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與激動人心的八十年代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與激動人心的八十年代

 

回首八十年代的中國及其象牙塔大學校園生活,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應該是其最具有影響力的篇章,代表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托夫勒出生於1928年美國紐約一個波蘭猶太人家庭。他從裝配線上的普通工人幹起,逐步成為美國著名記者,出版人和未來學者。當他1970年出版成名作《未來的衝擊》時,中國還處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之中,對外部世界的動態渾然不覺。

 

1980年托夫勒發表《第三次浪潮》,清楚地總結到人類社會在經曆第一次浪潮-數千年農業革命(從1萬至8千年前的亞非開始),第二次浪潮-數百年的工業革命(從18世紀的歐洲開始)到最近的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美國開始)。美國1980年已經擁有30萬台電腦,互聯網的概念已經出現。服務業已經取代製造業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產業。科技知識與信息的生產已經比工業產品的生產更為重要!

 

八十年代初,處於解凍時代的中國知識界代表性刊物《讀書》以翻譯家馮亦代為副主編,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1981年首次向《讀書》主編沈昌文大力推薦美國暢銷書《第三次浪潮》,並贈送了一本她購買的英文本。《讀書》雜誌的年輕編輯朱誌炎等隨後開始翻譯工作,在《讀書》上選載後,立刻引起強烈反響。

 

1983年3月,《第三次浪潮》中文版首次以“內部發行”的名義出版。現在山哥看到了兩種說法,一說是3千冊,另一說是10萬冊。無論如何,當時隻有極少數人能夠有“特權”讀到。

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趙紫陽非常讚賞此書,下令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必須讀這本書。大概是有老趙的大力推介,《第三次浪潮》迅速衝擊古老的神州大地,“新技術革命”,“信息革命”,“生物技術”等,一時成了當時最時髦的新名詞。

中國科技界學術界當時最大的感受是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巨大的經濟科技差距。拿錢學森的話來說,美國和西方主要國家都已經進入了第三次浪潮社會,即信息革命時代,而中國還處在工業化時代的中期,即一次半浪潮水平。

 

與此同時,把持中國當時高校黨政領導的主流人物依然是一些老紅軍老八路出身的半知識分子,他們的僵化意識與年青學子們積極向上的熱情極為抵觸。八十年代一波又一波的洶湧學潮,極大地衝擊了高校係統的領導層,一些擁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型學者型領導,開始主導中國高校的改革。即使後來發生8964悲劇,其變革也不可逆轉。

相關博文:六四改變了一切(1)

  · 最近三十年來中國消除貧困的成績到

 · 1987年駐長空軍士兵毆斃大學生事件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八十年代大討論:大學生張華救老農犧牲,到底值不值?
  • 回憶八十年代那些崇拜薩特的日子
  • 基督信仰幫你改善婚姻:來自上海的研究
  • 四十年前我們怎樣過大年(續)
  • 追憶四十年前我們怎樣過大年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