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農
朋友年輕有為,專注於某一自認為是熟悉的行業潛心經營,努力開拓市場多年後的今天,國內生意已是風生水起並正在積極進軍、開拓海外市場。
朋友知道我喜歡高爾夫,每年回上海總要約時間按排在美蘭湖球場打場球,以切磋球藝為名,實則款待一下我這個所謂的華僑同胞。朋友球技與生意一樣不可同日而語,他謙虛地說同你一起打球會超水平發揮,我開玩笑說你同美女們分在一組打球分心,自然會失水準。謝謝朋友相邀打球,在水色湖光,綠茵球場度過了瀟灑揮杆,談笑休閑的一天。
同是打高爾夫,澳洲和中國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無法論是打球愛好者還是消費群體,層次都大為不同。
不僅是國內球場,同樣對於大多數亞洲國家來說,高爾夫球場的定位是以高端體育,髙檔消費群體為對像,因而在其宣傳推廣、運動形象上都帶有明顯髙層次的時尚運動與休閑體驗的色彩。
上海周邊地區大約有十多個高爾夫球場,美蘭湖球場是其中之一。球場內設有兩個十八杆洞的標準場地,每年BMW大師賽大師賽在此舉行。
初次申請會員卡費約為七十至一百萬,取決於你是申請何種會員卡,這點上與澳洲相似。澳洲高爾夫球場會員卡同樣有全年卡包括周末和僅是周日打球之分。除了會員卡,每年還要交年費在一萬元左右。會員每打一場球是三百五十元,而非會員(必須與會員一起打球),如果沒有折扣的話,一場球是一千二百元,這個價格在香港和新加坡球場是要翻倍的。每個會員都有自備的球杆球具,球鞋等,而我則需另租,這又是一筆費用。
在澳洲,即便是在高級私人球場也不是所有打球人都會租一輛球場專用的電瓶車代歩,仍有相當比例的打球人自已拉著球包車在球道上一個洞一個洞的歩行,是鍛煉身體還是節約,全憑個人解讀,理解。但在澳洲自己推著球包打球是很平常,被接受的現實存在,也沒有人試圖刻意去改變這種現狀。
據我在網上搜索和在專賣商店實地察看,國內應該是沒有賣球包車的,因此打球必須租車下場。概括地說原因有三,一是消費檔次所決定(不作進一步探討,展開);二是減少因歩行而擔擱過多時間,以便按排更多的打球組次。在旺季和周末組與組間隔的距離是很短的;三是國內打球一定是要雇球童,而她他會站在球車上與球員一起行動。一車四人(二球員,二球童),每到一個球點,四人前後左右跳下車,或挑杆、或找球、或察看地形、或估算距離,遠看有點似電影裏別動隊在行動的場景。
在澳洲,除了職業球員和正式比賽規定必需雇球童外,平時打球都是自己打球、找球/揀球、推球包車,洗球、擦球杆,填沙修場地等。國內球場都配備有球童,球童拿的是最低保障工資,而大部分的收入則是小費。雖然小費有多少之分但還是有保障的。小費是個人所得而不是平分,所以隻要出滿勤,收入應該不會太差。
球童的任務包括除了揮杆打球外的所有的事情,有時還真不能小看了這些球童對高爾夫的認知和場地指導上的作用。俗話說熱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會吟詩,多年場地工作經驗,耳聞目睹加上正值年輕好學的年齡,她們或多或少都會打球。她們會根據每一洞的距離遠近,湖泊地形、沙坑位置、風速風向等向打球者提出建議用幾號球杆和擊球方向以達到最佳距離和落球點。球員在擊球後也會與她們探討剛才那一杆的擊球姿勢,揮杆質量並聽取她們的一些在此場地上打出好成績的看法。她們既是球童幫你拎杆揀球,又儼然像是一位臨場技術指導。
因為定位與服務對象的原因,國內隻建有高級球場而沒有象是澳洲般有許多低消費“平民”場地。國內球場建築、內部設施、服務水準均以五星級酒店標準,同時對會員著裝,球場禮儀也有較髙的要求,總之 高爾夫在中國屬於髙收入、高消費群體的運動。
人們都有外出旅遊挑選入住酒店的經曆,是住五星級酒店還是廉價旅館全憑個人喜好,財務預算而定,事後也不必作過去解釋。國內高爾夫的市場理念應該是由供求關係而決定,略感不足的隻是在星級球場外並無大眾場地,想打球的人似乎並無其它選擇,僅此而已。
法國哲學家薩特所創的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論點是“存在即是合理”。如果在不設前提和範圍來探討這一哲學命題並聯係現實生活的化,那麽大到國家政黨、思維理念;小到時尚潮流、網購微信都可能導致為一場沒有結局的爭論。就如同老畢門事件一樣引出一場思想分裂的頭腦風暴。用淡化非白即黑,少論錯對的心態與角度來對於某一存在現實與思潮作觀察與了解的話,那麽多少會有增加知識,見識閱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