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前 在一個國家的整個教育結構中,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因此,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和政策調整,對基礎教育關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美國也不例外。如 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以《國防教育法》和《國家處在危險中》的發表為標誌,在美國乃至世界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兩次重大改革,主要就是針對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
本文作者將從美國基礎教育的特色、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變革以及當前麵臨的曆史背景和時代挑戰入手,分析美國當前公共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和趨勢。我們將連續刊發此係列文章,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目前,美國已普及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2年義務教育。其基礎教育的基本特點是:
1.地方色彩濃厚的學區教育
美國的教育行政管理體製是地方分權製。因此,對基礎教育的管理權主要在州和地方學區。聯邦政府責任不大。12年義務教育意味著:第一,所有兒童部必須接受12年基礎教育。拒絕接受12年基礎教育就意味著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觸犯了法律。第二,兒童所在學區必須提供完全免費的教育,學生上學不必付一分錢。“ 全免費的義務教育”包括:免費乘坐校車,免費使用各個學科的教材,免費使用學校的機房設備和圖書館,家庭貧困的學生在學校裏免費享用午餐,聾啞學生由校方免費提供啞語教師,殘疾學生由校方免費提供專門的護理人員,等等。
2.教育投入力度大
以2001年為例,當年全美基礎教育總投入454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1999年,美國的生均教育經費標準為小學每年6582美元、中學每年8157美元、大學每年20235美元,均居世界第一位。教育經費來源於各級政府預算,即政府日常收入所依賴的各項稅收,主要包括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和財產稅。此外,還有教育稅、彩票收入、教育基金等多種輔助性經費來源。
3.辦學模式多樣
美國把辦好中小學的權力交給了校長,辦學模式多樣、靈活,幾乎沒有雷同的學校。第一,學校在不違背州和學區所製定的法律、規章的前提下,可從實際需要出發,靈活辦學。從學製來看,有的學校是從幼兒園到初小,有的是完小,有的是從小學到初中,也有全初中或純高中。第二,在具體的課程安排和教材選用上,學校有很大的自主權,學校校長、師生在教學中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三,辦學信譽建立在教育質量的高低上。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據是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反映。如果多數學生、家長和老師認為學校教育質量不行,則校長要被解聘。當然,學區教育局督學也有對學校進行評估的職責。
4.教育方法靈活
美國基礎教育在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等方麵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一是重觀察。重視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人和事進行觀察,並為他們的觀察提供條件,把觀察內容引進課堂,把觀察的地方變成課堂。各中小學都十分重視組織學生進行旅遊、參觀、學習,以使學生對於他們所生存的環境有全麵、具體、鮮明的了解,為孩子長大成人後適應社會奠定初步的基礎。二是重過程。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很少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結果,而是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常常提出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從不簡單地否定學生的設想。三是重實踐。美國的教室是融知識與實踐於一體的環境,可以說既是知識的海洋,又是活動的樂園,還是勞作的場所,甚至是和諧的家庭。四是重個性。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氣氛愉快。中學實行學分製,優秀學生可以提前攻讀大學的課程,或提前升入大學。
5.基礎設施先進,網絡資源豐富
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體育館、多媒體教室和演播室,都有學生樂隊。2001年,全美所有學校都接入了因特網。使用因特網開展教學工作,84%的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計算機,85%的中小學生在家裏使用因特網學習和做作業。
6.社會教育設施完善
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曆史紀念館等,都對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在美國,聯邦政府對博物館的資助,要根據博物館每年向學生開放的人數而定。實踐證明,這些場館對美國的基礎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文見《教育時報》2004年6月5日第4版)
美國基礎教育的特色zt
所有跟帖:
•
忘了加注釋:美國的基礎教育質量是發達國家裏倒數的。
-用戶名被占用了-
♂
(0 bytes)
()
06/09/2010 postreply
07:37:34
•
回複:忘了加注釋:美國的基礎教育質量是發達國家裏倒數的。
-yijibang-
♂
(58 bytes)
()
07/10/2010 postreply
20: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