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如何培養競爭優勢?來自哈佛多位教授的建議

來源: 朝九晚五 2014-05-30 15:26:5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81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朝九晚五 ] 在 2014-05-30 18:18:1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Fernando Reimers教授(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國際教育政策項目主任、比較教育與國際領導力教育專家):

從 哈佛教育學院的申請者來看,我覺得中國學生大多在某一個領域做得很好,但是比較缺乏廣泛的閱曆。大部分中國學生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直接讀研,而很多美國學生 會選擇先工作,再考慮要不要申請深造。這段工作的經曆讓美國學生變得更成熟,更明確自己的目標,在研究生畢業後的職業發展也會更為順利。

Helen Haste教授(國際政治心理學學會主席、哈佛教育學院訪問教授、英國巴斯大學心理學名譽退休教授):

我認為中國學生“注重和諧”,而這利弊參半。一方麵,中國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社會中,都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看法;但另一方麵,這也使得中國學生容易墨守陳規,很少思考現狀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中國學生需要更開闊的視野、更強的批判性思維,並不隻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就好。還要懂得娛樂、運動,多去體驗生命中不同的可能性——這些正是西方學生更擅長的。

Robert Selman教授(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教育與人類發展學專家):

總體來說我對中國學生的印象非常好。我帶的中國博士生、或是參與答辯的中國博士生逐年增多,他們沒有一個人是不成功的,學術研究都非常厲害。也許誇張了,但事實就是如此。

 

問題是,哈佛教育學院的博士申請越來越難。600人申請,但錄取名額隻有30個。所以,在申請時你一定要知道如何突出自己的特點。

 

Richard Weis*****ourd教授(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及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兒童及家庭心理學家):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性,中國學生同樣如此。但是在我印象中,中國學生普遍承受了較重的學業壓力,他們參與學習非常主動,渴望在學習方麵得到認同。同時,中國學生對於道德問題也十分關注。比如這學期,教育學院許多中國學生都選修了我開設的“道德問題與家庭教育”一課。

Joseph Chen(哈佛大學國際學生辦公室項目主任):

如果比較中美學生的話,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是學習動機的不同。中國學生追求成功,注重按部就班取得成績,喜不喜歡都要做;而美國學生從小慢慢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動力。如果可以將中國的自律和美國的興趣結合起來最好。

第二是世界觀,對成功的定義不同。中國學生對成功的定義比較物質化,認為成功的路徑較為單一,認為宏觀上比較難改變世界。而美國學生從微觀著手,認為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改變世界,對成功的定義也是多元化的。

問題2:中國留學生應如何更好地適應美國的學習環境,為日益國際化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Richard Weis*****ourd教授:

我 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學校和學生兩方麵入手。首先,學校應該更加主動地了解中國學生群體,他們的特性和需求,幫助他們適應美國的教育和生活;另一方麵,中國 學生在入學前,應該盡量熟悉美國社會的情況,比如利用在線資源關注美國時事。另外,適當積累一些工作經驗之後再來讀研,也能幫助中國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 標,更好地利用學校資源。

Helen Haste教授:

中國學生需要學會在一種結構更為鬆散的社會環境下生存,學會自主批判性思考。他們需要更深入地融入西方的環境,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Joseph Chen:

要有四點:

第一,了解課堂文化:認真做好課前閱讀,學會問有啟發性和批判性的問題,學會記筆記,能夠融入課堂討論;

第二,要有獨立批判的能力:學會從更廣泛的渠道科學地吸收知識,不道聽途說;

第三,為人際交往做好前期準備:要善於觀察美國人在交往中釋放的信號,了解美國人的興趣點,了解美國的文化背景,打破思維定勢。

第四,積極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關注細節,比如如何接受指令、如何和同事相處等。多參與活動,在實踐中慢慢學習。

問題3:中國教育(者)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Fernando Reimers教授:

我認為中國的教育者應該告訴學生:不要著急,放慢腳步,鼓勵學生在大學畢業後去更廣泛地接觸社會、積累更多的經曆、增加閱曆、經驗和成熟度。

Helen Haste教授:

我認為教育係統要從應試性逐漸轉變為自主性,中國應該有很多學者正在朝此努力。

Robert Selman教授:

我認為需要有更多中國學生承擔起國際研究的工作。美國大學中應該有更多中國背景的老師任教,擔任起中國或亞洲事務研究的工作。我認為這很重要,意義長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