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交換生暢談:哈佛與清華的法學院到底有何不同?

來源: 隨便亂戳 2014-04-24 16:14:3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632 bytes)

許吉如是清華大學2010級本科國際班學生,曾到哈佛大學本科生院開展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本文是她完成哈佛春季學期學習後所寫的交流總結,其中心得感悟,值得深思。

相 比於清華的同學,哈佛的同齡人在心理上普遍比我們成熟了五至十歲,這種成熟體現在他們從不讓個人情緒波動影響自己對目標的追逐,從不讓“生活”影響“正 事”,自我意識較強,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理性、優雅,努力得看似漫不經心。跟一個同學聊天,我們一致覺得presentable大概就是用在他們身上最恰 當的形容詞,70分的實力可以被包裝成90分展現出來,這也絕不是投機取巧或任何負麵形容,而是另一種實力和需要反複訓練的能力。


我個人更加認同和懷念的則是清華人的氣質——真誠、正氣、質樸、無私,大 概因為這裏是家吧。因為有集體觀念所以懂得去關愛室友、同學,因為被保護在一個純淨的校園環境中所以更懂得珍惜人性中的溫暖與童真。成熟,經過閱曆的增加 總會有的,那是歲月帶給每一個成年人的世故;與之相比,青年時代被打磨出的美好品質才永不過時,也隻有品質才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


我欣賞那些錦衣華服,活躍在商業戰場上的哈佛人,皮鞋、高跟鞋噠噠踩出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不易;但我也想念和我一起穿球鞋上體育課的清華人,和那句“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健康的不僅是身體,更是心靈、性格與價值觀。

正文:


在 哈佛大學本科生院交換的這個學期以來,我無數次地被人問起交換感想,被問的最多的就是——哈佛和清華有什麽不同?而我的回答卻總是以兩者之間的相似開始, 哈佛校園中的點點滴滴一方麵帶給我新鮮與衝擊力,另一方麵卻又讓我感到似曾相識,因為我所來自的這所大學,特別是我所在的清華法學院,已經在以驚人的速度 與寬廣的眼界培養著自己的本科生,是它為我適應交換生活,乃至在新的校園找到歸屬感打下了基礎。


學業篇
壓力大、知識廣
我 這學期一共選了三門課。我希望在有限的交換時間裏盡可能多地體驗不同類型的課,比如參與度高、壓力大的seminar, 致力於通識教育的本科生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亦或是一些與法律不太相關但拓展視野、也符合我個人興趣的課程,如women and gender studies,social anthropology。最後定下的這三門課比較均衡。按課程內容來分,是兩門政治係的專業課(其中一門也符合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認證),一門人類學的 專業課;按授課形式來分,則是兩門lecture,一門seminar,seminar本來是開給博士生的,講政治哲學,但我試聽後覺得很有趣,跟教授溝 通之後就也選了這門課; 按考核方式來分,三門課都有論文,但兩門大課也配合隨堂考試。課程名稱分別是:


Origins of Modern Wars,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general education)
Political Concepts: Field Seminar, Department ofGovernment, (open for Ph.D candidates)
Women and the Bod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在 這三門課的課堂上,我得以係統地學習那些曾經一知半解甚至聞所未聞的知識、理論,學會以更加嚴肅的視角去看待戰爭與國際關係,各種被誤讀濫用的政治學概念 以及社會生活領域(性別)中的現象、問題,並且在課後做作業、閱讀過程中慢慢發掘自己的自學能力。比如在political concepts這門課上,我會困惑於liberal,freedom,independence,autonomy這些在中文裏統一為“自由自治”的概 念之間的異同,從而去了解不同層次、不同語境裏的“自由”;在women and the body這麽課上,我驚訝於長久以來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價值、態度、生活方式,無一不是媒體潛移默化操縱的結果。


