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年(2012年)的九月初正式走進美國的教室講台在大學裏任教,在四個月的課程中,讓我有許多過去所沒有的經曆與成長,在此和大家分享。我在第一個學期開了二門課三個時段,總共有一百二十個大三和大四的學生選修我的課程,由於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二門課,每門課每周上課二次各75分鍾,時間不長對我而言卻是不小的挑戰,常常是教完一周第一次的教材,就像打仗一樣地趕緊接著從零開始準備二天後的教材,周末也常是在備課中渡過,日子過得十分充實。有人認為"博士"這個"博"字用的不好,因為他們研究的課題隻有一個領域中的一小部份,怎麽可以叫博士呢?應該叫"專士"吧。但是開始教書以後,就領悟到為何要叫博士了,因為每一堂課都涵蓋了這個領域中的不同課題,但是一個研究者頂多隻對其中一、二個課題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其餘的課題可能隻是以前上過這一類的課,但是卻要站在學生麵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讓學生清楚了解一個觀念,還要設計出活潑生動的教材,這是多麽不容易的一件事!坦白說,和學生相較之下,一個研究者的相對優勢隻是在過去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接觸過比較多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就可以了解教材的內容,過去曾聽有人提到老師隻要比學生早一分鍾搞懂上課內容就可以了,有時候這是真實的寫照。
盡管如此,對我而言教學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教室就像是一個劇場,老師是一個演員兼編劇和導演,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當中,我的任務是把觀眾們帶進設計好的情境當中,通過我在台上的演出和與台下學生們的互動,讓進場的觀眾對於授課的主題產生和我相同的感動,這是一件很有趣和有意義的工作,尤其是看到學生從原先完全的無知到對這個主題產生興趣,進而可以將所學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上,這是成就感與教學熱忱的主要來源。
當然,以上是一種很理想的情況,師生之間的互動並不是一直是這麽良好,上課時很經常看到有些學生精神萎靡,有些學生整節課凝窗口外沈思,隻有部份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會持續地參與課堂討論。在一次期中考之後,我發現亞洲學生的成績多半為全班前百分之二十五,但美國學生則有非常大的差異,有些美國學生有近乎完美的表現,但更多的是連基本的數學觀念都回答不出來。我的刻板印象告訴我這是因為亞洲學生數學比較好而且用功的緣故,然而,在我和一些美國學生和老師同事討論之後,我發現這是不公平的結論。礙於外國學生不得在校外工作的規定,幾乎所有的外籍學生都是全職的學生,學費全額由家裏挹注,所以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花在課業上。相對而言,在這個學校的美國學生有很高的比例來自於中西部的小鎮,許多人是家中第一個大學生,家庭並不富裕,因此必須要靠工作來支付學費,除了一周上十五到十八小時的課之外,每周還必須要額外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所以經常是白天上課,晚上工作到午夜,自然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在課業上。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對他們的處境有了比較多的同理心,也願意花多一些時間在考試之前幫學生複習上課內容,學生們對這些額外的理解和心力也相當感動。
記得在念博士班時我曾很直接地問老師一個問題:我們寫的企業管理論文其實在企業界都沒什麽人在讀,就算讀了也沒幾個人看得懂,甚至大部份企業界的人連期刊的名字都沒聽過,為什麽我們要把大半輩子的時間花在這上麵呢?老師的回答是:發表論文可以幫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讓你可以在學術界生存,但我們真正的貢獻是把複雜的知識和最新的研究發現轉換成學生和企業界可以理解的語言,通過教學把這些知識傳遞出去,有些學生可能因此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進而選擇這個專業作為他們一生的職業;有些企業可能因此改變他們運作的方式,這些都是一個商學院教授影響世界的方法。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