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毅:哈佛大學的校長們

來源: 手機上網 2014-07-25 11:26:1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224 bytes)

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高校。對歐洲的老牌大學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來說,它是後起之秀;作為美國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它獨領風騷近四百年,是美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楷模和旗幟。哈佛的成功秘訣何在?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從哈佛大學的曆史來探索它成功的奧妙。

   曆史是由人民和英雄一同創造的。回顧哈佛大學的曆史,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係列各有千秋的校長們,特別是那些為哈佛大學的發展,乃至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做 出巨大貢獻的英傑,他們有極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他們既關注和順應社會和國家發展需要,也有勇氣引導教育和社會的進步,抵製反動逆流。美國自從內戰結束以 來共有二十七位總統,而哈佛在這近一百五十年裏是在僅僅八位校長的領導下發展的。曾任伯克利大學校長、後又任加州大學係統校長的科爾先生(Clark Kerr)認為,哈佛大學能經久不衰地領先的原因是基於它多年來優秀的校領導,是他們保持了哈佛的領先地位,並為全國的大學樹立了如何成為世界一流高等教 育和科研中心的榜樣。

  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幾位哈佛校長的故事,希望可以從中對哈佛大學成功的原因有所了解。

  從“不聽話的女孩”到哈佛校長

   哈佛的現任校長福斯特(Drew Faust)自稱從小就是有主見的“不聽話的女孩”。她有三個兄弟,是家裏唯一的女孩。據她的好友,原哈佛法學院教授、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的伊麗莎白·沃 倫女士介紹:小時候福斯特家裏對她的期望是成為富人的妻子,而她卻成了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學的校長。

  福斯特生於1947年。那時的社會和她的家庭環境有很多清規戒律,指導生活的方方麵麵。福斯特的哥哥說,他妹妹從小也做一些家裏要她做的家務和希望她參加的活動,如養牛和學習舞蹈,但她拒絕接受傳統的富人家庭女孩的成年禮儀和規矩。

   福斯特從著名高中Concord Academy畢業後考取著名女校Bryn Mawr,她品學兼優,大學畢業時獲得優秀畢業生榮譽,接著她進入濱州大學攻讀研究生,並獲得美國曆史碩士和博士。之後她開始教授生涯,曾任係主任並發表 了五本專著。2001年福斯特從她大學時的教授MaryDunn手中接任哈佛大學的拉德克利夫學院院長,她的管理才能和成就為她於2007年成為哈佛校長 打下了基礎。

  福斯特是哈佛大學曆史上首位女校長,還是三百多年來首位沒在哈佛取得學位的哈佛校長,這說明選任校長的哈佛董事會和校務監督委員會對她的能力的信任。同時,這也再一次顯示哈佛不墨守成規,敢於讓有才幹、“不聽話的女孩”來當家的氣概。

  受命於危難奠定學校根基的鄧斯特校長

   哈佛建校初期並不順利。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於1636年通過辦學決議後,又在1637年任命了十二人組成的校務監督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在同年聘請剛 從倫敦來的一位名叫伊頓(Nathaniel Eaton)的清教徒和名流作為學校主管。1638年夏,學校正式開學了。

   伊頓和一位叫哈佛(John Harvard)的牧師相識,他們很可能是乘同一條船從英國過來的。哈佛牧師不幸於1638年患病去世,在他留下的口頭遺囑裏,將他擁有的四百多本書籍和 其他遺產的一半捐獻給伊頓掌管的學校。為了感謝哈佛先生給學校這筆當年學校得到的最豐厚的捐贈,海灣殖民地議會於1639年下令將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

  伊頓本人的結局卻很可悲。他慣於體罰學生和職員,他的夫人也被查出在學生的飲食上虧待甚至虐待學生,伊頓在1639年被解職。他後來在弗吉尼亞、意大利、和英國等地闖蕩,最終死在他的朋友哈佛先生的英國家鄉的債務人監獄裏。

  由於伊頓的失職,哈佛學院1639年到1640年基本上處於停辦狀態,不少人覺得它再也不會開學了。當校務監督委員會在1640年夏任命剛來到波士頓的三十歲的鄧斯特為哈佛學院的校長時,可以說學校是從那時開始重新創建的。