在學習過程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閱讀量之大,相信也是大多數文科同學出國交換的第一感受。換 言之,哈佛的教授很棒,學習氛圍濃厚,但我也從不認為清華是一個缺少學習氛圍的地方,隻是可能在清華,壓力通常體現在考試周或論文的截止日期,而在這裏的 壓力卻在每一堂課上。就拿那門開給博士生的political concept來說,第一周的閱讀就包括羅爾斯《正義論》的篇幅,而事實上,這本著作在清華的法理、法學緒論、憲法課上都不止一次地被提起過,所以從這個 角度來說,我想在法學院,我們就已經能接觸到世界一流的教育,不管是專業的法學教育,還是寬泛的博雅教育,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是把這本書、這份教育牢牢地 抓在手中,還是隻是在課堂上聽過、瞥過,然後不了了之。作為後者的我,心裏很慚愧,也就更珍惜學校和學院為我提供這次機會,去感受“教育”本身作為目的而 非手段的神聖,也感受反複閱讀、反複思考的純粹。


通識教育
我 很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機會在美國本科生院學習,親身體驗到了所謂的“通識教育”“博雅教育”是如何實現的,其課程難度及要求應該達到什麽程度,簡而言之, 就是通識課不應把自己定位為通識,而應保持與專業課同樣水平的難度係數,才能真正實現通識的目的。夢百裏者成五十,以專業為目標,尚有可能通識;以通識為 己任,或許最後一整個學期的成效隻能等同於一次文化素質講座,是對師生雙方時間的浪費與辜負。


我在哈佛所選修的“現代戰爭起源”是 最負盛名的通識教育課,同時也算作政治係學生的專業課,授課人是肯尼迪學院的Stephen Walt教授,其火爆程度堪比清華閻學通老師開設的國際關係導論。這門課每星期都有少則一百頁多則三百頁的閱讀,考核方式為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和一篇期末 論文,在考試前夕大家會自發組成學習小組,梳理閱讀材料,互相提問理論、概念,一起討論大題思路。


這樣的學習過程讓我想起了法學院 趙曉力老師所開設的課程,雖然我並沒有選修過,但聽聞師兄師姐介紹,也是這樣的難度、強度與高度。並且趙老師對選課同學一視同仁,不因法學院和外係而有所 不同,我想這樣的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素質課”,才能真正達到通識與博雅的目標,因為隻有這種方式,才能讓非法學專業學生通過閱讀、寫作、討論的訓 練,紮紮實實地理解一些思想,而對本院學生而言,如此訓練的裨益更無須贅言。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學院不僅是在以和世界頂尖學府接軌的方式培養本院學生,更 在全校的本科生通識教育中,開設出了為數不多的稱職的通選課,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前幾天,聽師弟師妹介紹目前法學院出現了越來越多要求嚴格,課後工作量 大,時間投入多的課程,例如何海波老師為2字班開設的行政法,劉晗老師和屠凱老師上學期開設的比較憲法與行政法,包括我自己選修過的馮象老師開設的“法律 與宗教”等等。趙曉力老師曾說過,已故的何美歡老師以一己之力,在清華法學院內又辦了一個“法學院”;而我在交換過程中,每每想到法學院開設的這些課程, 便覺得法學院老師們也是用自己的力量與堅持,在目前學分要求過多、通識教育過水的中國本科校園內部,又辦了一個真正的本科生院。


作 為10級法學院國際班成員,我很羨慕新出台的國際班培養方案,它降低了對法學專業課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學生選修其他文科院係課程的比重,特別是要求同學選 修相當數量的跨係選修課。從清華通識教育現狀判斷,隻有跨係選修課,也就是其他院係開設的專業課,才能達到通識課的標準;換言之,清華的專業課完全並且應 當被認證為文化素質課;而以全校通選為目的的文化素質課,其效果隻等於一場講座,零散地開在了每周。所謂“少不讀法”,其揭示的道理,便是法學學習需要極 為豐富、耗時較長的相關文科學習經曆,才能事半功倍,而我想,按照新的培養方案所培養的法2以及之後的師弟師妹,必定擁有更為全麵、紮實的文科基礎,從而 帶來更為廣博的視野與更大的野心。從這個角度來說,法學院已經在課程設置及教學方麵走在了國際化的前沿。


