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印象記(六)


 
澳農

朋友長期從亊文物考古,修複與保護工作,現為上海史一博物館館長。在現今物質為上,錢權橫流的大社會環境下仍兢兢業業、心無旁騖地專注於這項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遺產而非僅僅當作是工作和謀生工具,實屬難得。

寫這麽一段完全無意捧高朋友以及各行各業中做事業、做學問人的形象,似乎他們是不食人間煙火,不為職稱評級,工資福利、子女教育而費心勞神。人依然是世俗社會中的人,隻是他們表現出的是多一份責任與使命感,對自己鍾愛的事業大投入與大付出。

中國產品在國際上享有廉價與山寨不良聲譽,再 好、再貴產品的技術數據和結構體係一但被破解、解密後,同類產品便會在一夜間似雨後春筍般漫山遍野,於是王子變平民,孔雀變草雞。雖說近些年來無論是在國家層麵還是企業意識上都有了觀念的轉變,試圖將中國製造推進一歩為中國創新的華麗轉身。但是一旦拍了三級片,想要使人們忘卻/淡忘那顆星號卻決非一朝一夕之事。

同樣的山寨問題也嚴重困擾著中國的學術界,大環境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期望早日成為一宗、一派、一幫、一群的主角和領軍人物而赴華山論劍,以求一夜成名天下知。對於有才能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創新,否定,再創新的時代,IBM, 微軟,蘋果,馬雲,亞馬遜…而對於即便是有點學識而無心潛心研究,認真做學問的人而又對出名以搏取名利的人來說,走抄襲、剽竊之路便是別無他途的捷徑。

另一位朋友是研究篆刻,印章方麵的專家,治學嚴謹,發表文章無數,但常為文章被所謂的學者們剽竊而煩惱不已,雖偶爾也給雜誌,報社去信要求抄襲者公開道歉表明抵製不良風氣的立場,但更多的時候是無奈。在此引用他的一段博文,

“有些朋友弄了幾年筆墨刀石,覺得不過癮了,要向學術挺進。這是好事。但卻先要明白,這也是一件苦事。學術要寧靜致遠的,真弄頂“學者”帽子,也要準備板凳十年冷,青燈伴黃卷,不見得那麽好玩。而且也是要淨化一點自己的本初的,你如果還未上路已經是那種急不可耐的德行,是你太藐視學術,走不遠矣。?”

五一勞動節日一早應朋友邀請去參觀由他負責的的位於上海普陀區的“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這是目前國內已考古發掘的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水閘。被評為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夲來還要隨朋友一起郊縣去鬆澤遺址參觀,但因另有按排未能如願,下次回上海一定要去看看。

舍近求遠、出國旅遊、比拚掃貨是當下一種時尚,但當你覺得有點閑暇的時候,抽空去看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曆史遺產,增加些對這片土地所蘊育燦爛文化的認知和親近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