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學者約翰·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所謂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尋找外交平衡隻是表麵的,澳大利亞從骨子裏是個親美國家,中國的經濟吸引力不可能讓澳大利亞轉為親華。他認為中國可能是“史上最孤獨的崛起大國”。
他大概沒說錯,中國的經濟能力轉化成政治魅力是相當漫長的過程,甚至中國當前的經濟能力也仍處於積累階段。中國的發展模式吸引了不少發展中國家,但中國顯然缺少親密的朋友。
最大的問題來自於西方,不僅美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不認同中國“走自己的路”,在針對中國的人權指責中,他們眾口一詞。中國周邊國家對華經濟交往密切,並普遍受益,但“中國威脅論”在不少國家都有,他們願意拉美國來“平衡”中國,這一切對喜歡和諧和熱絡的中國人來說,都不是什麽開心的事。
然而這一切我們能改變嗎?如果我們要變成西方輿論場上受歡迎的國家,我們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我們的國力、特別是軍力不會讓美國及歐洲大國感到不安。二是我們在意識形態上完全從屬西方,成為西方文化忠實的學生。換一種說法就是,我們不僅應維護西方的眼前利益,還應確保在未來不對西方主導世界構成任何挑戰。而我們發展太快,像是要動西方的“奶酪”。
日本二戰後的崛起就符合上述條件,日本人口不太多,在美軍占領之下,再怎麽折騰也跳不出西方的掌心。中國完全是另一回事,甚至跟當年的蘇聯都不一樣,中國成為第一個有可能在經濟總規模上超過美國的國家,德國有媒體評論說,那將是“扣人心弦的世界曆史轉折”。
處在這樣的位置上,中國不應指望聽到多少掌聲,我們更有可能聽到的大概是喝倒彩。由於包括中國周邊國家在內,世界多數國家都習慣了既有的國際秩序,中國會給世界權力結構帶來什麽變化,很多國家都會當成“風險”去看。他們的擔心中國用嘴去勸是消除不了的。
中國如果想繼續發展壯大,就要有堅強的民族意誌,承受一定的孤獨。不氣餒,也不怨天尤人,把很多國家對中國“耍兩麵派”看成是正常的。這個局麵不會是永恒的,我們可以做些工作,尤其是當中國崛起給很多國家帶來的利益大到不可取代時,情況會發生變化。但在很長時間內,我們不能期待別人會真心 “親華”。
西方的不友好,會增加中國內部思想分裂的壓力,而西方又很願意促成它。由此帶來的問題,可能比外部亦真亦假的“對華包圍”更具挑戰性。西方對中國的做法,很像是“意識形態製裁”,從中國思想界的現狀看,它並非毫無效果。
一流大國的出現,通常都經曆了痛苦的堆積,中國在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接近了這樣的位置。中國人隻是想擺脫貧窮,沒想到這和“做世界大國”意外綁在了一起,但我們有退路嗎?我們做沒有獨立意識形態的“亞西方”現實嗎?
努力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但承受自己應當承受的,搞清楚自己的目標究竟是什麽,不患得患失,曆史在給中華民族機會,但它對我們胸襟的要求非常高。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