學業為本,方為大學
站 在哈佛看清華和清華法學院,我恍然大悟:We need a certaindistance, the longer the better, to testify what is true and what is right inour home institution, especially about which we used to complain. 我想起之前每一次聽老師說要提高閱卷標準,要降低給分,要布置每周的小作業,要采取任何加大課程難度和強度的措施時,我和周圍同學的第一反應都是恐懼甚至 抱怨,但經過交換的這一學期,我才明白,或許這才是為什麽清華法學院可以在QS排名上躋身世界50強,乃至今後有更耀眼的成績,因為隻有對學術、學業嚴苛 的要求,對學生不留情麵的push, 加上學生由此而形成的自我約束、管理和追求,才能詮釋“學院”“大學”的意義。

校園氛圍篇
百花齊放的學生活動
交 換期間我很快就適應了哈佛的校園氛圍,每天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得不說,清華的校園環境、硬件條件都十分優越,在這樣的園子裏學習近三年後,哈佛的美 景、圖書館及各類硬件設施對我而言美則美矣,卻至多和母校不相上下(可能唯一更貼心的就是每個桌子上都配備台燈和插座,一人一張桌子,無需占座)。更感熟 悉的則是校園軟實力——風氣、氛圍。這邊學生告訴我哈佛是activity-based university,大家平常的時間都被大量課外活動、社團所占據,隨之而來的也就是期中、期末的惡補。我突然覺得,這跟清華倒是有一點像,兩所大學, 無論是世界或區域一流,本都以“學”而聞名,但卻不約而同地將“學”的時間分出相當一部分給活動,與此同時,學分績的壓力絲毫不減。隻是這裏的各種學生組 織百花齊放,不存在“團委”“學生會”等官方學生組織,而是更像我們法學院內部的學生社團組織,大家誌同道合、自主自治、自由競爭,把行政負擔降到最低, 突出社團、活動本身的內容與精神。


這種對多元化的倡導,對學生自主發展的尊重與支持,讓我不禁想起咱們的法學院。三年來,法學院的 氛圍讓我感到,在學業上我們選擇了法學為專業,在個人發展與人生誌向上,沒有人可以為我們限定專業,甚至我們擁有了比曾經更多的選擇,因為看得更遠、更 廣。我自己就極大受益於這樣的氛圍。大一大二時期,由於外語的特長,我將很多時間與精力放在演講、辯論等比賽上,曾經也有認為自己不務正業的擔憂,但學院 老師都對我參與這類活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甚至為我提供相關機會,擔任論壇的口譯員、誌願者,或從事公益活動。學院老師的這種指引也逐漸讓我堅信,既要學 好法律本業,更要在盡可能多的活動中去傳播法律人的信仰,讓法學走出法學院。


而就在交換期間,我收到郵件通知,院團委成立了社團 組,管理並配合各學生社團組織運作。我不禁想到去交換之前,我與幾個同學一起成立的模擬法庭協會。在籌辦過程中,廖老師等其他老師都給予了我們最大的自由 裁量權,反複強調這應當成為我們自己的協會,辦活動要注重形式和同學收獲,少受行政形式的束縛。在哈佛看到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看到我的室友——來自瑞士 的交換生與哈佛以法語為母語的本科生共同創辦法語協會,或是她受邀擔任紅酒協會的顧問,我便想到模擬法庭協會在LL.M同學中獲得的支持與幫助;加入“哈 佛.中國論壇”工作團隊,展開為期兩天、覆蓋麵輻射全美的中國主題論壇,我也能想到當初準備模擬法庭成立儀式的點點滴滴。盡管跨越了大半個地球,但那份學 生自主結社、辦活動、增長才幹的架勢卻如此熟悉。當團委與學生會不再成為學生活動的保護傘,而是以社團、協會為單位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想法變為現 實,克服重重困難,體會一份從無到有的創業精神與做大做強的領袖潛質。也正是這種百花齊放的社團景象,以及成立社團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便利與包容,讓我感 受到法學院對學生愛得很大氣,很舍得。