  鄧斯特是個農家子弟,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在英國當過學校校長。盡管他的家庭背景和學業都不如他的前任伊頓光彩,鄧斯特以他的信念、勇氣、超人的精力、和天才的管理能力成為哈佛曆史上最偉大的校長之一。

   除了談到的為哈佛的管理機製打下基礎的哈佛學院章程,鄧斯特的建樹還包括很多哈佛大學長期沿用的課程、形式、和學校機構。他上任後號召 1639-1640停學期間流落四方的學生們回校。那些有膽量沒被第一年的痛苦經曆嚇壞的學生真的回校複學了,他們之中產生了1642年哈佛學院的第一屆 九個畢業生。到鄧斯特校長離職的1654年,哈佛有近60名學生,包括來自英國和荷蘭等歐洲國家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哈佛的學位已經被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接受並認同。

  鄧斯特對某些宗教儀式的觀點和態度與當時的主流社會不一致。最終,哈佛校長的“異端見解”引起民間 抱怨,並導致他麵臨兩種選擇:或者認錯,或者辭職。珍惜和尊重他的校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和牧師們努力對他進行勸解,最後,請他留任的唯一條件是在宗教事務上 不要聲張。正直的鄧斯特寧願放棄校長職位也要堅持他的信念,他於1654年秋不顧校委會的挽留,辭去了哈佛校長職務,他後來搬到本地一個在宗教見解方麵可 以接受他的地區並在那裏過世。

  二流化學家一流校長第一公民艾略特

  哈佛大學另一位最有成就的校長是任期長達四十年(1869-1909)的艾略特(Charles Eliot)先生。他對哈佛大學乃至美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致被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稱為“共和國的第一公民”。

   艾略特出身名門,祖上三代裏有多位哈佛的管理人員、教授和畢業生。艾略特有蠻好的理科頭腦。1853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後留校教過數學,當過數學和化學 講師。但是,在競爭他傾心的化學講座教授一職時,他落選了。雪上加霜的是,他父親的商務也在當時陷入困境,他必須盡快自食其力。

   1863年,學術生涯中受挫的艾略特離開哈佛。他沒有像朋友們預計的去經商謀生,卻靠借款到歐洲學習那裏的教育體係。其實,在哈佛期間,學術上不太出眾 的年輕講師艾略特對交給他的校務和教務管理工作總是能幹淨利落地圓滿完成,給校領導們印象很深,也許到歐洲學教育是因為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在教育管理上的天 賦和興趣。

  艾略特以他理科學者的邏輯、嚴謹和實用風格在歐洲研究了教育對社會的影響、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歐 洲和美國教育係統的特點等問題。學習和調研的收獲使他愈發對教育的意義、價值和管理感興趣。正因為如此,在歐洲期間他還回絕了美國一家大公司邀請他回國做 高薪主管的聘書。

  1865年,艾略特接受了剛建立不久的麻省理工學院院長的邀請,回國任那裏的化學教授。當時的 哈佛大學和美國的其他大學一樣,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要,處境不妙。學校基本上由神職人員掌管,教學綱領和內容不符合工業化的國家的需要,商人和企業家們逐 漸失去送孩子上學和讚助教育的熱情,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剛成立的麻省理工學院正在努力設法改變這個局麵。在艾略特回到美國的1865年,哈佛大學的管理 機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原先主要由州長、副州長和其他州政府官員主導的校務監督委員會,在企業界領袖和哈佛校友們的呼籲下,改變為完全由哈佛校友負責和組 成,幾位資深和熱心的哈佛董事會成員也悄悄地瞄上了艾略特。1868年,艾略特被選為校務監督委員會成員。

  同一 年,哈佛當時的校長Thomas Hill辭職,由皮博迪(Andrew Peabody)任代校長。1869年初,艾略特發表了兩篇關於“新型教育”的文章,表達了他對美國大學應如何發展的觀點。這進一步提高了他在一些哈佛上 層管理人員心目中的地位。當年3月,他被哈佛董事會提名為哈佛校長。但是,在校務監督委員會對此審批之前,各種反對的意見開始呈現。學校裏的傳統(注重宗 教神學)的學者因為艾略特不是神職人員感到擔憂;而新型的專長科學的學者又看不起他。他們提名另外兩位作為校長候選人。這些意見都直接和明確地呈報到校務 監督委員會,後者於是駁回了董事會對於艾略特的校長提名。

