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談父母、孩子與社會

來源: 手機上網 2014-06-09 16:02: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804 bytes)

回家跟老人聽故事

誰都愛自己的家人,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我喜歡跟老人聊天,回家聊天,是我關心老人的方式。


其實跟父母聊天挺好玩的,一般都是先聊聊家常:姐怎麽樣了,小孩怎麽樣了,親戚朋友怎麽樣了。然後就講講最近在做什麽。他們總會表達一下他們的憂慮:我母親是做會計的,她老擔心我們資金鏈會斷,很害怕。但不管怎樣,能夠有所溝通,就能各自心安。

 

這一段時間我們多了一個話題:講家族曆史。我就問我父親過去經曆過的故事,還有從1949年到1956年,各種社會運動在他們那個地方是怎麽回事,很多人是怎麽被槍斃的,是為什麽?按照1949年以後的說法,我父母出身破落地主家庭,所以他們在新的社會製度下,都謹小慎微,很軟弱,很規矩;我奶奶曾因這一出身的問題,被整成神經病。

 

這些事情,過去沒人問,再往前他們也不敢說,現在跟他們聊聊,他們也敢說了,能夠聽到這些早年的故事,是我最近特別開心的事情。


我不教育孩子
教育這詞有點大,我沒什麽教育,就是愛跟孩子聊聊天。


我覺得,如果社會不幸,上一代會把他的理想寄托給下一代,比如說社會動亂,我有家仇,我就需要子女報仇,對吧;社會正常健康發展,上一代總是讓下一代自由選擇,甚至是跟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所以現在從我來說,我對子女沒有什麽特別的要求,但我也始終強調,讓孩子有一個GPS,一定把大方向定位好,然後讓他自己去判斷。比如昨天晚上,孩子主動給我打電話,說他在台灣見了很多宗教人士,“得趕緊回來,不行了,我都快被迷惑了。”這就是之前有了既定的大方位認知,當外界的信息跟內部的認知出現偏差或無法兼容時,他自身是會有所反應的,這樣好過什麽信息都可以隨意接收,那就是混亂了。


小孩子都有青春期,容易有所謂“早戀”,很多家長就是一種態度:阻礙、管製。我不同,我跟我女兒關係很好,我也不管她這事。很早的時候,我會跟她說,爸爸不問你跟誰約會,這是你的事,但是,18歲以前你有一件事得告訴我:在哪兒約會?為什麽?18歲以前我是監護人,你在哪兒,如果見不到警察,又見不到其他人,萬一有事,我得擔責任。 你必須在一個能夠看見警察,或者有事能夠呼到人的地方,隻要能保證這點,你什麽時候、跟誰,我都不管了。


我老開玩笑說,我們依法來談話,萬一有事,我不能幫你,最後說我監護人沒做好,你這不是害你爹嗎?《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寫著呢。隻要你滿了18歲,這條我都不管了 。 所以,我是非常輕鬆地來處理這事。


就我的研究和觀察,幾歲戀愛,跟幸福沒關係,說早戀不好是胡扯淡。有18歲戀愛幸福的,有25歲初戀也幸福的,也有很晚戀愛特別痛苦的,所以孩子幾歲開始戀愛我都無所謂:現在16歲還叫早戀,在舊社會,不吃激素,16歲早當媽了。


我會跟我的孩子說,你什麽時候開始談戀愛都行。但是我會接著說,我發現跟誰戀愛跟幸福是有很大關係的,有一點你得想好,那就是,你以後想過什麽日子?你想過什麽樣的生活,你就跟什麽人戀愛。如你想當詩人,你就找一個不靠譜的文青,就很爽。反正你老爸不會幫你把關。所以說,我不教育孩子,隻是愛聊聊天。


用關愛將財富回饋社會國內有相當多人在提企業公民和社會責任,我覺得有兩方麵值得關注: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倫理要求我們行善積德。如修橋補路,照顧鄉裏,扶助弱小,關心他人,愛護環境,等等,這是中國幾千年文化裏的固有精神,這種文化積澱會促使人做善事,哪怕隻是獻一次血,做一次義工。不按照這個做,你會有道德上的不安,相當於有錢但沒有道德感,會引起內心的痛苦。


第二個問題是,當社會進步後,相當多個人通過專業、勤勞、智慧積累了個人財富,這些財富用什麽方式回饋社會?目前中國社會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很多人質疑社會差異、財富兩極分化,我讚成用卡內基的方式解決:投入公益事業。這既能保持生產領域的效率,又能調和社會矛盾,現在巴菲特、蓋茨等人就走在這條理性的道路上,這條路最有希望。


我當然願意參與善事。我參加的最典型的非政府組織就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有將近100個企業家參加,幾乎囊括了國內目前最活躍的企業家,一部分是本土企業家,一部分是海歸,還有一部分是台灣企業家(有20多位)。在這個非政府組織裏,我們這一大群企業家,通過共同的公益事業,擴大橫向聯係,也促進了融合,在公益事業的舞台上互相借鑒,相互學習,探索和思考如何回饋社會。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從單純的贏利賺錢到意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再到起而行,拿出金錢和時間來親身參與到履行社會責任的活動中來,這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進步,也是中國企業家對當今中國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承諾。


幸福是什麽?幸福,就是自由、快樂、健康、滿足感、成就感、被人尊重等等一係列加起來就是幸福。如果你花錢買一架飛機,卻沒有安全感,這等於花錢卻沒得到幸福。所以,花錢很多,卻不一定得到幸福。花錢的藝術就在於,你花了錢是否能增加自由,增加快樂,增加安全感,增加被尊重。在花錢和幸福之間,要尋找到一個點。


偉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領導別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我們通常掙錢的速度像散步,欲望增長的速度卻像跑步。這樣你怎麽都不會快樂。


那麽怎麽管理好欲望?管理欲望效果最好、讓人滿足感最強、用很少的錢就能幸福的,要數宗教。很多的政治家、經濟學家教人用財富增長的方式趕上欲望的增長,宗教則采取另外的辦法:不管財富增長,而是控製欲望——讓欲望增長慢一點,或者讓欲望的實現方式發生改變,比如去關愛別人。所以不必讓你的財富奔跑,而是讓欲望停下來,這就要祈求宗教,祈求倫理,祈求你價值觀的改變。


就像宗教教人們的那樣,要想幸福,先要控製欲望,然後,學著去關愛別人。
注:南方人物周刊 任武 整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