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我對女兒的窮養與富養

來源: 手機上網 2014-09-02 15:04:0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21 bytes)

ZT 新浪博客

在國外的中文論壇上,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關於對孩子“窮養,富養”的討論,大家討論得熱熱鬧鬧,我卻看得糊裏糊塗,一直對“窮養富養”的定義不得要領。理論問題想不明白,索性不想了,不過倒是借著這個話題梳理了一下這些年養女兒的經曆和體會。


  大女兒5歲時我們來到美國。那時,一個博士後的工資養三個人,房租一個月一千塊,什麽東西換成人民幣都讓我肉疼(當時一美元值八塊多人民幣),這些加上身份和工作的不穩定,讓我對家裏的經濟狀況有深深的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慌感,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幾半花。

  當然女兒的生活水準也未能幸免,跟著我們一落千丈。還記得第一次去yard sale(家庭庭院拍賣),滿載而歸兩大袋,一袋毛絨玩具,一袋小孩衣服。用洗衣機洗了以後,女兒穿著高興,玩得開心。

   在那段穀底的歲月裏,女兒很懂事地和我們一起走過來。去中國店買菜,她的眼睛總是被花花綠綠的小食品吸引,可是她記住媽媽說的話:“每次隻能挑一個,不 能超過一塊錢。”在超市裏看到喜歡的玩具她會拿起來先看價簽,然後自言自語說:“哦,太貴了,等到降價的時候我們再來看看。”再喜歡的她也會放回架上。至 今想起她當時的樣子,我的心都會酸酸的。

  從小酷愛讀書的女兒童年時好像沒有幾本屬於自己的新書,因為十塊錢一本的書對當時的我是一筆大錢。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她的成長,因為一到美國我們就發現了一個最好的地方---圖書館。每周十幾本甚至幾十本地借,借回來如饑似渴地讀,讀完就催著爸爸媽媽去圖書館。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沒有新書的女兒卻成了最愛讀書的孩子。

   這樣的日子過了五年,隨著孩兒爸找到穩定工作,我們有了綠卡,再後來我也有了工作,家裏的日子不再那麽緊巴,我花錢的手也慢慢地鬆了起來。我不再給孩子 買人家的舊衣服。等到女兒上了初中,對穿衣戴帽有了自己的想法時,我就帶著她一起去商店讓她自己挑選,現在更多的時候是她和朋友一起去買。

  孩子小的時候對金錢沒有什麽概念,漸漸大了,看到周圍的人和事,就有了想法和疑問。麵對這些,我知道不能回避,敷衍,隻能正麵地去和女兒交流。記得上初中時女兒說:“有的同學家沒有自己的房子,住公寓,自己都沒有單獨的臥室,可是她們卻背著coach包,穿著coach鞋。”我說:“我們和人家一樣都不是富人,隻是每家的父母把錢花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更願意把錢花在你學鋼琴,長笛,滑冰,網球,遊泳上。你說哪種做法更值得?”


  我一直都沒有富養還是窮養的概念,也沒有為此糾結過。跟著家裏的收入走,跟著孩子的需要走,邊走邊把自己的金錢觀價值觀灌輸給孩子,這樣孩子也不會糾結,不會為物質所累。

  我讓女兒知道:你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家裏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每一塊錢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掙來的。我們對你物質需求的滿足是有限度有選擇的,更不會超越我們能力所及的。

  我讓女兒知道:考試得了好成績,比賽得了獎是你為自己做的,爸爸媽媽會為你高興,全家會出去吃飯慶祝,可是我們不會事先懸賞,也不會事後現金獎勵。

  我讓女兒知道:一個女孩子打動人的是健美的身體,自信的眼神和陽光般的笑容,沒有這些,穿再貴的衣服人們在心裏也不會給你打高分。


  守住這些底線,並不意味我是個在金錢上苛待孩子的媽媽。女兒去外州參加國際科學大賽,去華盛頓領獎,我都會帶她去買漂亮的衣服,去做頭發,去買好的化妝品。女兒和朋友去逛mall,看電影,吃飯,如果她需要20塊錢,我會給她30,回來後她會主動把剩的錢還給我。

