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1909 年8月,清政府設立的遊美學務處招考了第一批學生準備直接送往美國,當時有630名考生。遊美學務處寧缺勿濫,當時的報考條件頗為嚴格,要求考生“國文通 達”、“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經初試和複試,最後未足原計劃的百名之額,隻錄取了程義法、鄺煦堃、金濤、朱複、唐悅良、梅貽琦、胡 剛複、金邦正、秉誌、張準、王士傑等47人,於同年10月由唐國安率領赴美留學,成為清華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說到清華第一批留美生,不能不提“遊 美學務處”和“遊美肄業館”的由來。1901年美國分得“庚子賠款”中的3200萬兩白銀(約合2400多萬美元)。之前美國倡議用白銀“償還”,後又 “獨倡其議”改為以黃金結算(時值白銀貶值),使中國政府再度蒙受巨額損失。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本著“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國用,即紓一分之民力”, 經“運動勸說”、“全力相搏”,使得美方自認所得“實屬過多”,同意將其中的10785296.12元美金從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月退還。那麽這 筆還款用來幹什麽呢?美國伊裏諾大學校長詹姆斯在給當時的總統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到:中國正臨近一次革命。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 人,哪一個國家就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製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他的結論是:“商業追隨精 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美政府與清政府談判過程中,授意梁誠所退款項不得移作它用,務必作為“廣設學堂,派遣遊學之用。”清政府於1909年 6月即在北京設立了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和學部共同管轄,招考合格學生直接送往美國留學。此外同時籌設遊美肄業館,以便經過短期訓練後,每年甄別一次, “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清政府草擬了派遣遊美學生規程,呈美公使審查修改後確定:自退款的第一年(1909年)起,清政府在最 初四年內,每年至少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改為每年至少要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為止。

  繼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後,1910 年招考了第二批趙元任、張彭春、錢崇澍、竺可楨、胡適、莊俊、易鼎新、周仁等70人,1911年招考了第三批薑立夫、陸懋德、楊光弼、衛挺生、吳康等63 人,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計180人。這些留美生因是經過遊美學務處進行“品學甄別考試”後送去留美的,故又被稱為“甄別生”。

  這些直接留美生因文化程度不齊,或按程度插入美國大學的二、三年級,或入美國高級中學補習。他們都是20 歲以下的青少年男生,是在清末實行教育改革,引進西方現代教育體製後,經過了5至7年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和以前的幼童留美生、留歐生及 留日生有顯著的不同。到美國後,他們能夠迅速接近世界科學技術的前沿,他們中的不少人成為我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的奠基者和開拓者。這些留美生並沒有像美國 期望的那樣成為追隨美國的精神領袖,而恰恰相反,他們蘊積著更深重的對於民族恥辱的痛感,恥中國科技與文明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挽既 倒狂瀾,作中流砥柱的氣質和愛國奉獻的精神”,無一不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而孜孜苦學,大多放棄了在美優厚的科研條件及生活待遇,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到 祖國的懷抱。

  第一批直接留美的47 人中,就有金邦正、梅貽琦二人先後擔任過清華學校和清華大學的校長,為清華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梅貽琦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於1931年底發表就職 演說時,他勸勉同學“記住國家危急的情勢,時刻不忘了救國的重責。”他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愛國主義和健全人格兩大項。第一批留美生中有許多學界名人,值 得提及的還有張準(張子高),他回國後曾在清華任教並任副校長,獻身於化學教育事業60年,為我國現代化學的先驅之一。他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代高等教育界的 理科人才,僅中科院化學部的學部委員中就有10多人曾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還有不少人成為高等理科教育和科研的領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