  三個星期後,董事會再次向校務監督委員會報告,表明全 體董事會成員依然認為艾略特是最符合哈佛利益的校長候選人,董事會會員也分別跟幾位關鍵校務監督委員會會員做了說服工作。有意思的是,當艾略特本人聽說那 些反對他的意見時,他說“我蠻同意他們的意見的”。最終,在校務監督委員會的再一次表決時,他們批準了董事會的選擇。1869年10月,三十五歲的艾略特 正式就職,成為第二十一任哈佛校長。

  艾略特認為,美國的大學不能從英國、法國或德國移植,它必須是有獨創性的,生長在自己的土地上,符合美國社會和政治的風俗。在他的就職演講裏,艾略特指出,多年來關於哲學、數學、科學等學科主次輕重的爭論是不實際的,我們要把哈佛建成全麵的、綜合的、最好的大學。

   在他的領導下,哈佛創辦了文理研究生院,創建了全國第一所研究生商學院,哈佛醫學院規模成為全國之最,哈佛致力把學校建成先進科學技術研究的中心,艾略 特還開創了哈佛的“選課製度”,大大擴充了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條件學習。同時,哈佛也對考試和評分製度進行了改革,以便更好地評估學 生的學習結果。在艾略特的領導下,哈佛大學從一個培養紳士的逐漸沒落的老校重振雄威,變為對全國高校和對社會最有影響力的世界性的大學。與此同時,哈佛也 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學。艾略特本人也成了社會名人,人們希望聽取他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見解,希望得到他對自己觀點的支持。

   艾略特的校長生涯也不乏與不同意見和人士的爭鬥,甚至失敗。他本人曾風趣地說過:我從不孤單,因為總是有人和我幹仗。哈佛著名曆史學家末裏森 (Samuel Morison)曾說,艾略特能夠在任期內實現他在就職演講裏為哈佛描繪的發展藍圖的大部,原因之一是他比他的反對派們更有活力,活得更長(以高壽九十二 歲過世)。

  從科學家到校長到政府官員的柯南特

   在柯南特上任的1933年,盡管哈佛的院係和校舍的規模仍居全國高校之首,其他一流學校如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也不示弱,甚至有的比較 研究結果已把芝加哥大學排名到了哈佛大學之前。柯南特也認識到,如果哈佛不能吸引一流的學生和教授的話,那麽它就無法保持或恢複其領先地位。

   柯南特上任後給董事會的第一個提議,就是利用哈佛三百年校慶之機,建立有關基金,用來召集一流教授和學生。他還在校內建立“不能晉升就走人”的製度:在 當了一定年頭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之後,沒能晉升正教授的教員們就得離校。這項製度曾引起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抗議,差點使柯南特遭到免職。

   為了能發現和招收優秀學生,柯南特還積極參與在全國推廣中學學生能力考試(SAT)。在其他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的啟發和鼓勵下,柯南特指派哈佛教務長組 成教改研究團隊,對哈佛和全國的教育係統進行調研。結果不僅更新了哈佛的本科教程,也促進了全國的基礎教育。這一係列改革和創新也幫助哈佛恢複和鞏固了它 引領高教和教育潮流的地位。

  柯南特的業績還包括建立專門培訓新聞界精英的尼曼基金,建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的前身)。

  在柯南特的領導下,哈佛大學參與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科研,包括原子彈的研究。柯南特本人還擔任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並在戰後去過莫斯科參與核武器控製的協商。在這期間,他與羅斯福總統、杜魯門總統和艾森豪威爾將軍都有工作往來。

  1952年秋,美國新上任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和他的國務卿邀請柯南特擔任美國駐德國總管。他接受了邀請並於1953年1月向哈佛校董事會辭職。消息傳開,舉校震驚,一位學校高管感歎:“讓哈佛校長去單單管理德國?這簡直是降了十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