  特別是女兒上高中以後,校內校外參加的很多活動都要花錢,有時我們也會私底下嘮叨一句:“這真是花錢如流水啊!”可是該花的時候我們從不猶豫。記得九年級女兒試著組織debateclub(辯論俱樂部)的時候,她對我說:“媽媽,要加入一個全國的組織,需要交200多塊錢的會費。可是現在還沒有幾個人,而且他們幾個都猶猶豫豫的。”我說:“你不用擔心這個錢,需要交的時候我們為你付。”盡管最後club沒有辦起來,可是女兒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在支持她。

  特別是這一兩年,我們對她自己的花費越來越放鬆,可是她自己懂得分寸,所以還沒讓我們頭疼過。

  十一年級的暑假她去華盛頓參加一個一周的活動,所有費用主辦方都包了,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可是我還是給她100塊 錢。活動結束後我們全家在華盛頓又玩了幾天,在曆史博物館,妹妹挑了幾件紀念品和書,交款的時候,我一時著急找不到信用卡,大女兒連忙從自己的包裏拿出 錢。後來她又在路邊的小店給妹妹買了一件紀念衫。我跟小女兒說:“看,姐姐多好!”大女兒馬上說:“那是媽媽的錢。”回到家後,她把剩下的錢交給我,我隨 便問了句:“你買什麽了?”她說在Smithsonian博物館買了些紀念品,是送給她的好朋友們的。


  就這樣,在我還沒明白啥是窮養富養的時候,孩子就長大了。

  看到關於窮養富養的討論我問女兒怎麽看,她說:“小孩懂事之前不該富養。”看來小時候的苦日子在她的身上沒有成為負能量,而是讓她懂得了父母給與孩子的無限的愛和有限的物質之間是不矛盾的。

  我相信女兒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比我們好,她一定會有不同於我們的消費方式,同時我也相信,有些東西是會代代傳承下去的。

  作者:遠方,定居美國十餘年,現為美國高中全職中文老師,對於美國教育的了解不僅來自於女兒的成長過程,也因工作的關係有很多切身的體會。

所有跟帖: 

同感。一個家庭怎麽能多重標準呢。該怎樣就怎樣唄。 -nyagela- 給 nyagela 發送悄悄話 nyagel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03/2014 postreply 17:10:36

真是個好孩子。 我女兒也是每次買貴一點的東西都會考慮再三。 我直接告訴她,我們家有錢買,但不能讓你們養成隨便花錢的毛病。能花錢買 -惜福666- 給 惜福666 發送悄悄話 惜福666 的博客首頁 (77 bytes) () 09/03/2014 postreply 17:29:58

真是個好孩子。 我女兒也是每次買貴一點的東西都會考慮再三。 我直接告訴她,我們家有錢買,但不能讓你們養成隨便花錢的毛病。能花錢買 -惜福666- 給 惜福666 發送悄悄話 惜福666 的博客首頁 (161 bytes) () 09/03/2014 postreply 17:32:38

孩子小時候吃一點苦,是好事。她親眼看到了父母艱苦奮鬥的過程,自己也會懂事,自立。 -綠_茶- 給 綠_茶 發送悄悄話 綠_茶 的博客首頁 (347 bytes) () 09/03/2014 postreply 19:05:52

同樣的經曆 -MDPF- 給 MDPF 發送悄悄話 (135 bytes) () 09/03/2014 postreply 19:33:36

這樣不光是理財也是對欲望的控製,我家小孩5歲,去商場會說:媽媽我隻看不買。 -Tayo- 給 Tay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03/2014 postreply 20:55:59

我家老大挺愛打扮的,不過知道等到打折的時候才買。去上海南京路都不願意逛,因為知道那裏的東西太貴。更喜歡在淘寶上購物。 -wohenji- 給 wohenji 發送悄悄話 wohenji 的博客首頁 (610 bytes) () 09/04/2014 postreply 07:55:47

寫得真好. -nature-lover- 給 nature-lov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04/2014 postreply 14:48:33

富養可以使孩子失去夢想, 奮鬥的動力。 -北美胡同串子- 給 北美胡同串子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04/2014 postreply 14:59: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