機,什麽時候學什麽,過程在哪裏,收獲在哪裏?

  讓我們做一個算數題,孩子跟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從出生到獨立十八年,最初五年懵懂未開,十六歲之後基本自主,由父母設計培養的時間不過十年左右,虎媽為什麽緊張,為什麽逼迫,就是她深知這一點,時不我待。

  根據語言習的關鍵期假說,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時有一段最佳時期。研究人員的爭論點在於這段最佳時期到底有多長:一些人認為這段時期結束於兒童67歲前,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整個青春期都是最佳時間,但是青春期過後,再想學習新語言就難多了。學才藝也有最佳年齡段,鋼琴和小提琴,五、六歲開始最好。

  洛杉磯一個知名女律師,處心積慮教兩個孩子學中文,多年下來,越學越少,越來越不會說。她一度失望極了,想著放棄算了,翌年暑假,她送孩子們回老家,兩個月過去,在機場孩子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回來了,媽媽。”

  孩子流利的中文讓她差點留下眼淚。從此,隻要一放假,她就把兩個孩子送回去,每年幾個月時間,為的就是在最好時間點幫他們打好第二語言基礎。

  我把“虎媽”也分了等級,一等“虎媽”是未雨綢繆型的,自打孩子呱呱落地就已經規劃了十八年宏偉藍圖,遠中短期計劃了然於胸,執行的時候亦步亦趨。最後功德圓滿。

  在美國生活,很多事情都要預先籌劃。旅遊要有計劃,很多人年初已經定好一年的出行景點和時間,機票也提前半年就預定好,甚至還有把未來幾年的旅行景點都規劃了。工作也是按照計劃執行的,幾月份做什麽都在計劃之中,並隨時調整完善。

   上麵提到,在美國接受初級教育,閱讀習慣可以培養紮實,自主能力可以打下根基,有了這兩個大優勢,虎媽們就可以玩一個遊戲了,這個遊戲叫做“牽著走”。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一頭羊,如果你在它鼻子前麵吊一把草,永遠吸引著它,它就會朝你希望它走的方向前進。那把草就是孩子將來要達到的目標,讓他們看到未 來是什麽樣子的,前途是多麽美好的,有希望,就會有動力。

   認識一個心理學專家,她的女兒在一家著名的大學讀書,專業是國際關係,第二專業選的是環境方麵的一門學科,她媽媽說,女兒的誌向是將來到非洲去做環境研 究,希望能夠幫助貧窮國家做一些事。女兒之所以選擇環境方麵的研究,就是因為媽媽經常給她描繪非洲人民的生活,非洲的惡略環境狀態,而作為我們生活在優沃 環境之下的人們如何可以幫到他們?正是這胸懷天下的世界觀,決定了女兒對未來的選擇。

  百年樹人是一門最高深複雜的行為藝術,每個時間點都不能出差池。從入學到初中八年級時打基礎的階段,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就是最後的衝刺了,基礎階段是,要把一磚一瓦壘的結實緊固,把知識結構框架建構起來,比如文化課要達到什麽成績,才藝選擇什麽發展。

  比如,一個孩子五歲時開始彈鋼琴,第二年開始考級,一年考一級的話,考到十級要十六歲了,而這時孩子正在上十年級,考大學的壓力正在緊迫,文化課、AP課、SAT考 試占了大多數時間,一些孩子在這個階段放棄或者減少了才藝方麵的練習。如果,這時孩子的才藝已經成熟了,在申請大學時,當然會加分不少,反之,如果開始的 時間晚了,到這時,不但加不了分,反倒讓孩子分心。我們生活中,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重點,孩子的教育時間的安排當然尤其重要。

   在美國做“虎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承擔起聯合國環境與安全事務重擔,在人類環境保護議題上有發言權時;當我們看到在國家劇院 演奏施特勞斯,擔任第一提琴師;當我們看到他們設計的時裝在米蘭伸展台上飄逸;但我們看到,新一代航母應用了了他們的發明技術時;當我們看到他們攻克了預 防癌症的瓶頸,分離出了一種蛋白拯救了人類時……我們對“虎媽”的稱謂是否懷有眷戀,我們是否會延續作為“虎媽”的曆史,我們的子女是否開拓出二代“虎 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