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與心智考研
很多同學在考研[微博]之前都麵臨一個問題:是該找工作還是決心考研?仿佛患了考研焦慮症,整天坐立不安,通過QQ、郵件、電話或當麵請教學長:“要畢業了,我該如何準備考研呀?”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那個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基於這一點,訓練自己獨立判斷力,果斷拒絕外界誘惑,避免考研征程中無謂的浪費,堅守自己的理想,拒絕好心辦壞事者,達到“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的境界。考研不僅是一場知識的大檢閱,也是一場對心智的大考驗。
相信自己:那個最了解你的人
傳統觀念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問計旁人。請相信,隻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如果沒有這樣的自信,那麽就不是難得糊塗,而是經常糊塗。從來到人間的那一刻起,人的大腦、肌肉、心髒,以及習慣就時時刻刻記錄著自己曾經享受的陽光、經曆的風雨。
十年寒窗,每位學子都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即將大學即將畢業時,許多同學都麵對過是否考研的重大抉擇問題,因為這將決定著未來三年的人生軌跡,這時不妨問問自己:你最擅長的是什麽?你傾向於博聞強記還是喜歡問底尋根?你適合做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適合去做社會弄潮兒?
我們往往被那些不懂裝懂、巧言善辯或者好心辦壞事的人所迷惑。別人隻是從跟你短時間的接觸以及某些道聽途說來認識你。形象地說,如果你給自己畫的像是依據從出生到現在的積累描繪而成的全息圖像,那麽別人給你畫的像則是僅僅由幾個殘缺片段拚湊而成。這些圖像可能把你的手指畫得特別清晰,而對麵部表情卻描繪得一團糟。你在別人的眼裏也許僅僅是一幅漫畫,盲從別人就等於下賤地奉承別人給你畫的蹩腳漫畫:“象極了!”
其實,也許是我們太了解自己,以至於我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在我們的四周各種發音機器總在絮絮叨叨“旁觀者清”、“隨大流好”等調調,擾亂我們的思維,致使我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轉而依賴別人的荒謬看法來決定是否考研,這樣做是很危險的。
小馬過河:訓練獨立判斷能力
小馬要過河告訴我們,既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要親自去體驗。每個人的學習基礎不一樣,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也不盡相同,有的人說考研很難,有的人說很簡單。因為,考研的專業課考試科目除了醫學、心理學、教育學、曆史學是統考外,其他都是各校單獨命題,所以,各種情況使考研麵臨的問題千差萬別。“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借助外腦,對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幫助你順利考上研究生十分有用。
一位學長本科學習的是營養學,但他想在研究生階段攻讀外科學。由於是跨專業報考,心裏拿不穩,於是向老師、學長求教。老師和學長都給了很多建議,他結合各方麵的意見,自己最後來總結出經驗:本科學習醫學專業的考生,由於受到體能和性格等方麵的限製,外科學一般是男生首選,而且應屆畢業生最好不要直接報考外科學研究生,因為外科手術操作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錘煉。而內科則是女生的首選,內科對於動手操作能力沒有外科要求那麽高,但也常有支氣管、消化道等內窺鏡的檢查操作等實踐。另外,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生跨專業報考醫學研究生錄取幾率不大。醫學的專業性強,不接受其他專業生源是不成文的規定。有的學校雖然沒有明文禁止跨專業報考,但是非醫學專業考生即使上了複試線,被刷掉幾率還是很大,這是由醫學碩士培養的特定性決定的。因為三年醫學碩士學習,一半時間用來上基礎課和寫論文,餘下實踐機會很少,這樣是不利於培養合格研究生的。
考研是怎麽一回事,別人說的話隻能作為參考,具體是怎麽一回事,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作出獨立判斷。不妨有意識地訓練自己,聽取別人的建議時,全方位思考,比較各方實際情況,甚至做換位思考,去除不切合自己實際的東西,對別人說的話也要進行邏輯推理,考察其是否適用於自己,以此訓練自己獨立判斷能力。
冷眼向錢:果斷拒絕外界誘惑
記得2007年,我從深圳辭職回到成都準備考研,深圳一個朋友勸我放棄考研返回深圳。朋友是個十分敬業的媒體人,當初在重慶某報實習時就非常認真,整天忙於四處采訪,曾有一次因采訪而中暑暈倒在街頭,幸遇好心人將其送醫才得脫險。這位朋友在深圳也極其敬業,深得業內人士讚許。朋友熱心地將我推薦給深圳某財經雜誌,許諾試用期每月工資5000元。有這位朋友的幫助,我會發展得比較順利,可是我認為急於掙錢將會導致夢想擱淺,所以借故推掉了。 經過權衡,如果發現考研對自己的人生將有很大提升,或者已經將考研列入到人生計劃的重大步驟,那麽就要果斷拒絕工作的誘惑,全副身心投入考研,將各種知識爛熟於胸,在頭腦建立係統的知識譜係與地圖。
回想我離開深圳那年的11月,其時任職的那家公司正緊鑼密鼓地籌備12月到北京舉行古典音樂會暨頒獎大會。但是為了準備考研,我辭職返成都。作為一介草民,也許這一輩子再也不能“登堂”,但是我不後悔,因為前方還有神聖的學術殿堂以及藝術殿堂。
來源:《求學·考研》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