正如哈佛、耶魯等一流法學院的目標,從來就不在於把學生全部培養成為法官或律師,而隻在於一 個簡單的詞——excellence, 我們的法學院也是一樣。在麵對未來選擇時,我時常想起馮象老師曾笑著對我說,咱們的法學院不需要也並不希望你們一個個都去當法官、檢察官或律師,固然要有 一部分學生進入法律共同體,但學院最希望看到的,還是學生活躍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每個領域都有咱們的聲音。我想,也隻有如此,才是真正實現了法治中 國,因為這份理想不是單單依靠法律共同體這個封閉甚至略顯精英的圈子本身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每一個法學院學子在其自身崗位上去貫徹一份源於卻高於共同體的 法治共識,方能使法治精神滲透在這個國家。未來的幾十年間,我們身處不同地方,卻麵朝一個方向,異地、同向努力。


師生篇
似曾相識的哈佛老師
哈佛的老師們讓我感到親切,因為他們就像清華的老師一樣博學、和藹、寬容,換言之,如果哈佛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國際化“的尺度,那麽清華特別是法學院的老師,已經足夠國際化,無論是授課水平還是課後與同學的交流。


交 換的這段時間裏我時常用親身經曆驗證著老師們在清華對我的教導,比如賈兵兵老師在大二的國際法課上就曾經花一節課的時間告訴我們國際法院裏中國人極少,與 我們五常之一的國家地位極不匹配;馮象老師在一封又一封郵件裏讓我意識到,從小到大我們被“資產階級奴性教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洗腦,因此本科階段需要完 成“反洗腦”;廖瑩老師對我們創辦模擬法庭協會的支持,給予那時的我們極大的自主權,並告訴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推廣、延續協會,實現法學院百花齊放、學生 充分自主的活動模式;申衛星老師一再告誡我們多讀經典,而我在政治哲學課上每周的作業都基於穆勒、羅爾斯、德沃金、康德以及一些現代政治學家的著作;比如 王振民老師鼓勵我們要謀事業而不是謀飯碗,我從今年的許多哈佛畢業生上就看到了類似的選擇。當自己親身見識、體會甚至實踐著老師們的教誨,我很想念明理 樓,更驕傲來自這樣一所法學院。


鋒芒畢露的哈佛學生
很 難籠統地去形容哈佛的本科生群體,多元化的國籍、文化、家庭背景讓校園更加寬容,但這寬容中卻有著一絲共性——永不停歇的前進步伐,試圖超越極限的追求完 美,並且處事老練、得體。舉一個例子,哈佛的外語教學就是追求完美的典型。隻學了一個學期中文的大一學生,發音之純正,對話之流利,用詞之精準,讓我驚 歎,甚至比許多中國人說中文都更加清晰、到位。後來我聽一個選修法語的朋友說,他那門課上的同學們每天會花4個小時複習法語。看著這些同齡人如此認真地學 習語言,特別是學習中文,我在敬佩之餘甚至有一絲害怕,因為校方對待課程(哪怕隻是一門語言課)的投入,和學生的學習態度令我相信,帶著這樣的認真與意誌 力,他們將無往不勝,而他們才是清華人今後真正的競爭對手。而最優秀的哈佛精神踐行者,通常都是幾位大四的“羅德學者”——每年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將有32 名畢業生獲此殊榮,赴牛津大學深造,哈佛每年都會贏得幾個席位。我個人覺得“羅德學者”類似於清華的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獲獎者會成為全校的明星人 物,並激勵下幾屆的師弟師妹,在校園內傳遞正能量。而在哈佛本科生的大群體之下,中國本科生(中國大陸護照持有者以及部分幼年移民美加者)又構成了一個小 群體,他們中的一部分商業意識較強,選擇了暑期谘詢公司、投行、私募基金實習,畢業直接進入相關領域工作的typical Asian-Harvard path,另一部分則有自己情有獨鍾的專業或愛好,為之奮鬥,甘之如飴,兩部分人共同的特點是目標明確,頭腦清醒,意誌堅定。


