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留美中學生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的支柱人才

來源: 辛勤 2009-01-13 18:33: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6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辛勤 ] 在 2009-01-19 21:18:4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我自2005年從事教育顧問的工作以來,親眼見證了中國學生來美國私立中學讀書的留學潮,而數據顯示在今後的兩年裏,人數還會有大幅的增加。再過15年左右,這批留學生將成為中美關係、以至中國社會發展的支柱型力量。

當然,留美中學生,甚至小學生早就有,但沒有像現在這樣形成規模。自05年以來,我經辦的留美中學生的申請人數每年都以3倍的速度在增長。隻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有潮流的力量,而人才的群生效應,也注定了這批孩子裏麵將會出現一批傑出的人物和社會領袖!

跟早期的留美學生相比,他們的條件讓人羨慕。這批留學生的年齡小,提高英文水平快,對美國文化的適應和理解能力好,與美國同學的交流能力強;他們的家庭有經濟實力,不需要打工賺學費,還可以廣泛參加各種美國學生的校內外活動,如去歐洲旅遊、體育比賽、學習樂器等。他們平均15歲來美國,讀完高中和大學後,他們的英語能力會接近第一語言的水準。我常跟學生們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16歲以前來美國,你將來的英文會比中國說得流利;如果你20歲以前來美國,你將來的英文會跟中文說得一樣好;但你到30歲才來美國,那你的英文就不可能比你的中文好;如果你到了40歲才來美國,那你就學不會地道的英文啦。嗬嗬,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年齡大,學習英語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批的中國留學生可以算是來讀碩士和博士的,大部分留學生家庭沒有錢,靠獎學金、GA和去餐館打工維持生活和學習的開支,參加社會活動的開銷都成問題;第二批的留學生是來讀大學的,他們大多數的家庭經濟能力有明顯提高,但因為前兩年要適應語言和文化,所以還是有一部分學生要讀到碩士才找到工作。而這批來讀中學的孩子,在大學畢業以後一般就可以輕鬆找到工作,在工作中繼續得到能力的訓練,並不斷學習專業和社會知識,加深對美國社會、對中國和對世界的認識,他們將前途無量!

跟留在中國同學們相比,他們來到美國學會了很多,克服了國內獨生子的一些主要缺點。

  1. 在獨立生活方麵,他們獨自來到異國他鄉,不再能依靠父母家庭的關照和代勞,凡事要靠自己。長期下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國內的同學們好很多。
  2. 他們來到美國中學開始了寄宿生活,一直到大學畢業,經曆了與同伴交往的坎坷與快樂,懂得了如何與美國學生、中國同伴和各國留學生相處,懂得了如何與老師交流,充分提高了他們的社交能力。相比之下,中國的學生把絕大多數時間都放在讀書上,社交能力沒有得到鍛煉。
  3. 在全麵成長方麵,他們會比國內的同學們要幸運得多。美國中學的全麵教育,使得他們在知識、運動、音樂、美術、社會實踐等方麵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
  4. 不僅如此,他們還學會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然後求發展;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並為實現而努力。

如果說美國是處在發展高峰的國家,而中國正在崛起並追趕,那這一代留學生將會在中國走向高峰的過程中,起到支柱性的作用。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學生加入這個留學的潮流中去,雖然不是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會成為傑出的人才,但作為這一個群體,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的支柱!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個人博客已經成為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

所有跟帖: 

回複:現在的留美中學生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的支柱人才 -辛勤- 給 辛勤 發送悄悄話 辛勤 的博客首頁 (39 bytes) () 01/13/2009 postreply 21:36:48

高官子弟可以,百姓孩子雖然留學,當支柱上螺釘吧, -伯尼- 給 伯尼 發送悄悄話 伯尼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2/2009 postreply 23:43:45

嗬嗬,“伯尼”您真逗 -辛勤- 給 辛勤 發送悄悄話 辛勤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3/2009 postreply 11:40:45

出國時年齡越小將來回國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老哈老- 給 老哈老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5/2009 postreply 12:22: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