相比 於清華的同學,哈佛的同齡人普遍比我們成熟了五至十歲,這種成熟體現在他們從不讓個人情緒波動影響自己對目標的追逐,從不讓“生活”影響“正事”,自我意 識較強,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理性、優雅,努力得看似漫不經心。他們中的少數即便實力不濟,卻足夠presentable, 可以把60分的實力包裝成90分展現出來。然而我更加認同和懷念的是清華人的氣質——真誠、正氣、質樸、無私,因為有集體觀念所以懂得去關愛室友、同學, 因為被保護在一個純淨的校園環境中所以更懂得珍惜人性中的溫暖與童真。成熟,或者說是people-smart,street-smart, 經過閱曆的增加總會有的,那是歲月帶給每一個成年人的世故;與之相比,青年時代被打磨出的美好品質才永不過時,也隻有品質才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我欣 賞那些錦衣華服,活躍在商業戰場上的哈佛人,皮鞋、高跟鞋噠噠踩出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不易;但我想念和我一起穿球鞋上體育課的清華人,和那句“為祖國健康 工作五十年”的口號,健康的不僅是身體,更是心靈、性格與價值觀。


國際化不足
但如果說我們有什麽不足,那可能主要在於胸懷、視野方麵。用一個詞形容這裏大多數同學,那就是“大氣”,心很大,不局限在一份工作一輛車一個房子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而是能跨越自己的國籍和文化背景,站在整個世界的軸心去找自己的位置。


我 有兩個室友,一個是瑞士人,也是學法律的,她像很多歐洲人一樣生來就掌握英法德意大利語四門外語,現在也在哈佛交換,在學阿拉伯語,因為她對中東、歐洲關 係很感興趣;另一個室友在肯尼迪政治學院讀碩士,對南亞充滿興趣,剛剛申請到暑假去巴基斯坦一個智庫的實習,她說要利用自己經濟學的本科背景和現在肯尼迪 的教育,以後致力於研究,各種經濟援助計劃究竟有沒有解決亞洲的貧困、落後問題。我想她們的理想其實也都很直白、很簡單,啟發我的,是她們對於自己城市、 祖國之外的地區的關心和興趣,我也很好奇這樣的視野是如何形成的。坦白說,我在清華的朋友中,挺少聽到這樣的個人規劃的。我會聽到很多工作單位,很多職 業,很多生活構想,但我們中的大多數包括我自己,都還是會被自己本身目標的狹隘所限製。如果說下基層的師兄師姐是站在整個中國的軸心找自己的位置,去最需 要自己的地方,那他們的人生選擇在我看來,夠廣播,夠大氣,可是大多數的我們卻站在北上廣或者港澳台的軸心尋求定位,換言之,求職而非求事業,求生活而非 求理想。


“國際化”在今天更多的是“歐美化”甚至“美國化”,霸道甚至無理,但是看著歐美和我們同齡的學生有這樣的胸襟、勇氣和自 信,我想,是歐美的文化霸權培養出這樣的學生,他們或霸道或自以為是或熱心地認為,全世界的事情都是自己未來要處理的事情;反之,這樣的年輕人也鞏固著這 些國家的文化霸權。相比而言,亞洲的學生更平和,也更自我設限。我承認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迅猛,蒸蒸日上,新的領導層也極力推進政治改革、法治中國,一切 都欣欣向榮,但我們並未真正威脅到歐美。“中國威脅論”是中國外交官極力向西方否認的,而我想最起碼在今天,我們不必否認,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夠成為威 脅。大概隻有“文化霸權”“理想霸權”逐漸被平等所取代,當我和我的同齡人都敢於擁有更寬的視野和更大的心,那才有威脅一說。


所謂 的國際化,指的顯然不是背著哪個國家的包、說著哪個國家的語言甚至在哪國接受教育,在我個人的理解裏,“國際化”衡量的不是一個人的現實生活,而是一個人 的視野與理想,和一個人的心。但是如果不首先站在一片不同的土地上,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風景,又怎麽能憑空坐在寢室裏就形成所謂的“國際化視野” 呢?所以我想,這次交換對我的意義固然在於學習、知識本身,但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嚐試著打破局限,並盡可能把我這種感受帶回來,與大家分 享。


專業化過剩
與國際化視野 欠缺相類似的一個問題,則在於我們的專業化意識過強,特別是本科階段,在對自己、對社會都還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就將自己限定在某一個學科或領域內。哈佛的 本科生通常在大二才決定自己的專業,更重要的是,其住宿製度不以院係為單位,大一新生統一居住於主校區,從大二開始,則仿英國大學製度,分為 12個house, 將各學科同學打散分配,院係隻是教學單位,學生生活中的其他方麵皆隸屬於各個house, 甚至最後的畢業證書授銜儀式也以各個house為單位進行。可以說,house製度確保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同處一室,即便不進行學術交流,日常生活中的點 滴也使得大家對彼此所從事的學科不再陌生,甚至培養興趣,拓寬眼界。而各學科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都相當成熟,從而給了學生更多雙學位的選擇。反觀清華,學 生大一一進校就分專業,各院係不僅是行政單位,也是分宿舍、開展學生活動等各項事務的單位,這在一方麵造成大家對院係的感情深厚,認同感較強,利於構建本 專業共同體,利於學科發展;但另一方麵,院係內部的凝聚力有可能帶來院係之間的疏離,對本學科越忠誠就越有可能對其他學科失去好奇與敬畏,唯吾獨尊,久而 久之,便失去了向外看的敏感與向外走的勇氣。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法學院能給你的東西再好,也隻是法學院所能提供範圍內的最好”,同理適用於每一個學 院。


哈佛的住宿製度或許就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貫徹通識教育的一個途徑,由此我則想到了清華的優秀本科生培養計劃,例如“星火計劃” “思源計劃”,以及校團委、校會兩個組織,它們的作用和意義其實類似於哈佛的住宿製度,都是打破院係、專業的分野,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搭建平台,彌補因 為客觀條件導致的交流不足等遺憾。我本人作為思源10期學院與校會成員,就極大得益於此,是這兩個集體讓我學會欣賞法學之外的學科的嚴肅性與魅力,收獲友 情與榜樣,更融入了清華而不僅僅是清華法學院。同理,於2016年正式招生的蘇世民項目亦將發揮類似的作用,通過加強本科生與蘇世民學者之間的紐帶,為清 華人帶來不同行業、不同國家的智慧。


建議篇
每 當觀察到哈佛校園內的某項製度、某種現象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拿清華作對比,問自己,清華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清華需不需要在這方麵進行改進?每次衝擊都帶來 反思,反思過後零零散散便有了如下的這些建議,視角局限,內容幼稚,因為巍巍母校的發展過程中,一定有我所看不到的艱辛,更何況,無數次在哈佛的似曾相識 感都讓我充滿信心,母校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學府的征程上不遺餘力,勇往直前。因此,我在這裏冒昧地提出這些建議,都是自己交換中最強烈、直觀的感受,也是在 異鄉對母校最由衷的想念。


1. 以專業課的標準開設通選課,“通識”的意義在於知識範圍之廣,而不在於課程難度之水;


2. 加大外語(不僅限於英語)教學的投入,包括增設二外種類,嚴格把關,最起碼達到普通高中英語教學的時間投入;


3. 繼續加強“思源計劃”“星火計劃”等本科生培養項目的建設,促進不同專業背景同學之間的交流,培養寬闊視野,彌補院係之分及宿舍分配的一些弊端;


4. 鼓勵交換歸來的清華學生擔任外國交換生的校園大使、接待學生,但凡參加過校級、院級交換計劃以及暑期海外研修項目的同學,本身都是學校國際化建設的受益 者,更應當積極回饋母校,而同時其自身的交換經曆將使他們更加了解交換生在清華的所需、所想、所感。我自己經過這一學期的交換後,就非常希望並樂意擔任校 園大使,幫助交換生融入清華;


5. 加強本科生與蘇世民學者項目碩士生的交流,采取與接待交換生類似的“校園大使”模式,幫助本科生敞開心胸,以優秀的蘇世民學者激勵其提升國際視野,同時由本科生作為橋梁,讓該項目學者稱為清華的一份子,而不僅僅是念一所位於清華校園的美國研究生院;


6. 對學校官方活動與學生組織活動之間的資源進行整合,例如本科生文化素質講座與校學生會時代論壇所辦講座之間的合作,將時代論壇所辦的高質量講座認證為文化素質講座,實現在尊重同學自由選擇的基礎上提高文化素質的目的;

此 時此刻,能夠加入法學院的新疆司法實踐支隊,和一個學期沒見的同學們朝夕相處,我感到很幸福。因為上學期期末,在許多個寫論文和複習的深夜,我都會在學習 間隙打開網上一版配合著清華校園景色的老校歌視頻,打開《我要回家》的mv, 打開法學院學生節的畢業大戲,在每一份和清華有關的記憶裏體會著“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這句話。吾校莊嚴,巍然中央,巍然在哈佛校園的上空,巍然在我 的心裏,我想,也巍然在每一個海外遊子清華人的異鄉夢境裏。 ZT

所有跟帖: 

中國的大學教育是政治馴化,那些學識的建議在黨委書記麵前就是笑話 -beanntcn- 給 beanntc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19:31:47

20年前的事 -85858585- 給 8585858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6/2014 postreply 22:03:31

法學院在中國就是噥子的耳朵--擺設。 -Meiyou67- 給 Meiyou67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19:38:33

20歲出頭有如此敏銳的觀察、思考和欣賞能力,對清華法學院都改觀了。可惜大環境太落後。 -完了沒- 給 完了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20:13:50

說得天花亂墮,比哈佛還高大上。畢業出來能不嫖不賭不受賄就算清華教育成功,就如朱對會計學院說不做假帳就好。 -mmmwww- 給 mmmwww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20:14:30

出來過的留學生或許才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但願他們的理想信念不要被大染缸給禍害嘍。 -完了沒- 給 完了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20:21:45

聽起來怪怪的,好象是又一個台上滿嘴理想奉獻高尚,台下權利美女金錢的接班人。 -ddti- 給 ddt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20:31:27

開放、比較、取長補短的建議,作為交換生的使命感驅動,有一顆拳拳赤子心,不錯了。 -完了沒- 給 完了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20:38:02

希望作者回去後不要被榮譽、頭銜砸倒,寵辱不驚,堅持嚴謹治學,為法治中國出力。謝謝你。 -完了沒- 給 完了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5/2014 postreply 20:58:24

馬屁從本科練起來。馬列思政學一下都授法學博士。 -牛經滄海- 給 牛經滄海 發送悄悄話 牛經滄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6/2014 postreply 13:37:57

西太商學院畢業生回憶校園生活說 -eater111- 給 eater111 發送悄悄話 (43 bytes) () 04/27/2014 postreply 04:11:52

去哈佛本科交流,硬扯上人家博士法學院,妙筆下清華本科法學也等於高於人家博士了? -ddti- 給 ddt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7/2014 postreply 11:51:58

以天下為己任 --- 是歐美的文化霸權培養出這樣的學生,他們或霸道或自以為是或熱心地認為,全世界的事情都是自己未來要處理的事情; -近仁1995- 給 近仁199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14 postreply 00:12:23

有這樣學生,讓我們對清華法學院另眼相看。但是想到習大大居然也在那裏混了一個法學博士學位,就又漏氣了。 -近仁1995- 給 近仁199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14 postreply 00:17: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